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熟悉隸書和魏碑的書友來說,《石門銘》《石門頌》真的傻傻分不清。今天就做一個普及介紹。
一波三折最能體現(xiàn)民族的大氣。 自從學(xué)會了讀帖,小編更喜歡《曹全》了。以前只看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靈動和超然,現(xiàn)在讀到了漢人日常在竹簡上寫字的狀態(tài)??匆韵滤膫€一波三折的變化,起筆,行筆,收筆都不同,方圓兼有。像“西”字快速搭筆逆入讓我立馬聯(lián)想到了王羲之很多橫畫的寫法。更理解了趙孟頫說的:“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內(nèi)涵--用筆是在傳承中發(fā)展的。
本想找個名家寫《石門銘》的視頻放上,打開一看,辣眼睛?。o垂不縮,無往不收不是絕對規(guī)律也是普遍規(guī)律。視頻上的名家筆筆散鋒,毛筆根本沒有彈挺一說,拖著毛筆走,誤導(dǎo)多少人??!雖然激情澎湃,但是掩蓋不了技術(shù)的問題??! 懇求諸位“大師”,咱認認真真做學(xué)問,靜心研究書法,別把書法弄得跟傳銷的似的,行嗎?! 所以,書友們,唯有會讀帖,才能防忽悠?。。?! 下面進入正題,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
《石門頌》的藝術(shù)成就,歷來評價很高。其結(jié)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tài)飄逸自然。多用圓筆,起筆逆鋒,收筆回鋒,中間運筆道勁沉著,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脫自如,意趣橫生?!妒T頌》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文中'命'、'升'、'誦'等字垂筆特長,亦為漢隸刻石中所罕見?!妒T頌》對后世影響很大。 《石門頌》原刻于陜西省褒城縣(今漢中市漢臺區(qū)褒河鎮(zhèn))古褒斜道的南端--東北褒斜谷之石門隧道的西壁上。此處是橫穿秦嶺、連接八百里秦川和漢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稱褒斜棧道。由于形勢險峻、開鑿困難,故歷代文人歌詠、題刻者甚多。1967年因在石門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庫,乃將此摩崖從崖壁上鑿出,1970年遷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至今?,F(xiàn)保存于漢中市博物館。 該石刻刻于東漢永平九年,被書法界公認為是古隸中最早,占據(jù)首位的刻石。 《石門頌》摩崖是我國著名漢刻之一,他與略陽《郙閣頌》、甘肅成縣《西狹頌》并稱為'漢三頌'?!妒T頌》是東漢隸書的極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對后來的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清代張祖翼評說:'三百年來習(xí)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xué)《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xué)也,力弱者不能學(xué)也。' 解放前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辭?!