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真的是一個壞人么,在上次的行文里我留了一半。私以為,如果劉邦算的上惡人,那站在人民對立面的黑心企業(yè)商家又是什么呢?我并不相信一個惡人能有那么穩(wěn)固的集團鼎定一個偉大的帝國,當(dāng)然了,劉邦已經(jīng)被標(biāo)簽化,無賴,沒文化,沒底線,但是歷史非要以一個角度去看,就挺沒意思了。好了忘掉這些,在劉邦的下半人生里,他又會遇到什么呢?起義不久,劉邦就遭到了背叛。
劉邦舉兵攻打四周縣城,將革命根據(jù)地交給了好兄弟雍齒豐邑駐守。
恰好魏國舊王公貴族也起兵造反,復(fù)了國,重金收買了雍齒投誠。我覺得雍齒投誠有點革命投機的味道,看不起劉邦,不覺得他一個草根能有啥出息,而魏貴族,根正苗紅,跟著準(zhǔn)沒錯。
大家都喜歡權(quán)威,但是有時候權(quán)威也會有錯,于其相信權(quán)威,不如把自己變成權(quán)威,這樣更加可靠。
劉邦很憤怒,和雍齒圍繞著豐邑打起了攻防戰(zhàn),雙方都對豐邑了解得通透,對方的底細(xì)心性也知曉大半,水來土掩,兵來將擋。雍齒據(jù)有城池,有天然地利,兩次打退了劉邦的進軍。劉邦氣急攻心,幸好這個時候派出聯(lián)絡(luò)其他起義部隊的使者回來了。
“項梁益沛公軍五千,五大夫?qū)⑹?,三攻豐邑。雍齒不敵,逃奔魏國?!?/span>
劉邦第一次見識到項家軍的戰(zhàn)力,和他們這群散兵游勇不在一個層級上。這對劉邦是一件醍醐灌頂?shù)氖虑?,他如此之早就將日后的大敵立為了心里追趕的目標(biāo)。
只有去接觸那些優(yōu)秀的人,你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你才有可能去變得優(yōu)秀,而不是固步自封,坐井觀天。
雍齒后來先跟了魏王,后來又投奔了項羽,幫他干劉邦,到了最后竟然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又回到了劉邦的隊伍,還立下了赫赫軍功,封侯安老。
劉邦在此顯示了非常矛盾的走向,對于從最開始打拼的兄弟,即使有明顯的背叛,他也沒有過度追究。而后來的外鄉(xiāng)王,韓信,英布,卻往往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捕殺。
帝王心術(shù),終究逃不過一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公元前209年,因為借兵,劉邦的隊伍暫時加入了項梁的軍中,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在軍中認(rèn)識了兩個改變了他人生命運的人。
一個是他一生的對手項羽,另一個是他最好的隊友張良。
而這個時候秦國觸底反彈,秦將章邯臨危受命,帶了一幫苦力和部分秦軍一路高歌猛進,先擊敗了陳勝吳廣的大軍,又順勢將項梁也給干掉。
原來一邊倒的起義形勢突然變得撲朔迷離起來,起義軍只是烏合之眾的謠言甚囂塵上。
各諸侯國一盤散沙,章邯直接起兵包圍了趙國。天下還有實力跟章邯較勁的,也只有楚國,楚懷王熊心將兵權(quán)交給了大將宋義。
宋義帶著大軍北上救趙,順便派了一群土包子西進,去騷擾秦軍后方,裝作圍秦救趙。
土包子自然指的是劉邦,此時劉邦兵力相當(dāng)弱,出兵西征后,也沒想著直接去秦關(guān)送死,東跑西跑結(jié)果跑到了韓國舊地,命中注定地遇上了韓信,給這群迷途的羔羊指點方向。
另一方面,項羽隨宋義出軍,此時他還不是西楚霸王,只是一名剛露出風(fēng)頭的小將。宋義不太想跟章邯直接正面沖突,想為楚國保留實力,免得被別國撿了便宜。
結(jié)果,別的諸侯國也是這么想的,全在前線止步不前,作壁上觀。
這時候,項羽看不下去了,革命小將的好處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先革了宋義的命,搶了兵權(quán),破釜沉舟,一鼓作氣,憑著一股兒不留退路的氣勢,擊敗了章邯。秦國的最后戰(zhàn)力土崩瓦解,而項羽也憑一個狠字成為了諸侯軍的盟主。
而西征的劉邦在秉承著招降為主,和平共處的原則,一路上氣勢很足,卻沒打幾場仗,能不打就不打,結(jié)果,兵力沒有折損反而壯大了不少。
畢竟劉邦一直以來就靠著對待屬下寬厚得了個好名聲,薪水福利職位,該給的都給,股票期權(quán)該分的都分。雖然沒多少人認(rèn)定劉邦能成功,但是跟著他開心呀,有吃有喝,這樣也不虧。
