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女孩在爸爸的陪同下去補牙,看著穿著白大褂的醫(yī)生拿起鉆頭,騰地從椅子跳起來,嚇得捂著嘴尖叫,奈醫(yī)生怎么勸說都不肯張開嘴。 站在一旁爸爸火了,鐵青著臉,二話不說,拉開門就走了,任憑孩子在后面追著叫爸爸別走,他也不停下來。 從此,這個小女孩怕出門,怕迷路,怕找不到回家的路,成年后的她每每回憶起這一幕,總是無法釋懷,也無法父親順暢溝通。 另一個故事…… 在美國某一個家庭的院子里,一個小男孩在開心的玩,他玩得非常高興,手舞足蹈,一直跳,這時他的媽媽從屋里出來叫他吃飯,并問他在干什么。 男孩興奮的說:“媽媽,我要到月亮上去!”慈愛而有機智的母親,沒掃孩子的興,既沒有對他當頭棒喝,也沒有對他灌輸科普知識,只是淡淡的說:“去吧兒子,但不要忘記回家吃飯!” 很多年過去了,這個孩子真的登上了月球,他就是阿姆斯特朗。他返回地球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回來了!” 童年早期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在心理學的“依戀理論”中:如果孩子在早期的親子關系中得到了愛與關注,TA就相信自己是可愛的、是值得被愛的。 可見,不同的原生家庭會對我們的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可是,你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看法? “父母的責罵,總讓我覺得自己不夠好?!?/p> “為了博父母歡心,我變得討好他人,討厭自己。” “小時候沒法跟父母親密,長大后也沒法跟伴侶親密?!薄?/p> 原生家庭糟糕,真的過不好以后的人生嗎? 答案是:不 ! 我們無需逃避也無需去怨恨。 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這些影響,在學習成中,轉化這些你不知不覺間重復了數(shù)次的劇情模式,穿越那些無法言說的焦慮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