贩饷?辭海'二字,就取自于《石門頌》。 該刻被稱為草隸 鼻祖和楷模,大氣磅礴,揮灑自如,既整齊規(guī)范,又富于變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繩墨,筆勢縱放,奇趣橫生,筆畫粗細雖區(qū)別不大,但每一筆畫卻變化多端,用筆揮灑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畫瘦硬,結(jié)構(gòu)疏朗,飄逸有致,筆隸中帶篆、帶草、帶行,被書家稱為'隸中之草'。 《石門頌》總共655字,內(nèi)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文辭為王升撰。原文:(碑額)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 注釋:此頌為漢中太守王升為歌頌原司隸校尉犍為楊渙開通褒斜道的功勛所刻。'司隸校尉':官名,漢武帝征和年間初置。'犍為':郡名。'楊君':指楊渙,字盂文。犍為郡武陽縣人。武陽縣在今四川彭山縣東。曾任尚書中郎、司隸校尉,任職期間,'甚有嘉聲美稱'。因碑文中有'武陽楊君厥字孟文'字樣,《水經(jīng)注》、歐陽修等稱此碑為'楊厥碑',誤。此處'厥'字為語助詞,非人名也。
注釋:'坤',《說文》:'地也',與'乾'所代表的天相對。'股躬',有人認為應(yīng)即'股肱',古代'躬''肱'通用。也有人認為'股'指四肢,'躬'指身軀。'余谷'即'斜谷',宋歐陽修《集古錄》云:'以余為斜,漢人皆爾'。斜谷,指今陜西終南山之山谷。南口曰褒,在褒城縣北,北口曰斜,在郿縣西南?!独ǖ刂尽吩?'斜水源出褒城縣西北衙嶺山,與褒水同源而流派。'《漢書·溝洫志》:'褒水通沔,斜水通渭。''隆':盛大、高起。'城':益州領(lǐng)域。'充':《隸釋》:'以充為沖'充,充足。 譯文:像神靈一樣的乾坤早以將位置排定,這里是河川和水澤的勝地。澤均有所流注,川亦有所溝通。斜谷的河川,其水澤在南郡變得十個盛大,通向四面八方,充盈于整個益州。 原文: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碑誤作'人'宇)秦。建定帝位,以漢氏(原種作'詆')焉(焉字別寫)。后以子午,途(原碑涂加艸上下結(jié)構(gòu))路澀(原碑為歮)難。更隨圍谷,復(fù)通堂光。凡此四道。閡(原碑作垓)隔(別寫)尤艱。 注釋:'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高祖,指漢高祖劉邦。楚漢相爭時,霸王項羽曾'立沛公(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南鄭(今漢中市)。'〔見《漢書·高帝紀》)可見漢中是其發(fā)祥之地。'道由子午':指子午道。《前漢書王莽傳》:'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師古注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耳。''出散入秦':散,指散關(guān),出散關(guān),即可進入秦地。'圍谷''堂光':皆地名。漢中至秦川共有四條通道,除子午道和褒科道外,尚有城固至周至的讜駱道和沮縣至陳倉的陳倉道。'圍谷'和'堂光'分別在此二道上。 譯文:昔日漢高祖劉邦接受項羽之封.由漢中起家,經(jīng)過子午道和出散關(guān)進入秦地,建立和奠定了稱帝的基礎(chǔ)。漢朝的名稱,也由此確定下來,。后來由于子午道路途艱澀,又有經(jīng)過圍谷、堂光的兩條道路開通,但這四條道路都存在隔閡.通行都極困難。