老板想要屬下變成能征善戰(zhàn)的狼群,就不能只想著喂他們吃草,劉邦能想著跟兄弟們同甘,那自然也會有不少人愿意陪他共苦。
也就是這時候,項羽擊敗了章邯的打破了秦國最后的骨氣。劉邦借著項羽的軍威,從韓國舊道進至武關(guān)東,威脅到了咸陽。
劉邦采納了張良的計策,派人聯(lián)系上了趙高,忽悠他殺死了秦二世,劉邦的許諾(平分秦國)自然沒有兌現(xiàn)。趙高被秦國舊族干掉了,劉邦也趁亂奪去了武關(guān),駐軍霸上。
秦王子嬰,開城投降,秦朝至此滅亡,共15年零47天。
秦來如暴風(fēng)驟雨勢不可擋,秦去如雨過天晴落葉凋敝。
眼看他高樓起,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秦始皇,陳勝吳廣,項梁,章邯,一個個風(fēng)光無限地站上歷史的最高處,然后蕭條落幕,這是歷史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
劉邦沒有難為子嬰,同時宣布廢除苛刻的秦法,約法三章。這個時候的劉邦就有點救世主似的自得意滿了,不拿老百姓的一針一線,但是地主家的余糧,我可以吃點吧,劉邦在咸陽宮里醉生夢死。
是張良帶著樊噲喝醒了劉邦——你這是想做秦二世么?
劉邦立馬清醒了過來,查封財物,分毫不取,還軍霸上。
直到這個時候,劉邦終于顯示出了一個雄主真正的氣概,他是在自我前進,自我反省,自我認(rèn)知的路上,終于意識到了自己想要什么——天下。
劉邦有點像班級里的有天賦的壞小子,一開始只是愛混混,但是一天被罵醒,瞬間就覺悟了,為了自己的目標(biāo)再也不妥協(xié),一步一踏地去向遠(yuǎn)方。
只要目的堅定,就算起步得晚了,也不用害怕,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別人在走彎路,而你是大道通途。
而有些自以為是的人,是罵不醒的,比如項羽。
他因為一腔孤勇,打敗了秦軍,取得了權(quán)柄,但他依舊沒有想明白自己究竟要什么?對未來沒有規(guī)劃,對世界沒有期待。
否則,在鴻門宴上,他絕對會殺了劉邦,他不夠理智,總是情感用事。情感的蓬勃或許能讓他突破極限,擊敗遠(yuǎn)強于自己的秦軍,但也往往會成為他一生的掣肘。
而劉邦就是理性的典型,他是那種嘴上笑嘻嘻,心里如明鏡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短處,所以一生都在向其他人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項羽,學(xué)習(xí)張良,學(xué)習(xí)韓信。
秦國已亡,項羽成為天下霸主。項羽一看秦國滅亡了,說明他那套不行,郡縣制就是秦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于是廢除了郡縣制,重新施行了分封制。
這在我們看來是超級傻逼的一件事,很明顯是在開歷史的倒車,活該最后滅亡??墒?,郡縣制才施行十幾年,那時的人又有幾個能有超前的眼光進行判斷呢?很顯然項羽沒有這樣的本事,但后來的劉邦卻有。
在歷史上有結(jié)果決定論,但歷史上有很多事件的發(fā)生存在的了太多因素的共鳴,非要給秦滅亡找個主要原因,往往局限于現(xiàn)階段的眼界,貽笑大方。
劉邦被發(fā)配到了巴蜀,但是他沒有妥協(xié),他的心里始終沒有放下對天下的執(zhí)念。他在巴蜀獎勵耕種,燒毀棧道,為逐鹿天下準(zhǔn)備了一個穩(wěn)定的大后方。至少在整個巴蜀一塊,民心所向,眾志成城。
也是天命所歸,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登臺拜相,楚漢棋局上的棋子一個個地登上了屬于他們的舞臺。
韓信給劉邦提出了《漢中對策》,為劉邦奪取天下規(guī)劃了藍(lán)圖。一切都很完美,唯有其中一句“以天下城邑封功臣”成為了最終劉邦和韓信反目成仇的理由。韓信其實沒有野心,他只想做個諸侯王,可是劉邦卻不想要一個分封的天下。
韓信的存在,從一介小兵一步登天,也起了很大的激勵效應(yīng),讓千千萬萬的小兵對未來有了展望,人沒有夢想和咸魚有什么區(qū)別,劉邦給了所有人期待和展望。
于此同時,項羽做的事情就很不理智了。他殺死了秦王子嬰,還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然后還師彭城。在我看來項羽更像惡人一點,民心向背,燒殺搶掠無所不為。但是從司馬遷起,項羽就被塑造成了一個悲劇的英雄,而劉邦更像惡徒。
