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方法的演變 我國飲茶方法先后經(jīng)過烹茶、點差、泡茶以及當代飲法等幾個階段。 唐代,飲茶漸漸在百姓中流傳開來,尤其在中唐之后,飲茶風俗日盛,成為國飲。唐代飲茶以烹煎為主,將茶餅碾碎成末再飲。這種方式一直延續(xù)到宋代,宋人點茶技藝更加高超。元末明初,餅茶生產(chǎn)漸趨衰退,散茶開始被人們接受,用沸水沖泡散茶的飲茶方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一、唐代烹茶 茶興于中唐,唐中期以后,飲茶活動達到空前規(guī)模。 自唐開元年間起,唐人上起天子,下迄黎民,幾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飲茶。專門采造宮廷用茶的貢焙也是在這一時期設立的。皇室的嗜茶導致王宮貴族們爭相仿效。當時活躍于文壇的詩人、畫家、書法家、音樂家中都有嗜茶者,如白居易、顏真卿、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陸龜蒙等人。這些文人雅士們不僅品茶評水,甚至參與培植名茶,還吟茶詩,做茶畫,著茶書。他們以茶會友,辟茶室,辦茶宴,成為唐代茶飲的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唐中期飲茶風氣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唐朝以前,我國已經(jīng)有了3000多年飲茶的歷史。六朝時,不但有固定的茶葉生產(chǎn)基地和茶葉集散地,還有范圍廣闊的茶葉消費區(qū)域。盡管那時茶葉生產(chǎn)仍以采制野生茶為主,技術(shù)比較落后,規(guī)模也不大,但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已經(jīng)積累了采茶、制茶的經(jīng)驗。更重要的是,人們在長期的飲茶過程中已經(jīng)對茶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漸喜愛上這種飲料。到了唐代,隨著經(jīng)濟的繁榮,茶的生產(chǎn)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種植面積擴大,品種增加,品質(zhì)明顯提高。所有這些,都為唐中期飲茶風氣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代飲茶風氣的形成還與唐代社會的狀況有密切的關(guān)系。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期極為鼎盛的時期,當時國家空前統(tǒng)一,交通發(fā)達。國家的統(tǒng)一結(jié)束了分裂割據(jù)的局面,加強了南方與北方、邊疆與內(nèi)陸的聯(lián)系,使南北方之間經(jīng)常性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成為可能。同時發(fā)達的交通使南茶北運成為可能,造就了飲茶風尚得以不斷傳播的有利條件。 茶葉是一種社會消費品,茶葉的消費狀況與人們的生活水平有直接的關(guān)系。而唐朝國力強盛,經(jīng)濟富足,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飲茶提供了物質(zhì)保障。 唐王朝中外交往頻繁,社會風氣開放。這種開放的風氣使唐朝不僅能繼承六朝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敢于突破這些傳統(tǒng),同時不斷采擷國內(nèi)外各民族文化的精華。所以說唐王朝的文化獨具開創(chuàng)性,使飲茶風俗在唐朝發(fā)展到新的階段。佛教以及道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正是唐朝兼容并蓄各種文化的表現(xiàn)。 佛教自天竺傳來后,歷經(jīng)漢、魏、南北朝而流傳甚廣。又經(jīng)隋文帝的大力提倡,到唐朝時發(fā)展到頂峰,使中國文化的佛教禪宗興起。僧尼在學佛時,尤其是在“坐禪”時,很少吃飯和睡眠,故常依賴于茶葉。