注釋:'永平':東漢明帝年號,'四年':公元61年。'詔書開斜':永平四年的詔書失載。但《搐君開通褒科道》石刻載:'永平六年,漢中郡以詔書受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斜道'??赡芗粗高@次詔書。'元二':有人釋為'元元',誤。應(yīng)指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公元107-108年)。《后漢書. 鄧君傳》云:'永初元年夏.涼郡畔羌,搖蕩西州,詔騭將羽林五校士擊之,(二年)冬班師,迎拜為大將軍'。與下面'西夷虐殘'相合。實際這只是開始,動亂持續(xù)達十年之久。'循':依照,遵守。'冥' :昏暗、深沉。 譯文:到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实巯略t,開通褒斜道、鑿?fù)ㄊ颉V虚g遭遇到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共元107-108年)的動亂。西夷十分虐殘,橋梁被破壞而斷絕。復(fù)用子午舊道。上面懸崖峻峭,屈曲細流淌漾于巔峰;下方則深入冥渺,傾瀉輸注于深淵。 原文:平阿淖(別字,一釋泉字)泥,常蔭鮮晏。木石相拒(原碑作距),利磨確盤(別字),臨危槍碭,履尾心寒??蛰涊p騎(原碑奇為竒),滯(原碑氵為辶)礙(別寫)弗前。惡蟲弊(原碑加草字頭)獸(原碑作狩字),蛇蛭毐螨(別字)。末秋截霜。嫁苗禾(別寫)殘。終年不登,匱餒之患。卑者楚惡(別寫),尊看弗安。愁苦之難,焉可具言。 注釋:'阿'。丘陵、曲隅。'晏':'溫也,陽也'磨':磨礪。'確';堅固。'盤':厚重的巨石。'槍碭':抵碰、摔跌。一說為'槍唐',即利器。'履尾':《易·履》'履虎尾,(嚙咬)人兇。''惡蟲葬獸':'蟲':《說文》'一名蝮'。是一種毒蛇。惡蟲當指此類。'弊'一說即'憋'。《廣雅* 釋制》:'憋,惡也。'可見弊獸亦即惡獸。'蛭'俗稱馬蟥,喜食人血。'螨',一說通萬,'萬',《說文》:蟲也。亦即毒蛇之類。螨,現(xiàn)在一般指螟鈴蟲。與此處所說'惡蟲'不符,前人已有辨說。'匱':乏也;竭也'餒':饑也。'楚':'辛楚,痛也。 譯文:不管是平地或者丘壑,均已陷于泥淖。常年陰暗,鮮見陽光。殘破的木架與石柱相互抵拒,尖利的技椏和巨大、堅固的石面相互摩擦。面對這樣的險境,使人跌摔碰撞,好像模到了老虎的尾巴,令人心驚膽戰(zhàn)。即便是空車單騎,也被阻滯,不能前進。這里有惡蟲兇獸橫行,有劇毒的蛇蝎之類出沒。來到秋季,已降霜雪,莊稼很早就已夭亡,終年不得收獲。貧困、饑餓的災(zāi)患,使平民們十分痛苦,尊貴之人也深感不安。其愁苦之狀,真是難以說得周全。 原文:于是明智(碑作知),故司隸校尉犍為武陽楊君厥字孟文,深執(zhí)忠伉,數(shù)上奏請。有司儀駁(別字)君遂執(zhí)爭,百僚(別字)咸從,帝用是聽。廢子由斯,得其度經(jīng)。功飭爾要,敞而晏平。清涼調(diào)和,烝烝艾寧。 注釋:'司隸校對楗為楊君,厥字孟文'等情況見篇首所注。'伉':強也.健也。'有司':指主持會議的人。'子':指子午道。'度經(jīng)':謂褒斜道再度可以經(jīng)行。'晏':安也。 譯文:于是我明智的同鄉(xiāng)、原司隸校尉、犍為武陽的楊君孟文,以深厚、執(zhí)著的忠誠之心,多次上奏皇上(建議重修褒斜石門)。主持會議的官員提出反駁意見,楊君則據(jù)理力爭,百官司僚都被說服,皇帝也聽從了他的建議。從此子午道才被廢止,(褒斜道)再度開始通行。其功這是如此重大而顯要:使此道(由敗壞凋敝到)寬敞明亮、安全平坦。清涼調(diào)和之氣充溢,蒸蒸日上。欣欣向榮之勢喜人。