我在臺大歐麗娟老師的一番話那里找到了答案。
沒有辦法,人是很訴諸感覺的,訴諸直覺、本能的,常常不理性思考,牽扯很多感性。所以我們很容易會對失敗者感到同情,對于成功的人就覺得,你已經(jīng)夠成功了,其他我們就用一個所謂平衡原則就把你拉低一點,那你也不吃虧。這是很奇怪的心理。所以莫名其妙地通常成功的人就會被批評,然后就會受到一些比較不公平的待遇;失敗者就得到了過多的、不只是同情,甚至不正當(dāng)不客觀的評價,這是我們歷史上常見的。——歐麗娟韓信明修棧道暗度成倉輕取了三秦之地(舊秦國),一下子實力倍增。然而這個時候,正好齊國田榮亂了,項羽北上在啃齊國這支難啃的骨頭,沒空搭理劉邦。
劉邦一看撩了虎須,老虎也沒有反應(yīng),一下子膨脹了起來,聚集了各方諸侯殺進了彭城。有時候老虎不睬你,只是看不上你,但你要是登鼻子上臉,占了人家的窩,老虎發(fā)起脾氣來可不講道理。
項羽迅速回師,3萬鐵騎直破30萬的劉邦聯(lián)軍,劉邦慌忙逃竄,潰不成軍。項羽的精兵路線向來擅長對付兵力臃腫的聯(lián)軍,這一次劉邦輸?shù)煤軕K,老爹老婆都丟給了項羽。
幸好劉邦是那種長記性的,沒有殺死他的東西,總會讓他變得更加強大。接下來劉邦集團安心布局,說服了英布、彭越等一系列勢力跟項羽離心。
項羽失去了天下歸心的資本,不斷地要在田榮,劉邦,英布,彭越之間角力,從霸主落為了一般諸侯王。
而這個時候,韓信北出奇兵,相當(dāng)于帶著一小波兵力去北方開分公司,獨立運營。韓信作為分公司領(lǐng)導(dǎo),干得很好,一路降伏了各路諸侯,連項羽都沒啃下來的齊國,也被韓信拿下。韓信,劉邦、項羽形成了實際意義上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勢力范圍有點像三國時期的魏蜀吳。
這個時候,劉邦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有些指示不動韓信了,在劉邦被項羽打得像縮頭烏龜一樣的時候,韓信不僅沒來救駕,反而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
行吧,封封封。劉邦狠狠地摔下韓信的來信,然后就派張良去封韓信為(真)齊王。
韓信嘗到了甜頭,心滿意足地派出大軍,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一代西楚霸王烏江自刎,終結(jié)了楚漢的戰(zhàn)爭。
漢帝國成立了,可它的磨難才剛剛開始。這時候的漢還根本算不上是一個大一統(tǒng)的帝國,比不上秦國。很多疆域和兵力都掌握在韓信,英布,彭越這樣的異姓王手里。他們還當(dāng)這天下是分封制,他們的心里沒有皇帝的概念,以為皇帝只是像周天子那樣的諸侯國盟主。
可是,劉邦和他們想的不一樣,他知道項羽的失敗就是因為分封制。
雖然秦國滅亡了,但它留下的郡縣制絕對是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劉邦想要將他繼承下來。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劉邦的眼界遠(yuǎn)超當(dāng)時的大部分人,否則絕不會有一個大一統(tǒng)的強漢出現(xiàn)在歷史的長河里。
劉邦誅殺異姓王,除了危機意識之外,可能最大的就是意識形態(tài)的差別,劉邦代表了新思想,而韓信等人代表的舊貴族分封制,終究不可調(diào)和。
彭越和韓信皆被呂雉親手謀殺,英布看形勢不對,起兵造反,也被劉邦輕松擊敗。至此,異姓王勢力被剿滅,漢王朝初期的穩(wěn)定算是鼎定了下來。
劉邦平叛突出一個快準(zhǔn)狠,在異姓王還沒決定好要不要反的時候,劉邦就已經(jīng)先出擊了,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劉邦平叛歸來,路過沛縣,他的生命已經(jīng)到了最后,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熄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寫下著名的《大風(fēng)歌》,長風(fēng)在海內(nèi)激蕩,至今也鼓舞漢民族昂揚的最強音。
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