禪宗的興盛使飲茶習慣在上至皇族世家,下至士大夫文人百姓中風行。 唐朝王室自稱是道教教主老子李耳的后裔,并有意識的扶持道教,使道教在一個時期內(nèi)得以大興。道士女冠在修煉時,須清心寡欲,聚精會神。為了達到提神、解乏、保健的目的,他們常常在道觀中飲茶。這也對飲茶風氣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除了以上原因,唐代之所以能夠在全國范圍內(nèi)形成濃厚的飲茶風氣,還與陸羽等人的大力提倡有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陸羽之前,雖然飲茶以從南方傳入北方,社會上飲茶的人越來越多,但是還沒有一本專門介紹茶葉的書,人們對茶葉的歷史和現(xiàn)狀缺乏應有的了解,許多人不知道茶葉的性能和飲用方法,至于茶樹的栽培和茶葉的制作工藝,知道的人就更少。鑒于此,陸羽寫成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jīng)》,第一次較全面地總結(jié)了唐代以前有關(guān)茶葉諸方面的經(jīng)驗,大力提倡飲茶,推動了茶葉生產(chǎn)和茶學的發(fā)展。 《茶經(jīng)》中對種茶、采茶、茶具選擇、煮茶火候、用水以及如何品飲都有詳細的論述。唐人飲茶已開始注重品飲藝術(shù),這與唐之前主要作為藥用或者是粗放型的解渴的飲用形式相比,是一個質(zhì)變的過程。唐朝茶的發(fā)展是從以茶為藥開始,以茶為羹再到茶之為品飲的演變過程,而這個過程的里程碑就是《茶經(jīng)》。 唐人飲茶講究鑒茗、評水、觀火、辨器。在飲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唐中葉盛行煎茶。陸羽在《茶經(jīng)》中力倡煎飲法,對煎茶方法做了詳細的敘述。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四種。煎茶法用的是餅茶。餅茶須經(jīng)炙、碾、羅三道工序,將餅茶加工成細末狀顆粒的茶末,再進行煎茶。先將茶餅復烘干燥,謂之“炙茶”。炙烤茶餅,注意不要再通風的地方或用余火烤,因為風吹,使火焰驟急,飄忽不定,致使冷熱不能均勻。要靠近火烤,同時不斷地翻動,等到茶葉被烤出像蛤蟆背一樣的疙瘩時,然后離火五寸繼續(xù)烤。如果卷曲的茶餅又伸展開來,則按開始烤茶的方法再烤。待到茶餅變軟或透發(fā)出香氣時趁熱放在紙袋子里,以免茶葉的香氣散失。等到茶葉冷了,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狀。好的茶末像細米粒,不好的像菱角。碾成的茶末還要經(jīng)過籮的細篩,篩下的茶即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茶盒里備用。 另外,烤茶的燃料用炭最好,其次是用火力猛的木柴,如桑、槐、桐、櫟等類的木柴。像烤過肉、染有膻味和油膩的木炭,或是含有油脂的木柴,如柏、桂、檜之類和朽壞了的木器,都不可用來烤茶。 燒水用的燃料也是如此。木炭要用撾打碎,再投入風爐中燒水。煎茶包括燒水與煮茶。先將水放到兩側(cè)有方形耳的大口鍋中燒開。水的選擇,以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再次之。 煮茶分為三個階段,即“三沸”。當水煮到出現(xiàn)魚眼大的氣泡,并微有沸聲時,是第一沸。這時根據(jù)水的多少加入適量鹽調(diào)味,嘗嘗水味,不要因為味淡而多加鹽。當鍋邊緣連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時,是第二沸。舀出一瓢開水,用竹夾在水中攪動形成水渦,使水沸度均勻,用量茶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渦中心,再加攪動。過一會兒,水面波浪翻騰著,濺出許多沫子時,也就是第三沸了。將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開水停沸,生成茶沫。此時,要把茶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層水膜去掉,因為它的味道不正。而且“三沸”之后,不宜接著煮,因為水已煮老,不能再飲用。煮茶的水不能多加,否則味道就淡薄了。 