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松柔藝術,空虛性天-太極渾圓法則
松的法則在太極拳中是老生常談,頗有點“三歲小兒也知道,八十老翁難行到”的意思??梢娫谔珮O拳練習中,松的貫穿性及難為的常在規(guī)律性。難為是因
其常在,常在而人長不識,故難為!恰如天地間自有正邪之行,而人擇之,擇善則行正、擇邪則行惡;練拳而求松、知松、學松至感松、體松、能松,最終松存在與
己身,正于人生天地間擇善而行同理。
關于松功學練,楊禹廷先師有“全身自然放松,(自可感受到身體的)節(jié)節(jié)貫串,頭腦(自然會)安靜,神經不緊張”之論教,又說“身心松靜(則肢體
神意會)自然舒展,(運動中自會表現(xiàn)出)柔、圓、緩與胸腹松靜,(可讓)周身血液流動暢通,神經末梢活躍,體膚感覺靈敏”----。
祝大彤恩師說:“松是太極拳的魂”!
依楊師祖所教,放松后可致沉靜,則肢體和神意自然舒展----這是先賢所謂“寧靜以致遠”的意思。祝師曾讓我們在他身上體會放松后的沉(肢體)靜
(心腦):祝師正坐,兩人各執(zhí)祝師平伸之一臂,自下向上同時以反關節(jié)手法托舉;一用力只覺祝師兩臂極柔軟無從用力,而師身體又極沉重,用盡力氣也不能使祝
師有絲毫的坐姿改變----這足以說明沉是因松而達到的境地功夫。沉重而能表現(xiàn)為空虛,即為柔。我們曾用力推按祝師之胸、腹、背、腰、胯、大腿等處,當祝
師放松時,我們會感到祝師身體極沉重;我們發(fā)出的力量僅限于接觸到祝師的肌膚上,無法再進入祝師體內,所以想推動祝師根本是不可能的----祝師身體并不
接受外力,外力自然進不去……,而當時的情景卻是我們的手掌踏踏實實的放在祝師的身上,任我們用多大的力,也進不到祝師身體內,相反,真用力大了,那股反
作用力倒把自己推的站不穩(wěn)腳跟了,但當祝師表現(xiàn)松到空虛時,我們覺得自己的力量已能進入祝師體內,但觸手處空無一物----祝師人雖在原地未動,而給我們
的感覺卻是在其身后極遠處??梢韵胂笠粋€人明明伸手是在手可觸及處用功,但忽然感到自己的手伸到了遠處即便只有數尺(遠近乃功力所致,愈放松的好,給人的
感覺愈遠。)也會猛然發(fā)現(xiàn):原來不是自己手伸的遠了,而是身體已因前傾而失去平衡了----這是“引進落空”的做法,卻正是身體極度放松后柔的顯現(xiàn)!
拳經中說行功者但能依法合理,假以時日自可從“極柔軟而能極堅剛”!其實,能達到松柔空虛----極柔軟之地步,已不需要“極堅剛”了。祝師常說起他在楊
禹廷先師處及汪永泉大師處聽勁:摸哪兒哪空,扶哪兒(在)哪里翻(出去)”----而我們在祝師身上聽勁,又何償不是如此?這是太極拳松柔藝術的體現(xiàn)!使
本性存在于空虛之中,無人我之相,自不會落于具體事物中的對待,陰陽互濟,內外如一,達到一體混圓,這正是太極拳學修練中由術入道的里程碑式的一座高峰!
混圓是形意,混元是神意!
我們在練習中一舉一動向著這個目標邁步時,很可能落錯了腳即走了直線,因為太極拳運動軌跡是圓弧線,
關于太極拳的弧線,是無法僅在形體上說明白的,因為這不僅僅是形象。絕大多數的太極拳練習者為了表現(xiàn)自己是在循著圓弧行功,不惜發(fā)動周身所有的器
官和部位來參與,諸如:扭腰掉胯,凹腰突臀,弓背凸腹,屈膝折臂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借以證明自己走的是弧線。但這只是有弧度的形狀而已,并非是太極拳的
運動形式。太極拳運動的弧線自有其獨特處;有角度方位、有高低遠近、有輕重和緩、有陰陽變化……,所有這一切,都要求習練者隱于內而非顯于外,因為太極拳
的特性是“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
被人抓住了手腕,要想掙脫則手不能動,甚至不能想。手一動屬主動(沒和對方商量好,人家不愿意松開,你一廂情愿的想掙脫,違背太極拳原則,是掙
不脫的---即便拼命掙脫,也必定已是身形散亂,腳下不穩(wěn)!)一主動則非頂即丟也掙不脫。祝師說:“想做到拳經中要求的不頂不丟,先要不動即保持狀態(tài)”!