注釋:'建和'為東漢桓帝年號、'二年仲冬上旬'。相當公元148年12月中旬。'王升'為楊孟之同鄉(xiāng),時任漢中太守。 譯文:到了漢桓帝建和二年的十一月上旬(相當公元148年12月中旬),時任漢中太守的犍為武陽人王升字稚紀,跋涉山道(視察褒斜道),推本溯源,感嘆楊君的明智和仁賢之舉,刻石歌頌其德行,昭明其功勛。其詞如下: 原文:君德明明,炳(別寫)煥彌光。刺(別寫)過拾遺,厲清八荒,奉魁承杓,綏億御(碑作衙)強(碑作作強)。春宣圣恩,秋貶若霜。無偏蕩蕩,貞雅(原碑牙似楷書耳為篆書隸變,非耳)以方。寧靜蒸庶,政與乾通,輔主匡君。循禮有常。 注釋:'八荒':八方荒遠之地。見賈誼《過秦論》。'奉魁承杓':指北斗七星。《史記·天官書》崇隱云:'斗,第一天之樞。第二旋,第主璣,第四權(quán),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長七為杓。合而為斗。'綏',《說文》:車中把也。'億':安也。'綏億御強':意為把握好方向,即可平定強暴,使世事安康。'蒸庶':眾人。'乾';天也,見《易卦傳》。
原文:咸曉地理,知世紀綱。言必忠義,匪石厥章。懨(別寫)弘大節(jié).讜而益明。揆往卓今,謀合朝情。釋(別字)艱即安,有勛有榮。 注釋:'匪石':《詩邶·柏丹》:'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揆':推測、籌劃。'卓':明也,高也。'釋';解也。 譯文:他通曉地理,懂得倫理綱常。言必稱忠義,人心非石,豈可隨意轉(zhuǎn)移。其恢弘的大節(jié),通過其正直的讜論而更加鮮明。他借古明今,與朝廷之情不謀而合,解決了難題,就會得到安寧。真可謂有功勛又有榮光。 原文:禹鑿龍門,君其繼蹤。上順斗(似升字)極,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樂,庶士說雍、商人咸西嘻,農(nóng)(別寫)夫永同。春秋記異,今而紀功。垂流(別字)億載,世世嘆誦。 注釋:'禹鑿龍門':《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禹沐浴霪雨,櫛扶風(fēng),決江流河,鑿龍門,辟伊闕。''斗極''坤皇'見前注。'雍':和也。'記':同喜,悅也。 譯文:傳說大禹治水,曾鑿開了龍門。今天楊君(重開石門),是繼承了禹的行蹤。此事上可順應(yīng)北斗七星的意旨,下可答謝地皇坤神的安排。這樣就可以從南到北,四海通行無阻。君子們得以安居樂業(yè),庶土之民亦都十分高興。商人欣喜,農(nóng)民的心情亦都相同。《春秋》對天氣多記其異常的變化,今天對楊君,應(yīng)把其卓越的功勛。此功應(yīng)流傳萬載、世世傳誦。 原文:序曰:明哉仁智(原碑知字),豫識難易。原度天道,安危所歸,勤勤竭誠,榮名休麗。 注釋:'序曰':此為全篇總結(jié)之語。'休':吉慶、美善、喜樂。 譯文:總而言之,楊君的明智,十分清楚,事情的難易,他早已預(yù)知。測度天道,本是安危所系。他以勤懇和竭誠,才終于得到此美善和榮譽。 原文:五官椽南鄭趙邵字季南,屬褒中晁(碑為別字)漢強字產(chǎn)伯,書佐西城(碑作成字)王戎(別寫)字文寶,主。 注釋:'椽':佐助,引申為屬官的通稱。'屬':托付。'書佐':主辦文書的佐吏。漢制州郡及諸曹皆有書佐。'主':調(diào)主其事.即負責(zé)這項工作。 譯文:五官的屬官南鄭人起邵,字季南,委托褒中人晁漢強,字產(chǎn)伯和書佐西城人王戒,字文寶者.主辦此事。