陸羽認為茶湯的精華是茶湯上面的沫餑。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而輕的叫花。花就像棗花在圓形水池上面浮動,像曲折的潭水和凸出的小洲間新生長的青萍,又像晴朗天空中魚鱗狀的浮云。沫就像浮在水邊的綠錢,又像散在杯盤里的菊花瓣。餑是指煮茶的渣滓,水一沸騰,就有很多白色泡沫重疊積聚于水面,一片純白狀如積雪。 然后開始酌茶,即用瓢像茶盞分茶,其基本要領(lǐng)是使各碗沫餑均勻。從鍋中舀出的第一碗茶湯叫雋味永長的意思,也指最好的東西。舀出放在熟盂里面,以備止沸和育華的時候用。如煮一升水,可分作五碗,每碗的沫餑要均勻。想要喝到鮮香、味濃的茶,除雋永外,一鍋煮出的頭三碗最好,較次一等的最多煮到第五碗。若有數(shù)個客人,則五人可分酌三碗,七人可分酌五碗,六人則按五人記,不要計較碗數(shù)上是否差了一個人的,只要用雋永補給喝不足的人。若到十人,就應煮兩爐。 飲茶要趁熱,將鮮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湯和柔嫩的茶沫一起喝下去。茶湯熱時,重濁的物質(zhì)凝結(jié)下沉,精華則浮在上面。如果冷了,精華就隨熱氣散發(fā)掉,沒有喝完的茶,精華也會散發(fā)掉。 唐代的飲茶法除煎茶法外,還有庵茶、煮茶等。將茶葉先碨碎,再煎熬、烤干、舂搗,然后放在瓶子或細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飲用的,稱為庵茶?!扳帧保ㄒ魕an淹)字原意為半臥半起的疾病,在此用來稱庵茶,是夾生茶的意思。在唐代庵茶法不僅在民間流傳,在宮廷中也用此法飲茶。唐佚名的《宮樂圖》就描繪了宮廷中用庵茶法沖飲的畫面。 唐代另一種飲茶法是唐以前就盛行的煮茶法,即把蔥、姜、棗、橘皮、薄荷等物與茶放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使湯更加沸騰以求湯滑,或者煮去茶沫。這種方法在唐代已經(jīng)過時,陸羽就認為這種方法煮出的茶“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就如同應倒在溝里的廢水一樣不堪飲用,而世人一向的習慣就是這樣的?,F(xiàn)代民間喜愛的打油茶、擂茶等,則為原始煮茶遺風。 唐朝是我國飲茶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到唐代中期飲茶已蔚然成風。陸羽寫出了《茶經(jīng)》,創(chuàng)制二十四器,還將飲茶分為賞茶、鑒水、列具、烹煮。品飲等若干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使人感受到在飲茶過程中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這就把茶飲的方法程序化,并輔以美學思想,從而形成優(yōu)美的意境和韻律,將飲茶上升到了藝術(shù)的高度。所以說,唐代飲茶開啟了品飲藝術(shù)的先河,使飲茶成為精神生活的享受。 二、宋代點茶 繼唐代的輝煌之后,中國茶飲經(jīng)歷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割據(jù),盡管當時政局動蕩,它卻未衰反盛,依然延續(xù)下來,至宋代更為盛行。中國茶史上歷來就有“茶興于唐,盛于宋”的說法。宋代制茶工藝有了新的突破,福建建安北苑出產(chǎn)的龍鳳茶名冠天下。這種模壓成龍形或風形的專用貢茶又稱龍團風餅。貢茶的發(fā)展與宮廷中嗜茶風氣是分不開的。宋徽宗趙佶甚至御筆親書了一部《大觀茶論》,流傳后世。與宮廷飲茶相適應的是當時市民飲茶之風。宋代飲茶已在社會各個階層中普及,包括下層平民。宋代,茶不僅成為人們?nèi)粘I钪胁豢苫蛉钡奈锲?,而且飲茶的風俗深入到民間生活的各個方面。開封、臨安兩都茶肆、茶坊林立,客來敬茶的禮俗也以廣為流傳??傊?,宋代茶藝已經(jīng)“飛入平常百姓家”。 宋代飲茶方法在唐代基礎上又邁進了一步,迅速發(fā)展了合于時代的、高雅的點茶法。點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講究,包括炙茶、碾羅、候湯、熁盞、點茶等一套程序。 宋代點茶用餅茶。餅茶也需炙烤加工后使用,炙茶的過程與煎茶相同,也是用炭火烤干水汽。