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提肌損傷】 肩胛提肌損傷是指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導致肩胛提肌處于被牽拉的狀態(tài),久之使肌腹代謝功能紊亂,形成無菌性炎癥,引起一系列以疼痛為主要的綜合征。現階段該病以經常低頭工作、經常頸部前屈的青年人為多見,就診時常常出現頸背部酸痛,頸部活動輕度受限,肩胛骨內側緣間區(qū)不適。 【肩胛提肌位置與解剖】 肩胛提肌為一對帶狀長肌,位于項部兩側、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4個頸椎(C1-C4)的橫突后結節(jié),止于肩胛骨上角和肩胛骨脊柱緣的上部,具有一定的上提肩胛骨和肩胛骨下回旋的作用,在肩固定時,可使頸向同側屈曲。 【癥狀表現及臨床要點】 ①有突發(fā)性急性損傷或慢性積累性勞損史。疼痛表現在肩胛骨內上角、肩胛提肌抵止前的肋骨面上,或在頸1-4橫突部的后結節(jié)上;②急性期伴有腫脹、拒按,慢性期疼痛有所減輕,捫之有條索和摩擦感;③在肩胛提肌的起止點和肌腹上可有不同程度的壓痛,尤以肩胛骨內上角最為多見;④可見患者有抬肩畸形。當上肢后伸,令肩胛骨上提或內旋時,可引起疼痛加劇或不能完成此動作。 【病案分析】 患者羅某某,男,28歲,因“右肩背部疼痛伴右肩活動受限1日”來我院頸腰關節(jié)痛癥門診就診。 患者平素長期伏案工作,2018年5月14日出現右肩背部酸痛,無乏力手麻、頭暈頭痛等不適,患者未予重視,隔日出現疼痛加重伴肩部活動受限,遂前來我院門診就診。查體:右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聳肩不能,右側肩胛提肌腫脹伴廣泛壓痛(+),以肩胛內上角壓痛明顯;右側C2-C4橫突壓痛(+),頸椎右側屈受限,叩頂試驗(-)、旋頸試驗(-)、臂叢神經牽拉實驗(-)、疼痛弧實驗(-)、搭肩試驗(-),腱反射存在,病理征(-)。舌淡暗,苔薄白,脈弦澀。 中醫(yī)診斷:痹癥--氣滯血瘀 西醫(yī)診斷:肩胛提肌損傷 病因病機:由于外傷或長期勞損造成經筋、肌肉損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由于損傷脈絡,血溢脈外,瘀血凝滯而局部腫脹。 治則治法:舒筋通絡、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取穴:肩外俞(患側) 方義:肩,穴所在部位為肩胛也;外,肩胛外部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本穴位處肩胛上部,內部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胸腔相通,胸腔內的高溫水濕之氣有本穴外輸小腸經,故名肩外俞。該穴出手太陽小腸經,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在肩胛骨內側角邊緣,表層為斜方肌,深層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頸橫動、靜脈;布有第1胸神經后支內側皮支、肩胛背神經和皮神經。主治肩背疼痛、頸項強急等肩背、頸項痹癥。 操作:患者俯臥低頭位,雙手置于額頭下。在第一胸椎旁開3寸靠近肩胛骨內上角附近,局部皮膚安爾碘消毒,采用0.5×45mm規(guī)格一次性岐黃針,針尖朝向肩胛內上角,快速刺入穴位皮下,進針后進行輸刺可觸及肩胛骨內面,輕輕擺動針尾并緩慢退針,退到1/3時平行輸刺方向左右各15°進行合谷刺,待局部酸感明顯,即將針退出,出針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予QH罐于頸百勞、天宗穴留罐3分鐘,留罐時囑患者活動患肢行抬肩、屈頸動作。 注意事項:因為是在肩背部操作,操作過程一定要小心謹慎,針刺方向要朝向肩胛內上角并觸及骨面,留意針管是否有回血,患者是否有疼痛不適,及時調整進針方向,出針后按壓針孔,防止遲發(fā)性出血,導致局部血腫。操作時手法宜輕、快,注意針刺角度及深度,切忌反復提插,以免發(fā)生針刺意外。 效果:岐黃針治療后患者自訴右肩背疼痛減輕80%,右側肌肉稍有壓痛,抬肩稍有不適;兩天后患者復診訴已無右肩背部疼痛,右肩抬舉受限消失。
[1]武慧強,陳長庚等.斜圓刃針治療肩胛提肌損傷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7年4月第7期:88-89. [2]羅道珊.刃針治療肩胛提肌損傷4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0 年8月第29卷第8期:5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