注釋:'王府君':指漢中太守王升。'石積':即石倉,用以盛來、薪。'閣':即棧道之閣樓。 譯文:漢中太守王升,因憐憫谷道的危險和困難,分別設(shè)置了六個道路橋梁。特派遣行丞事西城 人韓朗字顯公,和都督椽屬南鄭人名整字伯玉,從事其事。后來又派遣趙誦宇公梁和按察中曹名卓行者,制作了可盛糧食和柴草的石倉,這是萬世可用的基礎(chǔ)建設(shè)。又解決了高處閣樓的問題,使它們在向下行走時變得容易、行路者看到這些變化,無不感到欣慰。 原文:伯玉(碑為王字)即日徒(碑作從)署行丞事,守安陽長。 注釋:'伯玉':即前述都督掾南鄭魏整,他當時要遷官。此事與修路無關(guān),屬順便提及。'署':署理。'行';官銜兼攝。大官兼小銜.稱行。'守':官吏試職,稱守。又,官階低而暫任高官職,時亦稱守。'丞':副職。 譯文:伯玉(魏整)即日起要改徙署理行丞事,試職擔任安陽縣令。
漢中褒谷口是褒斜道最險要的隘口,絕壁陡峻,山崖邊水流湍急,很難架設(shè)棧道。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最險之處開鑿穿山隧道,歷時六年而成, 古稱'石門'。東壁長16.5米,西壁長15米,南口高3.45米、寬4.4米,北口高3.75米、寬4.1米,隧道與棧道在同一條水平線上。褒斜石門是世界上較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后漢開鑿石門道破廢,本崖文即記述了北魏重修褒谷道的原因、經(jīng)過與結(jié)果,傳頌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詔遣左校令賈三德'重開褒斜道的盛舉?!妒T銘》全文融記事、頌功、寫景和抒情于一體,是石刻銘文的代表作。 漢代,佛學(xué)由印度傳入中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之學(xué)適應(yīng)社會意識需要而日益熾盛,以寫經(jīng)為一大功德。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學(xué)之士,撰寫文章以記其事。有的鑿石以作碑碣,有的就天然巖壁摩崖刻寫。短時間內(nèi),從漢代風(fēng)行的立碑時尚轉(zhuǎn)向佛學(xué)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一度碑碣無數(shù)。石質(zhì)堅硬,可以永久保存,尤其是摩崖,因山高險絕而常人難以到達,故少人為破壞?!妒T銘》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也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崖面廣闊,擺脫紙張限制,大書深刻,筆陣森嚴,氣勢雄峻,故而書風(fēng)自然開張、氣勢雄偉、意趣天成,表現(xiàn)出大樸不雕的陽剛之美,堪稱鴻篇巨制。此摩崖石刻今已割移藏于陜西漢中博物館。 《石門銘》以首頁'此'字不損者為佳拓。此石刻為正書,凡28行,滿行22字,后段題記為7行,每行9-10字。它吸取了處于同一地漢隸名品《石門頌》蒼勁凝練的篆隸筆法,筆勢與體勢則吸取了漢隸跌宕開張、奇崛大氣的特點,書風(fēng)超逸疏宕、舒展自然??涤袨樽u之為'神品',在《廣藝舟雙輯》中評曰:'《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門頌》、《孔宙》等碑,皆夏、殷舊國,亦與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籠也。'書者王遠在正史中并沒有記載,但康有為推之為南北朝碑十大書家。《石門銘》是魏碑中可以臨摹、借鑒的上佳范本之一,歷史上的許多著名書法家都曾得此石之沾溉。
起筆:《石門銘》主要有側(cè)鋒起筆與方筆起筆兩種形式。如圖一中'一'字佃U鋒起筆,有明顯的按筆動作,但切忌過于夸張。'山'字也是側(cè)鋒起筆,有明顯的角度,鋪毫人紙時切忌太刻意,可調(diào)鋒折人。另外要注意的是,'山'字三筆豎畫皆為露鋒,但各有不同,右邊短豎已為尖鋒,因較短而不影響整體視覺欣賞。'十'字為方筆入紙,剛健利落,尤其是豎畫,格外飽滿有力,起到了支撐整個字形的作用。