然后將碾碎成粉末,再用叉羅篩過,茶粉越細越好,所以要求叉羅十分細密。候湯則是要掌握點茶用水的沸滾程度,這是點茶成敗的關(guān)鍵。掌握水費的程度,沖點出色、香、味俱佳的茶湯只能憑點茶人的經(jīng)驗來完成。另外,唐人煎茶時所用的“盂”在宋人煮水時被體積較小的茶瓶代替, 在點茶之前,還要用沸水沖洗杯盞,預熱飲具。 點茶尤為不易。先要將適量的茶粉放入茶盞中點泡一些沸水,將茶粉調(diào)和成清狀,然后再添加沸水,邊添邊用茶匙擊拂。點泡后,如果茶湯的顏色呈乳白色,茶湯表面泛起的“湯花”能較長時間凝注杯盞內(nèi)壁不動,這樣才算點泡出一杯好茶。點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摻雜任何雜質(zhì),并且十分注重點茶過程中的動作優(yōu)美協(xié)調(diào)。點茶一茶粉作為原料,再用沸水點沖,所以人們飲用時要連茶粉帶水一起喝下。與唐代煎茶相比,宋人更愛典雅精致的點茶藝術(shù)。結(jié)果發(fā)展到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皇帝貴族、文人、僧侶、百姓無不點茶。南宋理宗開慶元年又經(jīng)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傳至日本,后經(jīng)日本茶道創(chuàng)始人千利休改造而成日本茶道。 宋代飲茶之風熾盛,風行評比調(diào)茶技術(shù)和茶質(zhì)優(yōu)劣的斗茶,也稱茗戰(zhàn)。我國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隨著貢茶的興起應運而生。在由于產(chǎn)貢茶而聞名于世的唐代建州茶鄉(xiāng),新茶制成后,茶農(nóng)們?yōu)榱嗽u比新茶品序而進行比賽活動。這種活動后來被廣泛傳播,時間也不再限于采制新茶之時,參加者也不僅限于評比茶葉的品第,而更重視評比斗茶者點湯、擊拂技藝的高低。 宋代斗茶選用的茶以建茶(福建建安所產(chǎn))中的白茶為最佳,一般是加工精細的茶餅要堅密、干燥、純凈,然后碾茶、過羅、置于盞中、加注沸水、用茶筅攪動等程序,直到茶湯表面浮起一層白色茶沫為止。 斗茶即為斗,就一定要決出勝負。決定勝負的因素有二:一是湯色,二是湯花,最后綜合評定味、香、色。湯色指茶湯的顏色,當時的標準是以純白如乳為上,其他色澤等而下之。湯色是制茶技藝的反映,如果色純白,表明茶質(zhì)鮮嫩,制作精良;色泛紅則烘焙時火候太過。民間一般將湯色純白如乳的叫冷面粥,因為這種湯色的茶湯會像白米粥一樣冷卻后稍有凝結(jié),所以茶面通常又叫粥面。湯花是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湯花的色澤和湯色的要求是一致的。湯花泛起后,如果茶末未研碾細膩,點湯、攪動都恰到好處,湯花勻細,就可緊咬盞沿,而且久聚不散,這種效果叫作咬盞。湯花散退較快的叫云腳渙散。湯花散退后,茶盞內(nèi)沿與湯相接的地方就會露出水痕,宋人稱之為水腳。湯花散退較早,先出現(xiàn)水痕的為負。最后斗茶者還要品評茶湯,茶湯要做到味、香、色三者俱佳,才能算是最后獲勝。不過,斗茶決勝負不限一次,如果共斗三次,則以兩勝為最后勝利。 斗茶所用的茶盞以建安產(chǎn)的兔毫盞為佳。建安建窯以出產(chǎn)黒釉瓷聞名,黒釉瓷釉色黑如漆,瑩潤閃光,條紋細密如絲。因其結(jié)晶所顯斑點、紋理各異,故分為兔毫釉、油滴釉、曜變釉、鷓鴣斑釉、鱔皮釉等品種。兔毫盞為其中珍品,因紋理細密,狀如兔毫得名。它大口小底,形似漏斗,造型凝重,古樸厚實。因其黑,而襯出茶湯之色白,且可清楚看出咬盞及水痕的情況。因其厚實,預熱之,則熱難冷,易使茶香散發(fā),所以斗茶者青睞兔毫盞。 宋代斗茶之風普及民間,不僅帝王將相、達官顯貴、騷人墨客,連市井細民、浮浪哥兒也喜斗茶。宋徽宗趙佶經(jīng)常在宮中召集群臣斗茶,直至將他們?nèi)慷返篂橹埂?/p> 與斗茶同時,宋代還流行一種泡茶游戲——分茶。分茶有稱茶百戲,始于宋初,帝王與庶民都玩。玩時將茶末放入茶盞,注入沸水,用茶筅擊拂茶湯,使茶乳變幻成圖形或字跡。茶湯在泛出湯花時,湯花在轉(zhuǎn)瞬間就消失殆盡,要使湯花在這極短的時間內(nèi)顯現(xiàn)出奇幻莫測的物象,需要高超的技藝。還有一種方法更是技高一籌:此法只需單手提壺,將沸水由上而下注入放好茶末的茶盞之中,茶面立即顯現(xiàn)出奇麗的圖形或文字。 