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體內有濕。身體的濕氣多了,會像陰雨天里沒曬干的谷子,慢慢化熱,形成濕熱。濕熱最初可能停留在中焦脾胃,隨著地心引力,以及時間長了脾胃扛不住,濕熱開始下注,腎便成了駐扎地之一,導致陽痿、痛風性關節(jié)炎、四肢痿軟等病癥的產生。 這是脾不好影響到腎最直觀的展現(xiàn)。反過來,腎不好,存在于左腎右腎間的命門之火不能溫煦脾土,會導致清陽不升,這一點在五更時分表現(xiàn)最明顯。其時正為陽氣生發(fā)之際,清陽升不起來,便只好往下走,腹瀉于是產生了。這就是中醫(yī)所稱的五更泄瀉。此病藏于腎,治宜下,而不宜治中。四神湯專攻此病。 方由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四味藥組成。用肉豆蔻補脾,用補骨脂五味子補腎陽,再用五味子止瀉,吳茱萸燥脾溫中,藥少力專,溫腎暖脾,澀腸止瀉,以至溫補固澀之力強,效用如神,故名四神。 此方以脾陽根于腎陽為依據(jù)。同樣以此理論治病的安腎湯,看到四神湯出現(xiàn),也踱著步,散發(fā)著濃濃的暖意出場了。 安腎湯是《溫病條辨》卷三的方子,對于濕邪久留,脾陽耗損,腎陽也虛的,最適合。不僅可用于濕病日久而脾腎陽虛者,也可用于內科雜病中屬脾腎陽虛的陽痿、不育癥等。 處方:鹿茸3錢,葫蘆巴3錢,補骨脂3錢,韭子1錢,大茴香2錢,附子2錢,茅術2錢,茯苓3錢,菟絲子3錢。 上藥用水八杯,煎煮成三杯,分三次服。病久怕服湯藥的,可用上藥二十劑制成丸劑服。 主治濕久脾陽消乏,腎陽亦受影響,功能弱者。 一般來說,脾陽虧虛可見面色萎黃,四肢清冷,食少不化,嘔吐泄瀉,舌淡苔白等。 腎陽虧虛則可見身寒怕冷,腰酸膝軟,滑遺陽痿,夜尿頻繁。 如脾腎都陽虛,則水濕不易運化;而水濕過多,又可反過來傷及脾腎之陽,以陰寒內盛為特征。需溫補腎陽,兼以健脾化濕。 用方上,大凡腎陽虛衰的,必須溫補督脈,所以用入督脈的鹿茸為主藥,入陰升陽,保護諸陽之氣。另配以補腎藥材附子、葫蘆巴、韭子等,轟轟烈烈添柴火,溫補腎中真陽。 附子味辛溫,性烈,喜歡到處走動。遇上寒邪濕邪,不將其趕得遠遠的不罷休。具有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之功效。為諸經(jīng)引用之藥。 葫蘆巴性溫,味苦,歸腎經(jīng)。為滋養(yǎng)強精藥,用于陰痿、遺精及早泄。元陽不足,冷氣潛伏,不能歸元者宜用。但它的力量終究遜色于附子,故補火仍須兼以附子、茴香等藥同用,方能有效。 韭子是韭菜的種子,有補肝腎、暖腰膝、壯腎陽,以及固精縮尿的功效。與菟絲子、補骨脂等補腎壯陽之品配合使用,更可固精,止尿頻。 菟絲子平補腎肝脾。補骨脂補腎又補脾。脾胃健運,有利于濕濁的運化和消除。 再以芳香入陰之品大茴香,抵下焦而升陽。 至此,脾陽得到腎陽的溫煦與照拂,運化功能便開始發(fā)揮,活力大增。 整個過程,就如腎這個灶膛內的柴火熊熊燃燒,將鍋灶(脾)之中的米谷煮熟。所以,脾的運化功能,須有命門之火的推動才能正常。 這也是補脾不如補腎,腎氣若壯,丹田之火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脾胃)自治理論的由來。 以上只是補脾陽的征程里走出的前幾步。在農村用過柴火灶做干飯的人都知道,飯要煮熟很容易,但要讓米飯軟硬適中,口感適宜,就需在鍋中之水沸騰后,用小火慢熬。否則水份兩下就會熬干,成為一鍋焦飯。于是利水滲濕的茯苓擼起袖子上場了。 茯苓祛濕時,不溫不燥,不寒不熱,性子很平和,不傷正氣。不僅利濕,還是行氣的,以舒緩磅礴的藥力推動體內的氣機,自上往下把中焦脾胃的水濕通過下焦以二便排出,使水液不再停留,祛濕的韌性與力量不可小視。 在米飯將熟未熟之際,還需來一把猛火,蒸騰干最后一點水份,一鍋香噴噴的米飯才算大功靠成。這時候燥濕健脾的茅術也擼起袖子上場了。 茅術即蒼術,既是芳香化濕藥,又因有明顯的苦味,是苦溫燥濕藥。能如烘干機一般消除中焦的濕濁。 至此,煮米飯的原理成功移植到用藥上,米飯香了,脾腎也均安,安腎湯使命完成。 本方之所以稱為安腎,是因為腎以陽氣為本,陽氣之本充足,則功能自然能夠正常發(fā)揮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