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我國書法史上最傳奇的人物之一,有“書圣”之稱。其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贊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 神龍本《蘭亭集序》,唐馮承素摹本 然而非常遺憾的是王羲之竟然沒有一件真跡傳世。目前存世的均為后人刻本或摹本。 王羲之《遠宦帖》唐雙鉤廓填本 經(jīng)過千年歲月,許多古物早已難尋于世,再加上紙制品不易保存,許多書法大家的真跡不存于世也可以理解。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但是,像王羲之這樣的傳奇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在當時就價值千金。按道理說世人會加倍珍惜,好好保存啊。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摹本 但事實恰恰相反,正是因為王羲之書法太過于珍貴,才更難流傳至今。 王羲之《雨后帖頁》宋臨本 這又是為什么呢?各位請聽我一一道來。 其實直到南北朝時,王羲之的真跡還是很多的,流傳也廣。當時的帝王也很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于是派人廣為收集,宮廷之中藏有諸多王羲之真跡。 可是,一旦改朝換代,兵刃相殘之時。權(quán)貴們自身性命都不保,那些書法典籍,就更顧不上了。太平盛世被搜集在一起的王書,待到改朝換代之際,也容易被集中銷毀,聚斂得愈多,銷毀得愈慘。 歷史上王羲之書法多次被集中銷毀。 桓玄的一投 歷史上第一次集中銷毀王字,是在東晉末年。當時桓溫之子桓玄操縱朝政,此人極其猥瑣,篡權(quán)做了幾天皇帝,即狼狽下臺,倉皇逃命之際,為不讓政敵得到書圣的墨寶,便把攜帶的諸多二王書法都投進長江。 梁元帝的一燒 梁武帝搜集王字相當有收獲,得到二王書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卷。這批真跡幸運地躲過了“侯景之亂”,但在544年,西魏軍圍住江陵,梁元帝見大勢已去,出門投降前,放了一把火,把梁朝積攢了五十年代的王字,連同圖書十四萬卷全都燒毀了。 唐太宗的一句遺囑 唐朝時能搜集到的王字已經(jīng)不如梁朝了。唐太宗生前喜歡王羲之,死后也沒放過他。據(jù)說李世民死前再三叮囑高宗,要將《蘭亭序》陪葬。 可是五代的溫韜盜開昭陵后,列出的盜寶名單上根本沒有《蘭亭序》。到底是《蘭亭序》藏得太隱蔽,溫韜沒發(fā)現(xiàn),還是高宗根本沒有按照太宗的意思做,我們已不得而知,《蘭亭序》的失蹤之謎也成了書法史上最大的懸案。 靖康之恥 北宋初年,宋太宗敕刻《淳化閣帖》,所收王字,連真帶假一塊統(tǒng)計也不過一百六十余帖。北宋末期的宣和二年,皇宮所藏王字被記錄在《宣和書譜》中,有二百四十三帖。 靖康之難,北宋亡國,徽宗、欽宗被金兵擄走,皇宮中所藏的王羲之真跡也下落不明,從此以后,王字真跡再也找不到了…… 真跡沒了,所以元明以來唐朝的摹本就被當成珍品看待。清朝,即使將公私收藏的王羲之墨跡都統(tǒng)計在內(nèi),數(shù)量也不過幾十紙。在王羲之離開人世一千六百年后,連唐人的摹本也成了鳳毛麟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