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張尚芳 溫州方言里的甌越文化積淀 2014-01-25 21:07閱讀: 我是從研究母語溫州話起步,走上語言研究道路的。溫州方言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 溫州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歷史上就是農(nóng)耕文化與江海文化并重的,后者從溫州方言里“簰(排)、舴艋、篷,鲓(叩)、鲞”與大量水產(chǎn)品名目都可證明。這從周代《逸周書·王會解》所列貢品“東越海蛤,甌人蟬蛇,蟬蛇順食之美”就可見到,那里所講的是鱓(鱔)魚,溫州叫蛇魚(包筱清《溫州方言初稿》“俗謂鱓(鱔)為蛇魚,《一切經(jīng)音義》引《三倉》“鱓,蛇魚也?!保?。通過海洋生產(chǎn)貿(mào)易,我們溫州人能了解更廣闊的世界情資。 溫州先民起于古老的東甌國,那屬于百越一支的甌越人,《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就說“甌在海中”。甌越分東西兩支,東甌后來漢化了,改說漢語吳方言,西甌還有沒漢化的,就是現(xiàn)在的壯、布依、傣、侗、水等族,現(xiàn)在溫州話里的“簰、浜(河浜,古音bang,土音bie)、枹(柚)、蚻(蟑螂)、迫(袼褙)、埕(甕)、夷(螨)、垟(田地)、念頭(癮)、降童(降神)、咄(啄)、摟(挖)、累(撫摩)、尼(一點),咦(又)”等,仍跟他們說法相同,“甌”指碗(今指竹木碗)也相同。 東甌王稱騶搖,舊以為他姓騶,實際越人無姓,西甌各語今仍稱國主、首領(lǐng)為 zau,東甌王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最初實封海陽侯,全名為搖毋馀,“搖”只是他名字的首字。所以“騶搖”就是東甌語“搖王”的譯音。 舊時溫州田間山麓多埋“金缽”,這跟西甌地區(qū)的撿骨葬一樣,可見東西甌越風(fēng)俗也相同。 所以方言里沉淀著最原始最古老的文化痕跡,保留著種種地方特色,也是重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需要我們繼承保護,并且,進行深入的研究的。 保護方言與推廣普通話并不對立。溫州是南戲的起源地,原起于溫州地方小戲,當(dāng)年為走出溫州,南戲以及今天的甌劇就都是采用浙江官話演出的,但都穿插著不少方言成分,從《張協(xié)狀元》《琵琶記》都可見到。語言學(xué)界老前輩王力先生當(dāng)年擔(dān)任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時,提了八字口號:“提倡國語,擁護方言”,我們今天也同樣要“推廣普通話,保護好方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