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又到月底檢查,各科護士長輪番上陣,上班的護士各顯神通,把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有一護士長一反常態(tài),到病房直接詢問患者:今日輸了什么藥?多少瓶?都有什么作用?什么時候開始輸的液?多久打完的? 患者如實回答:今日輸了四瓶液體,分別是兩瓶消炎藥,一瓶止痛藥,一瓶活血藥。九點輸的液,十二點半就輸完了,今日輸液輸得好,正好趕上午飯。 問完后,護士長來到治療室翻看了輸液卡,Bid的抗菌藥簽字時間分別為上午九點和下午三點。當班護士涉嫌輸液卡執(zhí)行時間作假,使用抗菌藥不規(guī)范,予以扣績效分兩分。 那么到底抗菌藥Bid該怎樣執(zhí)行才正確? 在丁香園論壇上也有一篇這樣的帖子《抗生素一日兩次到底怎么執(zhí)行?》帖主認為是間隔 12小時執(zhí)行。其實不然。 抗菌藥物可分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和濃度依賴型抗菌藥物。一般只有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才需要注意抗菌藥物使用的間隔時間。 濃度依賴型抗菌藥物,其用藥目標是使血漿峰濃度/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縮寫,指最小抑菌濃度)大于等于10-12.5或AUC(藥時曲線下面積)/MIC大于等于125,集中日劑量一次給藥,盡量減少給藥次數,達到滿意殺菌效果的同時降低不良反應。 而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給藥原則一般應按每日分次給藥,當T>MIC%(即超過 MIC90 濃度維持時間占給藥間隔時間的百分率)達到 40% 以上時,可顯示滿意的殺菌效果。 由此可得,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的療效與給藥方法直接相關。以青霉素為例,青霉素的血漿半衰期短暫,僅約 30 min,藥物經 7 個半衰期就消失殆盡,青霉素對多數敏感細菌的有效血漿濃度可維持 5 h。 另在腎功能正常情況下,給藥劑量的 75% 由腎臟排出。青霉素最有效的給藥方法為每隔 6 h 給藥一次,以保持有效的血漿濃度,同時保持持續(xù)接觸和殺滅細菌的時間。 而其它的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給藥方法應綜合具體藥品半衰期、抗生素后效應,MIC、MBC(最低殺菌濃度)、AUC、首劑現象等參數權衡決定給藥方案。 雖然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給藥間隔時間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大部分的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給藥間隔都在 6-8 h 之間,小部分為間隔12 h。 當然具體操作最好看說明書,說明書上要求間隔多久用藥就間隔多久用藥是最理想的。 那哪些是時間依賴性抗菌素呢? 時間依賴性抗菌藥主要有青霉素類抗菌藥物、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其 它 B-內酰胺類抗菌藥物(頭孢西丁、頭孢美唑、氨曲南以及--培南)、紅霉素、林可霉素類抗菌藥物(林可、克林霉素等),糖肽類藥物(萬古、去甲萬古霉素、替考拉寧)等。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臨床上患者總以各種奇葩理由拒絕一日輸液兩次該怎么辦? 其實患者生病住院都希望藥物是靈丹妙藥,用上就能好起來。 如果患者拒絕一日輸液兩次,可以告知患者間隔時間沒有達到藥物等于浪費了,達不到治療效果,解釋以后大部分的患者還是愿意接受的。 |
|
來自: 妃子笑1025 > 《護理專業(y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