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小腦角區(qū)(Cerebellopontine angle)是由前內側的橋腦外緣、前外側的巖骨內緣及后下方的小腦半球前外側緣構成一個錐形窄小的空間,而錐交則正于巖骨尖。此區(qū)的重要性在于集中了聽神經、面神經、三叉神經及巖靜脈、小腦前上動脈等。
圖 1 *號所標位置附近即為橋小腦角區(qū),此處可見一上皮樣囊腫 橋小腦腳區(qū)常見腫瘤 橋小腦角區(qū)多為腦外腫瘤,以聽神經瘤最常見,其次為腦膜瘤,三叉神經瘤,另外可見膽脂瘤,蛛網膜囊腫,血管母細胞瘤,動脈瘤,海綿狀血管瘤,轉移瘤,以及發(fā)生于小腦及腦干的腦內腫瘤突入橋小腦角區(qū)。 圖 2 橋小腦角區(qū)常見腫瘤及其發(fā)病率 一、神經鞘瘤—聽神經瘤 腫瘤主體位于橋腦小腦角,常有一蒂與內聽道相連,內聽道擴大最具特征性,為定性診斷的重要依據。 圖 3 右側橋小腦角區(qū)一囊實性腫物,實性部位明顯強化,可見一蒂與內聽道相連,病理診斷聽神經鞘瘤 圖 4 男性,44歲,左側聽力進行性減低,耳鳴。MRI結果提示左側橋小腦角區(qū)一實性均質強化腫塊,向左側內聽道延伸,病理診斷聽神經瘤 圖 5 男,55歲,左側聽力進行性減低,MRI結果提示左側橋小腦角區(qū)一均質強化腫塊,內聽道擴大,病理診斷聽神經瘤 二、神經鞘瘤—三叉神經瘤 起源于Michel腔的三叉神經節(jié)或神經根,跨顱中窩和顱后窩生長,呈啞鈴狀。信號與聽神經瘤相似,位置偏上,內聽道無擴大。 圖 6 右側橋小腦角區(qū)囊實性腫塊,實行成分均質強化,病變騎跨顱中窩和顱后窩呈啞鈴狀生長。病理證實為三叉神經鞘瘤 圖 7 女性,28歲,眩暈和步態(tài)不穩(wěn)。左側橋小腦角區(qū)囊實性病變,騎跨顱中窩和顱后窩呈啞鈴狀生長。病理證實為三叉神經鞘瘤 三、腦膜瘤 起源于腦膜及腦膜間隙衍生物,腫瘤以寬基地與顱骨或硬腦膜相連,明顯強化,??梢娔X膜尾征。 圖 8 右側橋小腦角區(qū)腦膜瘤 圖 9 女性,45歲,頭痛。左側橋小腦角區(qū)腦膜瘤,可見腦膜尾征 四、表皮樣囊腫 表皮樣囊腫,又稱膽脂瘤,為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外胚層殘留組織異位所致,呈匍匐樣生長,見縫就鉆,密度與腦脊液類似,DWI呈明顯高信號,提示彌散受限。 圖 10 成人男性,頭痛病史,影像學檢查提示右側橋小腦角區(qū)病變,呈匍匐生長,腦脊液密度,無強化,DWI呈明顯高信號,診斷為表皮樣囊腫。 以下為AJNR近期的個案,根據上述所學的內容,給出你的診斷吧。 圖 11 AJNR個案:http://www./content/quiz/07232018/tab-answer 編輯 | 鞏濤 責任編輯 | 龔珠萍 |
|
來自: RagingBull4nkc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