分茶法今已失傳,我們只能從古代文獻記載當中去感受這種高超的技趣。 三 、明清泡茶 中國茶飲在經(jīng)歷唐宋的高峰之后,又迎來了另一個高潮。明清時期無論是茶葉的生產(chǎn)和消費,還是茶葉的品飲技術(shù)都發(fā)生了變革,達到新的高度,在中國茶飲史上留下燦爛輝煌的一頁。處于這兩個高峰之間的元朝,在我國的茶飲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元代作為唐宋兩代的過度期,雖然歷史較短,但是在飲茶法上卻進一步走向成熟,可以說這一時期是中國茶飲方式轉(zhuǎn)變的一個重要階段。元代除了繼續(xù)餅茶的生產(chǎn)和使用外,散茶也漸漸在茶葉消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餅茶的使用主要在宮廷貴族之中,散茶的消費則主要在民間。除了繼承前人的飲茶方式外,元代飲茶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趨勢。 唐之前至唐宋時期,人們飲茶時加入蔥、姜、鹽等香料調(diào)料與茶混煮的習慣,到了元代逐漸被人們摒棄,而代之以更為簡單的清飲方式。據(jù)《飲膳正要》中載:“玉磨末茶一匙,入碗內(nèi)研勻,百沸湯點之?!敝徊贿^用茶末而非今日我們常用的焙干的茶葉。 盡管元代立國時期短暫,但在中國茶飲史上仍是個不可忽視的階段。這一時期在飲茶方式上的改變與革新為明清時期茶文化的再創(chuàng)新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飲茶風尚發(fā)展到明代,發(fā)生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隨著茶葉加工方法的簡化,茶的品飲方式也走向簡單化。宋元時期“全民皆斗”的斗茶之風已衰退,窮功極巧的餅茶被散茶所代替,盛行了幾個世紀的唐烹宋點也變革成用沸水沖泡的瀹飲法。明代飲茶方式發(fā)生如此巨大變革與大環(huán)境的變化有直接關(guān)系。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貢茶改制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此舉是從體察民情,減輕負擔的方面來考慮的,但卻對元朝以來“重散略餅”的趨勢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促進了散茶散茶技術(shù)的發(fā)展。從餅茶生產(chǎn)向散茶生產(chǎn)的轉(zhuǎn)型是茶品生產(chǎn)工藝由繁到簡的過程,隨著這種轉(zhuǎn)型而來的則是茶葉方式的簡約化。 最早提倡飲茶方式從簡,并且在實際操作上改革傳統(tǒng)的茶具和茶藝的是明朝的寧王朱權(quán)。朱權(quán)的“崇新改易”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點茶、煎湯的具體要求,但較之宋朝的極其講究,朱權(quán)的煎湯法更易掌握。朱權(quán)對點茶的要求與宋人要求大同小異,又不似宋人那樣十分重視點茶效果;朱權(quán)烹茶使用的器具也簡易了許多,除保留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如茶爐、茶磨、茶碾、茶架、茶瓶之外,他還自創(chuàng)了“茶灶”一具。雖有所增創(chuàng),比之陸羽的“二十四器”以及宋人的茶器,還是大大減少了;此外,古人對于茶具多崇尚金銀制品,朱權(quán)卻追求自然、簡樸,偏愛石、竹、椰殼等自然之物;他們對于茶的要求,也以葉茶為最。 朱權(quán)倡導的簡約的葉茶風氣影響后人而形成了瀹飲法。瀹飲法逐漸取代了煎點法的主導地位,成為中國人至今都在使用的飲茶方法。瀹有浸、漬的意思。瀹飲法,即以沸水直接沖泡葉茶的方法。 明朝前期煎點法仍是主流,直到明末清初瀹飲法才成為品飲的主要方式。瀹飲已無須經(jīng)過以往的炙茶、碾茶、羅茶三道工序,只要有干燥的茶葉即可。首先要用上品泉水洗滌茶具,務鮮務潔。然后以熱水洗滌茶葉,水不可滾,滾則一洗無余味矣。以竹筋夾茶于滌器中,反復滌蕩,去塵土黃葉老梗凈,以手搦干置滌器內(nèi),少傾開視,色清香冽,急取沸水潑之。 