轉(zhuǎn)折:《石門銘》筆畫轉(zhuǎn)換方向時多為方圓并舉。如圖三'石'字'口'部轉(zhuǎn)折處方圓相融,帶有明顯的弧度,運筆過程中要圓中見方,既顯得渾穆圓融,又不失勁健之美。'帶'字中有兩處轉(zhuǎn)折,一方一圓,形成對比,行筆之中的變化無處不在。'原'字轉(zhuǎn)折有隸法,筆畫變換方向時像是重新起筆了,這一情況很可能是石質(zhì)漫漶的緣故,不宜照搬。 病筆:書丹經(jīng)過刻工之手;難免會發(fā)生變形,歷經(jīng)風(fēng)雨,更是會走樣,所以碑帖兩者相比,
圖一中'秦'字'奉'字頭中第三筆橫畫收筆處尖鋒斜出,此乃刻工所為,臨摹時宜改之。'刊'字的'刂'出鉤彎曲朝上,形成回旋之筆,實為多余。按照一般點畫形態(tài)要求而言,鉤畫可長,但不必故意彎曲,臨摹時應(yīng)避免。'子'和'蹇'字長橫一波四折,收筆處頓筆朝下,也是病筆,臨摹時不必刻意追求。 圖二中'以'字起筆刻石刀痕明顯夸張過度,應(yīng)小而化之。'丈'字撇畫出鋒,提筆處已成方角,臨摹時宜避免,切忌刻意描摹。一般說來,帖中撇畫多為由粗漸細狀,碑則由細漸粗,但切忌形成明顯的圭角。'悠'字中的'雙人旁'的豎畫與下方'心'字底橫平鉤筆畫粘連,可能是天長日久的自然之功,臨摹時仍然要按照原有筆畫形態(tài)來書寫,不必照葫蘆畫瓢。'在'字中撇畫起筆以及橫畫行筆方向有些走樣兒,不可照搬。 圖三中'足'字采用行楷寫法,捺畫一波三折,臨摹時要表現(xiàn)得自然一些,不能太刻意。'強'字'弓'旁豎彎鉤筆畫雖然非刻工所為,但是就整個字形來講,比例已經(jīng)明顯失調(diào),臨摹時可以稍微縮小一點兒。'畿'字有兩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字中主筆畫斜鉤與橫畫交接的地方有明顯的頓挫之處,臨摹時要一氣呵成,不能停頓之后再另行起筆;二是字中鉤畫很長,臨摹時仍然要還其本來面目,不可將鉤畫寫得如此夸張。'武'字的長鉤處增了一點畫,古人謂之'破體',臨摹時不能以訛傳訛,寫錯別字。作為書法家,首先就是要避免寫錯別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石門銘》中點畫形態(tài)各異,千變?nèi)f化,很多時候起到畫龍點晴
(2)兩點。通常將'穴'字頭中的頓點寫成反捺,但圖一中的'穿'字反其道而行,將反捺變成平捺,使字形產(chǎn)生飄逸飛動的感覺。'平'字中點畫參合篆法,將原本應(yīng)為撇式的點畫稍加變化,韻味立顯。 (3)四點。如圖二中'駢'字'馬'部出鉤很長,四點畫形成自左向右漸高的弧度,運筆由重漸輕,漸次變化。'焉'字四點畫則另有奇變。因為字形中有豎畫穿插的關(guān)系,四點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兩點平正,后兩點欹斜,形成截然對比,構(gòu)成妙不可言的動人音符。而'馬'字四點較為凝重,前三點為三角形,最后一點為圓點,形成舒緩的橫's'形弧度。'無'字四點較為松散,字形上方橫豎畫較多,故顯得很緊密,下方四點有流動狀,形成明顯對比,使整個字形顯得疏密有致。書寫時要注意控筆,切忌造成形式上的散漫,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橫豎畫一般為字之主筆,常常起到支撐甚至改變整個字形的作用。 (1)橫畫?!妒T銘》中橫畫有多種形態(tài),臨摹時宜細會。圖三中'車'字長橫很典型,無論從起筆、收筆還是運筆來衡量,均含古隸淳樸之美。'