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部歷史穿越劇看下來,不少朋友喜滋滋地告訴我,要穿越回清朝考狀元?!皯{我的智商和知識儲備,考個狀元還不是手到擒來?到時候縱橫官場、拜相封侯、妻妾成群,從此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豈不快哉!哈哈哈哈!” 醒醒,朋友,別做夢了。就憑你的智商和知識儲備,回到清朝恐怕連舉人都考不上。至于狀元?很大概率你連門兒都摸不到。 來,先擦掉哈喇子。咱接著往下說。 眾所周知,清朝的科舉制度沿襲明朝制度,分為童生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大關口。闖過童生試關口,獲得秀才功名;闖過鄉(xiāng)試關口,獲得舉人功名;闖過會試關口,獲得貢士功名;闖過殿試關口,獲得進士功名。 因此,你回到清朝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溫習課本,參加童生試。 童生試不是一場考試,而是三場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h試在縣里舉行,府試在府里舉行,院試在省里舉行。只有這三場考試全部過關,且取得優(yōu)異成績,才能獲得秀才功名。 那么,童生試的難度是不是很小,以至于會寫幾百個漢字都能順利過關?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童生試不亞于如今的研究生考試。許多人,耗費一輩子的光陰都沒有闖過童生試大關,到了白發(fā)蒼蒼還是一名童生??滓壹褐儡钕愣沟能钭钟?種寫法,照說文化水平不低了,可他“終于沒有進學”,依然是童生身份,不是秀才?!度辶滞馐贰分械姆哆M,考了20多場才考上秀才。大名鼎鼎的曾國藩,也是到了22歲才考中秀才。 我就不信你比曾國藩更牛? 好消息是,考中秀才后,你就擠進士大夫階層,不再是普通民眾了。打官司時,你見了縣太爺免除下跪之禮??h太爺也不敢輕易打你的屁股。否則,萬一哪一天你高中進士,回到老家當官,這位縣太爺只有買塊豆腐撞死的份了。 現(xiàn)在就算你歷經艱難險阻,通過了童生試。咱們繼續(xù)溫習課本,參加鄉(xiāng)試。 鄉(xiāng)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在各省城進行。由朝廷選派翰林、內閣學士充任正副主考官。鄉(xiāng)試總共要考三場,因為要持續(xù)數(shù)日,所以考試時每一名考生都被關進一個房間。考試期間,考生吃喝拉撒都在房間里面解決,儼然旅社。 鄉(xiāng)試的考生內容為《四書》《五經》,寫八股文。 《四書》《五經》可不是兩本書,而是9本經典儒家著作的合稱,分別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光是一本我們熟知的《論語》,就有20章492篇。這些書,你全得滾瓜爛熟地背下來。 你以為八股文跟今天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差不多,那就是天大的誤會。八股文的難度大多了。寫八股文,必須以《四書》《五經》的內容取題目,句子長短、字詞繁簡、聲調高低等都有一定標準。重點是,考生必須以古人的口吻來寫作,決不允許自由發(fā)揮。 什么?你要以“穿越體”“梨花體”來寫作八股文?只要你不嫌命長,盡可以試一試。 鄉(xiāng)試是整個科舉環(huán)節(jié)中,難度最大、競爭最激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古今多少英雄好漢,最終都栽在鄉(xiāng)試的門檻前,終生沒有逾越過去。 鄉(xiāng)試的錄取率,甚至低于今天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錄取率。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各省每次鄉(xiāng)試的舉人錄取名額,少則只有幾十名,多則也只有100余名。考慮到鄉(xiāng)試每三年才考一次,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每年都要錄取的因素,考取舉人的難度是不是要高于考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好消息是,考中舉人后,你就具備了當官的資格。哪怕你不再考進士,在鄉(xiāng)間混個一官半職也是不錯的。晚清左宗棠就是一名舉人,依然功成名就,官至兩江總督、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相當拉風。 我們不是見好就收的人,畢竟300年清朝里就出了一個左宗棠。繼續(xù)往前沖,參加會試。 會試也是每三年舉行?,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會試的主考官稱總載,由朝廷選派的大學士、尚書等官員充任。會試也分為三場進行,考試的內容與鄉(xiāng)試大同小異。 應該說,會試的激烈程度小于鄉(xiāng)試。畢竟,經過多輪殘酷淘汰,剩下來有資格參加會試的都是精英。當然,如果你的運氣不夠好,到老死都闖不過會試一關,也是有的。 闖過會試一關后,就成為貢士,隨后進入科舉制度的最高級別考試:殿試。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根據(jù)考試成績分為三甲:一甲共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的淘汰率基本為零,所以闖過會試一關后,進士功名就十拿九穩(wěn)了。 晚清四大名臣中,曾國藩的殿試成績是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李鴻章的殿試成績是二甲第十三名,賜進士出身。張之洞的殿試成績是一甲第三名,屬于探花。 至于左宗棠,他參加會試三次落榜,終生連進士的門兒都沒有摸到,成為心病。到了晚年,才被慈禧太后開恩,賞賜了一個同進士出身。 其實,清朝時期參加科舉考試最大的難度還不是考題,也不是政府設置的種種門檻,而是銀子。 購買各種教輔書籍、材料,要錢;購買紙筆墨硯,要錢;去縣里、府里、省里、京城考試,要路費、生活費和住宿費(古代書生進京趕考為何喜歡住在寺廟里?還不是因為想省幾個住宿費);參加各級考試前要打點考官,考試完畢后還得給封卷錢……這一路考來,多少富裕之家都將被熬成貧困戶? 窮秀才,窮秀才,你以為他們本來就窮嗎?錯,是活活被考窮的。 【參考資料:《清史稿》《科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