候湯仍是重點。辨別湯是否成熟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從外觀上辨別,如果湯中只冒出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般大小的氣泡,此時僅是除沸,直到湯中沸如騰波鼓浪,水汽全消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純熟。第二種方法從水的響聲來辨別,如初聲、轉(zhuǎn)聲、振聲、驟聲皆為初沸,到水沒有響聲是才是純熟。第三種方法則是從水的冒氣情況辨別,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則都是水剛開的樣子,要氣直沖貫方是純熟。投茶有序,先茶后湯,稱為下投;湯半下茶,復以湯滿,稱為中投;先湯后茶,稱為上投。春秋季氣寡。 茶湯應香、色、味俱全。味以甘潤為上,苦澀為下。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經(jīng)點染,便失其真,如在水中加鹽,茶湯中加作料或果子之類,都會使茶湯失其真味。 隨著沖泡散茶的興起,茶具中出現(xiàn)了茶壺,且以窯器為上,錫次之。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壺小則不渙散,味不耽擱。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時。太早則味不足,太遲則已過。窯器中又以宜興紫砂為最,古樸雅致的紫砂茶具由于瀹飲法的興盛而發(fā)展起來。由于瀹飲對茶湯色、香、味的追求,刺激了白瓷以及青花瓷的發(fā)展。 這種沸水沖泡散茶的飲用方法還促進了我國茶葉生產(chǎn)技術(shù)的進步,散茶的品種迅速增多,除綠茶外,紅茶、烏龍茶、花茶、黑茶等茶類也出現(xiàn)并發(fā)展起來。 瀹飲法只要懂得茶中趣理,具體程序不像前人煎茶、點茶那樣嚴格,給人留下自我發(fā)揮的空間。明清以來,這種品飲方式廣泛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植根于廣大平民百姓之中,成為整個社會的生活藝術(shù)。 四、當代飲茶 隨著沸水沖泡法主導地位的確立,清飲成為我國大部分人的主要飲茶方式,但調(diào)飲方式依然存在。除此之外,由于社會生活的發(fā)展以及科技的進步,再加上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不斷加深,當代的飲茶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如袋泡茶。罐裝茶、冷飲等。 1. 清飲 當代飲茶方式之一。以無拘無束,瀟灑自如,趨向生活化、大眾化為特征的品飲藝術(shù)。系選用條茶,用開水沖泡,講究泡茶的水質(zhì)、水溫和茶爐、茶具,茶中不加奶、糖等作料,在品飲品嘗中欣賞茶的色、香、味、形,慢斟細啜時領(lǐng)略優(yōu)雅閑逸、灑脫自然的情趣。 2. 調(diào)飲 當代飲茶方式之一。相對于清飲法。在茶湯中添加其他物品,如酒、水果汁等。一般為現(xiàn)調(diào)即飲,也有加冰塊冷飲。 3. 袋泡茶 當代飲茶方式之一。將茶葉濾紙袋中連袋沖泡的一種小包裝茶?,F(xiàn)在世界上生產(chǎn)的袋茶 有紅茶、綠茶、花茶、烏龍茶及藥用保健茶等。 4. 罐裝茶 當代飲茶方式之一。成品茶經(jīng)過萃取、過濾、添加保護劑、滅菌、裝罐制成的再加工茶。通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茶飲料。有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茶等;另一類是添加香料或果汁混配茶飲料,如薄荷茶、檸檬茶、荔枝茶、奶茶等。飲用方便,適合作為旅游飲品。 5. 冷飲 當代飲茶方式之一。相對于熱飲而言。用冷開水沖泡茶葉或待沸水沖泡茶冷卻或在沖泡好的茶飲中加冰的飲用方法。沖泡茶類有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茶等。方便快捷,深受當代年輕人喜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