元'字有兩橫,首橫變成點畫,實際上已是行書寫法。'世'字橫畫末端粗重,顯得十分粗獷有力。像這樣的筆畫形態(tài),臨摹過程中要注意收筆頓挫之法。字中橫畫多時,應(yīng)有主次變化。圖四中'矣'字共有兩橫,粗細差別不大,但行筆方向有別,一直一曲,相映成趣。'年'字有平行緊密分布的四筆橫向筆畫,同樣展現(xiàn)了精妙的變化。第一橫起筆處與簡化的撇畫連在-起,形態(tài)粗短,第二橫長一些,第三橫最短,第四橫又伸長,形成'短-長-短-長'的節(jié)奏變化。字中的兩個長橫,又體現(xiàn)出運筆的輕重變化。'蓋'字橫畫亦多,第一、二橫畫長短相差不大,運筆有細微變化,第三橫左端與上方兩橫齊頭,右邊伸出,成為主筆,使整個字形顯得非常寬博。這也是《石門銘》整體風(fēng)格特征之一。 (2)豎畫。豎畫在整體氣勢表現(xiàn)方面有關(guān)鍵作用,同樣也要時時體現(xiàn)出變化。圖五中'中'字豎畫為懸針法,筆畫勁挺,力度飽滿,使整個字顯得風(fēng)骨凜凜。'千'字豎畫為垂露,略帶波折,蓋為風(fēng)雨侵蝕之故,臨摹時不必照搬。'幸'字豎畫略具弧度,使整個字形左右不對稱;字中長橫畫稍作彎曲,化險為夷。當字中有兩筆以上豎畫時,必須注意變化。圖六中'而'字豎向筆畫較多,兩邊筆畫收縮,突出中間兩筆。中間兩筆一以撇畫出現(xiàn),一以懸針方式出現(xiàn)。字中豎畫特別多的情況下,更要突出不同的筆法特征。圖六中'卅'字的三個豎向筆畫,長短、欹正和運筆輕重各不相同。 圖六中'肇'字豎畫出鉤是-種特殊變化之法。《石門銘》中多長鉤。就此字造型而言,'戈'部鉤畫盡力伸展,字形有偏右的運動之感,順勢將原本自然垂筆豎畫出鉤,形成自右向左的運動勢流,從而保持了整體字形上的平衡。由此可見,《石門銘》在筆畫處理上是頗具匠心的。 從總體上來看,《石門銘》撇捺畫較為舒展,使整體字形顯得氣勢開張,非常大氣。相比之下,撇畫比捺畫變化要多一些。
(2)捺畫 圖四中'殊'字捺畫短而有力。從形式上來看,此畫上下兩端幾乎等寬,但仍要注意行筆變化,銳角出鋒。'矣'字為直捺,較為常見,切忌寫成上下一般粗,要注意筆畫漸行中的變化。'之'字為平捺,雖沒有明顯的重按動作,但不可過于均勻,臨摹時要注意捺畫中一波三折的'小動作'。'攀'字為反捺,收筆干脆利落,沒有明顯的回鋒動作,挫鋒而出,戛然止筆。 一般認為,魏碑多長鉤,且較粗重,其實并不盡然,留心《石門銘》碑刻,可見鉤畫的多種變化。 圖五中'民'字疏密對比極為強烈,左上方筆畫收緊,斜鉤筆畫伸出。如果鉤畫短,整個字形重心會失衡,因而鉤畫寫長有平衡整個字形重心的作用。'將'字右部的鉤畫平鉤而出,托住粗重的點畫。如果鉤畫短促,則點畫必將失衡。由此處可獲得啟示:運筆中,上一筆關(guān)乎下一筆,要時刻把握全局,不能孤立地處理筆畫,否則就很難求得整體的和諧之美。 圖五中'載'字'戈'部鉤畫行筆方向自右向左,使全字氣息內(nèi)斂,同樣也起到平衡整個字形的作用。'思'字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心'字底的出鉤同樣自右向左,使上下兩部分氣脈連貫,此乃以不變應(yīng)萬變之法。 圖五中'奇'字出鉤比較舒緩,筆畫粗細較為均勻,臨摹時不能寫得太死板。'穹'字末筆出鉤與'奇'字不同,形成一圓一方的對比。此字出鉤較方且重,但在1臨摹時千萬不要形成圭角。 圖六中'閣'字出鉤則完全不同,筆畫圓轉(zhuǎn),長鉤而出,形成半包圍之勢,托住'門'框內(nèi)的'各'部。'代'字鉤畫粗壯雄偉,顯得氣勢非凡,運筆上要注意力送毫端,這樣才能收到寬厚沉雄的效果。 任何規(guī)律皆非絕對。一般說來,魏。碑中多長鉤,但也有例外。圖六中'絕'字'色'部鉤畫較短,鉤畫形態(tài)為三角形狀,接近后世唐楷筆法,與字中其他細線條形成鮮明對比。'已'字末筆幾乎不出鉤,只在筆畫收筆末端有稍許暗示,顯得意味深長。 