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二十篇,每篇的篇名是怎么來的? 由于《論語》是語錄體,記錄的是孔子和門人的言談,二十篇(含492節(jié))每篇每節(jié)講的話題都不相同,內(nèi)容比較散,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中心思想,所以《論語》的篇名不使用歸納概括的方式來命名。 那么這二十篇到底是以什么原則來命名呢? 一、如果篇首第一句的開頭是人名,則一般用人名作篇名。 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取標題的方法,例如《詩經(jīng)》的標題也常常這樣取。這樣做的好處是:后來的人不敢隨便擬議先圣先賢的意思,避免錯誤的解讀,也不容易引起爭論,所以這種做法反而可以流傳久遠,被大家公認。《論語》中的“顏淵”、“子路”、“衛(wèi)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這幾篇的篇名便是這樣取出來的。 《顏淵》 原文首句: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子路》 原文首句: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闭堃妫唬骸盁o倦?!?/p> 《衛(wèi)靈公》 原文首句: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泵魅账煨?。 《季氏》 原文首句: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p> 《陽貨》 原文首句: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微子》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鬃釉唬骸耙笥腥恃伞!?/p> 《子張》 原文首句: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p> 二、如果篇首第一句的開頭是單名,則用前兩個字為篇名 “憲問”、“堯曰”這幾篇便是如此。 《憲問》 原文首句: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堯曰》 原文首句: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彼匆嘁悦怼?/p> 三、如果篇首頭句是“子曰”,則用“子曰”后面的前兩個字為篇名 “學而”、“為政”、“里仁”、“雍也”、“泰伯”、“述而”、“先進”這幾篇便是如此。 《學而》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為政》 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里仁》 原文: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雍也》 原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p> 《泰伯》 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p> 《述而》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p> 《先進》 原文: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p> 四、如果篇首第一句的開頭是“子”或“孔子”,則取前兩字為篇名,例如“子罕”;也可取談話對象為篇名,例如“公冶長”、“鄉(xiāng)黨”,但這里面有一個特例,有一篇由于談話對象和前面的篇名“季氏”同名,于是改取談話中的前兩個字作篇名,即“八佾”。 《子罕》 原文: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公冶長》 原文: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鄉(xiāng)黨》 原文: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庭,便便言,唯謹爾。 《八佾》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論語》二十篇篇名記憶口訣: 學政八里長, 也述泰罕黨。 進淵路問衛(wèi), 季陽微堯張。 即: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治長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鄉(xiāng)黨第十,先進第十一,顏淵第十二,子路第十三,憲問第十四,衛(wèi)靈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陽貨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張第十九,堯曰第二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