一動掙不脫的病因就是沒有運行弧線。被人抓住了不能動如何還能走弧線?祝師說:“手不要走!意思走!”手不要走是要你身心安靜、周身內外放松下來,不與對
方來力相抵觸----即祝師所授心腦不接法則,而讓手上的意思出去,就是想自己的手伸長了離開身體在遠處以圓弧線運動---肢體絕不能動,就想!真能做到
放松,就會覺得被對方攥的很緊的地方已沒什么了,而自己的意思通過弧線運動已到了對方身后,這時只需意念吸收腹股溝,可隨時將對方逐出圈外,此時被拿住的
手反而成了打擊對方的工具。
起式的雙手上 時,如果覺得手臂某處甚至肩背有僵強及使力的感覺,即可以肯定你心中想的是雙手向上---那是一條直線道路。這時則應把手指上意
思無限舒展,手臂會很輕松的起來,當然這意思出去仍要循弧線運動。手垂在下面,指向地球的另一端,再被神意引領著指向地平線,這不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弧線運
動嗎?只是這個弧線太大,大的一般人不敢想象而已。
兩人搭手頂在一起,都想到把對方推出去,卻總也辦不到。為什么呢?這也是主動造成的丟頂,沒有弧線!你推我、我推你,大家都搶一個立足點,朝著一個共同的
目標奮戰(zhàn),不是直線是什么?直線產生頂撞,頂撞的后果那是力大勝力小---不是太極拳!反之如果應用起式時的弧行
意思則會在不知不覺中將對方推開一邊。
什么叫不知不覺呢?跟上述道理一樣,放松與對方的接觸處形體還在而意思已運行至對方身后,對方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在彼身上已失去了著力點,正是進退兩難、四面楚
歌的前奏,而在我則隨意向某處作弧線運動,即可將對方逐出---在這個過程中在我則不可存將對方逐出圈外的意思,在彼自不會故意將自己摔出,所以當彼被逐
出的事實存在時,彼與我都不會有明顯的感覺。順便提一個反證的問題答案:凡是主動的都有力,有力的都走的是直線。凡是直線都走不開,走不開即無法運用太極
拳的法則取勝!
弧線運行是否圓滿,取決于心意肢體運動是否規(guī)范。什么是規(guī)范呢?在行功走架中,每一舉一動必須是弧線已可肯定,關鍵是這個弧線不能出頭露尖
(凸),正運行間忽折為小又忽變大(凹)即是規(guī)范。何謂出頭露尖呢?我們運行的雖然是一段弧線,但這段弧線必須是一個圓圈上的任意一段。如果隨意的在運行
這一段弧線時一會大一會小,自然不會屬于一個圓,自然就產生了凸凹,斷續(xù)和缺陷。換句話說:雖然走的只是一端長短不等(因角度不同)的弧線,但要明白這一
端弧線隸屬哪個圓周線而這個圓周線則必須在心中存在。心中這個虛無的圓周線存在如不圓滿,直接影響到你在運行這一段弧線時的質量---心中沒有一個圓,手
上的弧線即沒有規(guī)矩,因為沒有圓心。圓心不定位則圓很難存在。這也是先賢說太極拳是圓運動的道理所在。表現(xiàn)在外的肢體運動的弧線是實有的,含意在內的圓周
存在是空虛的;只有空虛的圓周存在才能支持實有的弧線正確運行----拳經中謂“(只有)先在心,(才能)后在身”亦既此理。從體現(xiàn)陰陽上說:一個圓有陰
有陽,肢體運行表現(xiàn)的為陽,意思存在的為陰。陰和陽都不能獨立存在!從辨證的方面講:因為有虛,實的地方才顯出來;因為有陰,所以才有陽的存在。
在心只要松靜,在體才能松柔。
如此行功,久而久之,周身上下前后左右皆會有無形的圓存在于空虛中。與人搭手,對方只會觸及到你身外這些形體虛無而意思實有的圓周邊線上,而無法
進入圓心(自己的重心所在)中來。自己的重心亦即圓心是隨著對方變化,而變化,并無一定,但運動卻存乎自己一心,這個問題已經屬祝師所授八方線及亂環(huán)應用
的法理了。
太極拳行功任一法皆要“先在心,后在身”,身外處處皆圓(亂環(huán))是由心意在內指揮形成的,這是內外的相合,運行時有虛有實,有主有隨,這是陰陽
相濟;肢體松空柔順,行動必須一致,使陰陽變轉能自然的顯現(xiàn)于周身任一部位,既拳經中“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這變是渾圓一體之境。
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流水似箭,滴水穿石。這些自然現(xiàn)象充分證明老子“柔弱勝剛強”大道法理的真實。然而可惜的是簡單的道理“天下莫不知之、莫能行之”。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放松之法祝師書中已詳盡備至,此間不過一得之愚見心識,唯望世上有志修習太極大道者,務要拭目明心,則善而從之,庶不至于在數十年后回首,始知自己一生用功,卻是“無為在歧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