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英文是low back pain),準確來說它不是一種疾病診斷,而是以腰部疼痛為代表的一組癥候群或者癥狀綜合征,很多局部及系統性疾病均可出現腰痛,此概念涵蓋了以往的脊椎退行性變、腰肌勞損、肌纖維組織炎、肌筋膜炎等急慢性下背部病變。 主要表現為肋緣以下、臀橫紋以上及兩側腋中線之間區(qū)域內的疼痛與不適,伴或不伴大腿牽涉痛,病程可持續(xù) 12 周以上。據統計數據顯示,80%的人在其一生中都曾有過腰痛的困擾。 在國內,許多腰痛患者更傾向于采取傳統康復方法治療。腰痛的傳統康復治療方法種類較多,除了常用的針刺、電針外,還有正骨推拿手法、灸法、罐法、刮痧等。 (1)針刺(Acupuncture therapy) 《靈樞·官能》說:“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中醫(yī)認為,腰為腎之府,督脈并于脊里,腎附于兩旁,膀胱經夾脊絡腎,故腰脊部經絡的不通或失榮均可導致腰痛。主要與腎及足太陽膀胱經、督脈關系密切。針刺時穴位取效的關鍵在于找到正確的穴位,一般的方法是根據病變部位循經取穴,常用穴位有阿是穴、夾脊穴、大腸俞、委中、承山、后溪、足臨泣、外關等,也可配合電針。 現代研究表明針灸(圖1)治療腰痛的機制為:提高患處的痛閾;激活體內的內源性鎮(zhèn)痛調制系統,從而產生鎮(zhèn)痛效應;調節(jié)患處的肌肉緊張狀態(tài),改變局部筋膜張力,產生即時止痛效果;擴張局部毛細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減少疼痛物質的產生。 2017年2月美國內科醫(yī)師學會(ACP)在全世界頂級的醫(yī)學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fā)文把針刺作為腰痛治療的一線療法(中等證據)。部分已發(fā)表的高質量研究表明,針刺對于腰部疼痛緩解的效果要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加拿大指南推薦針刺治療慢性腰痛作為一種輔助治療。
根據患者主訴和現病史、既往史,通過詳細的功能評估與體格檢查,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在排除絕對禁忌癥,明確腰痛病因診斷后,正確的采用正骨、推拿手法,常能取得不錯的療效。用現代醫(yī)學觀點來解釋:正骨、推拿手法可以調節(jié)神經系統和內臟功能;修復創(chuàng)傷組織,整骨復位;重建軟組織與脊柱力學平衡;松解痙攣的組織;改善肌肉功能狀態(tài),消除肌肉疲勞等。
美國醫(yī)師協會(ACP)腰痛臨床指南中推薦使用傳統推拿(圖2)方法,認為其可緩解腰部疼痛、改善背部與整體的功能。 通過詳細的評估與檢查,明確疼痛根源和問題肌肉,對患肌和所在肌肉鏈進行閃罐、走罐、搖罐,并在在肌肉起止點、阿是穴留罐等。拔罐(圖3)主要通過負壓吸引、溫熱的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快機體的新陳代謝。相關研究表明拔罐治療能夠改善局部肌肉的緊張度,提高痛閾,從而達到止痛效果,且能使治療的風險降至最低。 刮痧(圖4)是指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借助刮痧器械和潤滑介質在體表進行相應的手法刮拭,以治療疾病的一種中醫(yī)外治技術。從中醫(yī)角度來看,刮痧具有疏筋活絡、通痹止痛等功效。刮痧療法常被運用于運動系統損傷的康復治療,但很少有相關研究報導。 針對腰痛的患者,通過痛點、循經刮痧(督脈、膀胱經、膽經),可提高局部神經興奮性和局部組織的痛閾,減少滲出,起到消炎、鎮(zhèn)痛、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粘連的目的。但操作時需注意刮拭手法的規(guī)范性。 (5)灸法(Moxibustion therapy)
灸法(圖5)主要是借助灸火的熱力通過經絡腧穴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來達到治療目的?!夺t(yī)學入門·針灸》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表明了灸法的獨特療效。痛癥是灸法的適應癥之一,對腰痛患者實施灸法臨床上常能緩解患者的主觀不適,因而在國內應用較為廣泛?,F在一般認為艾灸通過溫熱刺激效應和局部的非特異性應激反應發(fā)揮治療作用。 (6)傳統運動療法 (Traditional exercise therapy)
我國是首先發(fā)明運動療法的國家之一,起源于東漢時期的“五禽戲”(圖6)、明代的“太極拳”(圖7)等流傳至今,依然大受歡迎。傳統運動療法早已走出國門,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2007年美國國家一項健康調查問卷顯示,約有230萬成年人在過去12個月練習過太極拳?!斑\動即良醫(yī)”,以太極拳為代表的傳統運動療法在醫(yī)學界具有較高的應用證據,作為比較溫和、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老少皆宜。 美國醫(yī)師協會(ACP)腰痛臨床指南中也將太極作為其它非藥物療法之一列入首選治療。 (7)筋膜手法(Fascial manipulation) 近些年,隨著《解剖列車》走進康復視野,筋膜(圖8)在人體扮演的角色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雖然肌筋膜經線、肌筋膜序列鏈的理念和相關手法發(fā)展于西方解剖學,但我們不難發(fā)現,無論是肌筋膜經線、還是肌筋膜序列鏈,其走向與十二經絡循行路線幾乎一致。 如后表線對應膀胱經(圖9)、體側線對應膽經(圖10)、前表線對應胃經、四條手臂線分別對應心包經、肺經、小腸經和三焦經,這兩者之間有密切關系。 臨床中基于筋膜理論治療下背痛時所選取的治療點和中醫(yī)經絡腧穴理論指導下所選取的腧穴位置幾乎一致,辨證論治、上病下治、左病右治皆可在筋膜理論中得到進一步解釋,并從現代醫(yī)學解剖實證、生理學角度詮釋了經絡腧穴治療的科學性。有關經絡和肌筋膜經線的研究均是針對相同的人體,只是從兩條不同的路線攀登,在接近頂峰時走到了一起,即“異曲同工之妙”。故西方筋膜手法的理論和治療手法可當成是經絡理論的完善和中醫(yī)治療途徑的延伸,筋膜手法也可豐富傳統康復治療方式。 筋膜手法作用機制:通過機械壓力和溫度打開透明質酸大分子鏈,重新打開有問題的組織,幫助恢復其體液流動、肌肉功能,以及感覺-運動系統的聯系;松解造成組織應力增加的最初生物力學拉力。 傳統康復的臨床應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進行腰痛的康復治療時,可將傳統康復技術和現代康復理念完美結合,因人制宜,制定出適合腰痛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方案。 在國內外運用現代臨床試驗方法研究傳統康復方法的療效,也逐漸積累了較多的循證醫(yī)學數據,澄清了一些模糊的概念,讓以針灸為主的傳統康復被更廣泛的接受、納入醫(yī)學指南、保險支付及法律保護。故提高傳統康復的臨床研究質量,發(fā)表更多高質量的證據,讓傳統康復臨床療效得到更客觀科學的證實,逐步推動傳統康復現代化的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