筆畫之變?yōu)榛局?,相同文字的不同變化乃更高層次的變化。圖一中'行'字有兩撇畫,第-撇直而短,第二撇長而略曲,既形成對比,又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創(chuàng)'字'倉'部兩撇畫行筆方向略有不同,第一撇運筆中稍有波折,第二撇末端粗重按后平出,末端更粗重一些。 眾所周知,隸書創(chuàng)作有一條基本法則,即'燕不雙飛',也就是說,'燕尾'在字形中只能出現(xiàn)一次。實際上,在楷書創(chuàng)作中也默認這樣的定律。圖一中'鑿'字右上方的捺畫應(yīng)為反捺,但此字卻反其道而行,同樣用長捺,但在筆畫長短和方向上加以變化,反倒有不落窠臼之美。'作'字'乍'部中兩短橫之變化,上方橫畫小而尖,下方橫畫形體較大且有隸意,使整個字形顯得神采飛揚。 將圖二中'霜'、'露'二字進行對比,差別在于:'霜'字中兩點為三角形,較為輕盈;'露'字中兩點為長方形且較厚重。各字中的兩點相差只在毫厘之間,妙在變化無痕。 《石門銘》中一些結(jié)構(gòu)對稱的獨體字也體現(xiàn)出高超的變化技巧。圖二中'林'字,右高左低,左粗右細,左縮右伸,同中求異。'兩'字細微之變在于二'人'的處理,左側(cè)中的點畫處理成反捺,右邊則是捺畫形態(tài),不留心甚至看不出區(qū)別。圖三中'幽'字'山'中豎兩邊的部分:左側(cè)的兩撇畫,不知是初始狀態(tài)還是后天自然風(fēng)化形成的效果,筆畫粘連,右側(cè)的則斷開。'茲'字中相同的兩部分或高或低,或方或圓,或開或合,極見趣味。.最耐人尋味之處在于,左右兩部分欹側(cè)取勢,錯落生姿,造型生動。'北'、'非'二字形體接近,左右兩部分相背。類似這樣的字形容易寫散,因而要做到'貌離神合'。 圖四中'皆'字為上下結(jié)構(gòu),上方'比'部左右高低錯落極為懸殊。'晶'字尤為特殊:上方'日'部轉(zhuǎn)折處筆畫伸出,中間橫畫粘連左邊框;左下方'日'部轉(zhuǎn)折為方,中間橫畫粘連右邊框;右下方'日'部形體最大,稍有錯落,中間橫畫粘連左右兩邊框。最有意思的是,如果將'書'、'晝'二字進行對比,兩字幾乎不似出自同-碑刻。'書'字筆畫以圓轉(zhuǎn)為主,大樸不雕,得蕭散之美;'晝'字筆畫方整規(guī)嚴,轉(zhuǎn)折處舍圓求方,與后世'歐體'極為相似。 《石門銘》中偏旁占多數(shù)者乃'門'字框和'辶'(這與碑刻內(nèi)容有關(guān)聯(lián)),筆者因而選擇這兩類偏旁來加以分析。 圖一中兩個'門'字筆畫較輕細,行筆方向上有變化,尤其是第一個'門'字的左右欹側(cè)之變,使整個字頓生奇趣。第二個'門'字較為端正,變化之處不言自明。再對照其余'門'字框的字來看,較為寬博,字形較為嚴謹;'關(guān)'字具有行書筆意,中鋒、側(cè)鋒兼施,用筆變化很多。圖二中前兩個'閣'字,前者較窄,后者寬博,筆畫接近隸書《石門頌》。第三個'閣'字結(jié)字更寬綽一些,字形較扁,字間筆畫較為疏朗。《石門銘》中的'開'字也有不同變化。圖二中的'開'字筆畫瘦勁,起收筆處方整嚴謹,臨摹時要注意節(jié)奏變化。圖三中第一個'開'字結(jié)字較為緊湊,與第二個'開'字有明顯的差別。另外,'門'字框內(nèi)的部件與'門'字框左右豎向筆畫的粘連情況也有明顯差別。 '辶'的變化同樣很多。圖三中的'進'字流動飄逸,'迥'字從容舒緩。圖四中的'回'字捺畫末端出鉤,稍有頓挫;'遒'字的'辶'瘦硬勁挺;'遞'字的'辶'平捺寬厚沉雄;'遣'字的'辶'捺腳取勢飛動,尤其是長橫與'辶'的穿插,使該字顯得非常別具一格。
|
|
來自: 李忠信htp6t3e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