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老師新書《先秦儒家哲學》已上架先生書房,文末閱讀原文了解。 “ 先秦” 是指秦始皇以前的春秋及戰(zhàn)國時代,諸子爭鳴、百家競起,知識分子都在想辦法化解時代危機。 到了西漢初期,《史記·太史公自序》引述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已顯示了只有六家思想可以傳諸后世。 這六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 不過,從今日研究哲學的角度看來,只有儒家與道家具備成為普世哲學及永恒哲學的條件。 這個條件包括三點,就是“澄清概念、設(shè)定判準、建構(gòu)系統(tǒng)”。 其中最難的是“建構(gòu)系統(tǒng)”,因為它涉及一個“二加一”的結(jié)構(gòu)。 “二”是我們已知的自然界與人類; “一”是那作為自然界與人類的“來源及歸宿”者。 這個“一”不能被證明,但必須被設(shè)定。 簡單說來,就是儒家的“天”與道家的“道”。 道家比較直接,以道為萬物(含人在內(nèi))的來源與歸宿。 儒家尊重傳統(tǒng),因而稍嫌復雜。 儒家的“天”有兩個“不是”: 一、不是自然界, 不然孔子如何會說“知天命”與“畏天命”? 二、不是人, 因為人間只有天子。 這個天只能是也必須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 對于這樣的天,人有可知之天,它展示于個人對使命的自覺; 人也有不可知的天,它體現(xiàn)于世局的變化,個人只能“知其不可而為之”。 相信“天”同時具有“可知與不可知”兩面,正是世間一流哲學與正派宗教的共識。 這種共識充分反映了人類在探索生命意義時的焦慮狀態(tài)。 人生問題莫大于此。 認清問題所在,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儒家哲學既能認清問題又能解決問題。 但新的難題是:儒家的真正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出發(fā)點, 孟子是中繼點。 這兩點形成一條直線。 以這條直線為立場,只要方向相同的就是儒家。 儒家又名“孔孟之道”, 可謂名副其實。 依此為準,則有三點反?。?/span> 首先, 荀子并非儒家。 荀子的年代大約晚孟子五十年,他對人性與對天的看法,完全偏離了孔孟思想。 孟子倡言“性善”,荀子特別寫一篇《性惡》,其中四次點名孟子加以批判。 他是歷史上第一位把孟子的“性善”故意簡化并曲解為“性本善”的學者。 孔子與孟子的“天”概念,來自《詩經(jīng)》《書經(jīng)》 的傳統(tǒng)信念, 并與個人使命息息相關(guān); 荀子特別寫一篇《天論》,把天當作自然界及其客觀規(guī)律。 在這兩個觀念上針鋒相對,真是夫復何言? 其次,《易傳》《大學》《中庸》是孔孟思想的“接著講”,分別將其應(yīng)用于: 一 、打通天地之道與人之道 ; 二 、培養(yǎng)合乎儒家理想的統(tǒng)治者 ; 三 、由安頓人類推而至于參贊天地之化育。 儒家哲學至此粲然完備。 再次,我們閱讀儒家經(jīng)典,不可能不參考歷代學者的注解,但須慎思明辨。 理由很簡單:自秦始皇以來,歷代皆為帝王專制,學者不敢奢想以自由客觀的心靈探求真理。 此所以譚嗣同所說,“二千年之政,秦政也;二千年之學,荀學也”。確有所見。 今日研究儒家,沒有任何外在的約束。 這時需要的是一句話:以理性探討真理。 理性尊重一切“有根據(jù)的、合邏輯的、可理解的”觀點; 探討依據(jù)詮釋學的進路,辨明“究竟說什么、想要說什么、能夠說什么、應(yīng)該說什么”; 真理展現(xiàn)于開放的心靈,既能“以經(jīng)解經(jīng)”,又能“以經(jīng)驗印證經(jīng)典”。 我于2014年在臺大哲學系講述“先秦儒家哲學”的課程,之后把講稿整理修訂,編成本書。 本書依序介紹及評論儒家經(jīng)典,如《論語》《 孟子》《 易經(jīng)》《 大學》《 中庸》,同時也指出《荀子》的歧出之處。 至于個人學習儒家的心得,則見于再三解說“人性向善論”的詳細內(nèi)容。 言者諄諄,三致意焉,知我罪我,但求無愧于心。能使孔孟之道昌明于世,實深感榮幸。
在這本書中,傅佩榮教授將給你完整詳盡的答案。 在這個學習儒家思想的黃金時代,傅老師跳脫“秦政荀學”的限制,不做“陽儒陰法”的妥協(xié),以哲學理性、學術(shù)良知、傳即所習的態(tài)度,完整呈現(xiàn)孔孟之道的真正精神與光輝。 真正好的哲學,是可以在生活中實踐,并能帶來巨大快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