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晚清攝政王載灃的形象大致被定為“目光短淺,不學無術”的小爺,既無能力,又無見識,只知抱殘守缺,懦弱無為,因而一手葬送了清王朝。 載灃 事實上,載灃絕非那般不堪:100多年后重新梳理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是清末新政改革的領軍人物,他的改革路線的正確性被日后東亞各國的崛起模式所驗證。當年那些責難他沒有見識的政客們上演復辟鬧劇時,他卻在家中玩兒弄孫,安享天倫,笑看潮起潮落…… 百年后的今天,重讀載灃,我們試圖從中探尋某些答案:一個有著正確方向、施政得力的改革為何會走向山窮水盡?一位曾掌握無上權力的封建王朝的攝政王,如何能成為不貪戀權位、進退有道的大政治家? 載灃出生于1883年2月12日,字“伯涵”,號“靜云”,晚年自號“書癖”,后改名“載靜云”。他有著復雜而顯赫的身份——他的父親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奕譞;他自幼被慈禧的胞妹葉赫那拉婉貞撫養(yǎng);他的二哥載湉入繼咸豐帝為嗣,繼同治帝之后為光緒帝;他的嫡福晉瓜爾佳氏是慈禧心腹重臣榮祿之女;他的長子溥儀入嗣光緒繼承皇位為宣統(tǒng)帝;而他本身又是慈禧欽定的攝政王。 載灃的仕途頗為坦蕩,因為由慈禧胞妹撫養(yǎng)的關系,他自小就受到慈禧的寵愛—2歲時正逢慈禧50大壽,被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7歲又晉封奉恩鎮(zhèn)國公;8歲承襲醇親王爵位;12歲被賞戴三眼花翎;18歲奉命在內(nèi)廷行走,次年補授內(nèi)大臣兼正白旗漢軍都統(tǒng)。 和碩親王(親王)、多羅郡王(郡王)、多羅貝勒(貝勒)、固山貝子(貝子)、奉恩鎮(zhèn)國公(鎮(zhèn)國公)、奉恩輔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1901年,歷史給了載灃嶄露頭角并一舉成名的好機會。那一年,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殺,載灃受命出使德國,向德皇賠禮道歉。這實際上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硬不起,軟不得,搞得不好還會被人罵為漢奸。 到達柏林后,載灃被要求在覲見德國皇帝時使用跪拜禮。這并不符合歐洲的常規(guī)禮數(shù),顯然,德國是有意羞辱載灃或者說大清國。 作為大清國首個出訪西洋的親王,18歲的載灃展現(xiàn)了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成熟,有理、有利、有節(jié),力爭將跪拜改為鞠躬,令本想侮辱中國的德皇也改變了態(tài)度,對他稱贊有嘉。德國人認為,他“慎重外交,不辱君命”。 不僅如此,載灃還謝絕了國內(nèi)各級官員預備的高規(guī)格迎送禮儀,其簡樸作風贏得在華西方外交官和國際輿論的一片贊賞。 1903年春,21歲的載灃被任命為隨扈大臣。三年后,他又受命管理對守衛(wèi)京城負有重要責任的健銳營事務,后調補滿洲正紅旗都統(tǒng),并受命管理新舊營房事務。1907年6月19日,24歲的載灃受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從此,載灃成為“掌軍國大政以贊機務”、“軍國大計莫不總攬”的最高機密機關的領導成員之一;半年后,朝廷正式任命他為軍機大臣。 載灃的職務連續(xù)獲得晉升,在一般人看來,真可謂是平步青云,少年得志。但載灃本人對于這種官運亨通的政治生涯,卻表現(xiàn)得異常消極。對于官場的事務,他極少發(fā)表見解,建樹不多,常常是態(tài)度冷淡,一言不發(fā)。在這短短的五六年時間里,如此迅速的提升,也使得他從政歷練不足,很難應付清末錯綜的政治局面。 慈禧 慈禧有意栽培載灃,用意本在遏制奕勖在朝的勢力。但入主軍機后,載灃并無突出的政治表現(xiàn),對于清廷危亡的局面也束手無策。對于袁世凱交結奕勖以擴張個人勢力的行為,載灃既沒有察覺更不能防范,直待袁世凱羽翼豐滿時他才有所警覺,但為時已晚。 光緒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相隔不到20小時,溥儀即位稱帝,載灃則成為中國實際的統(tǒng)治者。 載灃接手時的清王朝,內(nèi)廷宗室矛盾重重,朝堂朋黨紛爭,外部列強凌辱,可以說是大廈將傾。被后世認為“性格懦弱,才疏識短,難當大任”的載灃,登上監(jiān)國大位后卻一反常態(tài),展示出了嫻熟的政治斗爭手腕。上任之初,他肅清皇室異己,聯(lián)合立憲派打擊極端保守派鐵良和激進立憲派端方,罷黜朝廷權臣。通過這一系列相當有魄力的舉動,25歲的監(jiān)國攝政王載灃樹立起了個人權威,基本上握緊了清王朝的大權,其政治手腕之高明可見一斑。 在完全掌握權力后,載灃開始大刀闊斧地改組軍事機構,將軍權一步步從地方督撫手中集中到中央的陸軍部,再由陸軍部集中到以他為核心的皇族手中。他多次強調:“欲使皇室強盛,必先集中兵權;欲使國家富強,必須重視武備?!?/p> 堅持立憲國策不動搖是貫穿載灃執(zhí)國三年的政治理念。上臺后,載灃屢發(fā)上諭,重申九年籌備期為“期在必行”,后又改為五年。他告誡“內(nèi)外諸臣斷不準觀望遷延,貽誤事機”,并嚴懲玩忽憲政的升允、毛慶藩,以示他推動憲政的決心。現(xiàn)代的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當年載灃立憲改革是真誠的,立憲改革的信念是堅定的。 1911年,中國東北爆發(fā)了導致6萬人死亡的大鼠疫,疫情蔓延一日千里。載灃果斷采取了一系列開明得力的舉措,如公開信息、積極效法借鑒西方科學防疫方法等,迅速撲滅了疫情,引來全世界的一致贊譽,被西方諸國視為一個奇跡。這場東北大鼠疫也為載灃贏得了開明賢能的聲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