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所有學說的創(chuàng)建者都在周游列國,宣傳、推廣自己的學說,希望自己的學說成為世界的主流,于是造就了我們所看到那個文化盛世,我國古代文化最為繁榮的時代,只不過后來董仲舒弄出了天人感應,最后使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百家爭鳴的場面一去不返,成為了絕唱。 然而我這段時間仔細研讀了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的推廣路線,我發(fā)現(xiàn)孔子去過當時所有的諸侯國,唯獨有一個國家從一開始就把孔子拒之千里之外,這個國家就是最后一統(tǒng)六國的秦國,這其中到底有著什么原因,是否是因為秦朝把孔子拒之門外,才使得親夠一統(tǒng)六國呢?既然說到了學術,那我們先從當時秦國的國情說起,看看秦國為何把孔子拒之門外。 實際上秦國能夠一統(tǒng)六國是有原因,我們先來看一看當時七國的情況,我們能發(fā)現(xiàn)當時七國中唯有齊國可以與秦國面對面的干上一戰(zhàn),而其他的幾國明顯做不到。然而秦國在某些方面又要強于齊國,所以秦國最后能取得勝利是有原因的。那么秦國是什么要強于齊國呢?政策。 當時秦國的所選擇的政策是法學的思想,韓非子所建立的法學思想。正是法學思想加上之前商鞅變法的遺產(chǎn)使得秦國在短時間內(nèi)變得無比的強大,快速的超過了當時的其他幾國。法學的思想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依法治國,對于法律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聽起來有點像是現(xiàn)在的法學,不過它與現(xiàn)在的法學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在戰(zhàn)國時期,法學有著一個致命的弱點,然而正是這個弱點成就了秦始皇,那就是法自出君,意思就是法是有君王說得算的,他說什么就是什么,所有人都要聽從君王的話。這使得秦國上下能很好的貫穿當時秦始皇的想法、政策,使得秦國的軍事實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下面我們再來說一說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是強調(diào)仁政,強調(diào)國家以百姓安居樂業(yè)為主,而這個思想在戰(zhàn)國時期根本得不到發(fā)展,為何?因為戰(zhàn)國時期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戰(zhàn)場,儒家這種治國方法雖說可以使得國家變強,但是這個思想的周期太長,不能做到快速變強,可能在變強的路上就被人給滅了。所以對于當時的秦國君王來講,他們要的是快速使得自己國家強大的思想,而是這種潛移默化的變強之路,所以當他聽說孔子要來秦國宣傳自己的思想時,秦國國君二話不說就拒絕了。 不過秦國之后也敗在法學思想上,因為法學的思想太過苛刻,不人道,最后在秦始皇這座大山一道,被壓迫在秦國思想下的百姓造反了,秦國滅亡。所以在古代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亂世用法,治世用仁,也就是亂世當用嚴苛的法律,治世是使用儒家思想,讓百姓安居樂業(y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