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整理 邢秋雨 饑而不欲食之病機探討 導讀:“胃中嘈雜、饑而不欲食”是很容易讓人不能夠準確辨證的一組癥狀,常常有人一見“饑而不欲食”便想到了厥陰病而方用烏梅丸,因此我們將通過臨床病案來剖析這一癥狀所對應(yīng)的病機到底是什么,以及其代表方藥。 首先安醫(yī)生從一則病案開始。 一女,四十余歲;主訴:脘中嘈雜,知饑不食,已月余;現(xiàn)癥:胃中陣陣嘈雜,饑不欲食,心中空空,少氣懶言,四肢無力,痰涎壅盛,而痰粘難出;脈舌:脈來虛數(shù),舌紅苔白滑。(出自李閬侯醫(yī)案) 此病案一出,大家立即給出了許多不同的方藥,思路各異。有說用小陷胸湯合半夏瀉心湯,有看到饑不欲食、胃中嘈雜認為屬厥陰烏梅湯證加小半夏湯的,有見熱象而采用竹葉石膏湯合吳茱萸湯的,有用吳茱萸湯加小半夏湯以及吳茱萸合旋復(fù)代赭湯的,更有分析其病機認為是肝火旺脾虛的……面對差別巨大的討論,安醫(yī)生指出,該病案中的關(guān)鍵癥結(jié)當屬“饑而不欲食”。 注:①饑不欲食,病癥名。中醫(yī)認為陰虛火旺可以表現(xiàn)為饑不欲食,胃陰虧虛,導致胃的受納功能失常,吃下去東西會不好消化??墒顷幪撽柨?,虛火又消耗著水谷精微,導致機體需要更多的飲食。所以外在表現(xiàn)就是這個人容易餓,可是吃下去東西后胃又難受的矛盾表現(xiàn)。饑而不欲食還有另一種情況:《傷寒論》第228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jié)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贝颂幍摹梆嚥荒苁场笔顷柮鹘?jīng)病誤用了下法,導致余邪未盡,熱擾胸膈,但頭汗出,這顯然是一個郁熱,就是老百姓形象的說是胃里“膨著火了”。同時這里誤用下法也損傷了胃氣致胃氣虛弱,因而“客氣動膈”。這種屬于梔子豉湯證的“饑不欲食”不在本次討論之列。 ?、谖戈幪?,證名。胃的陰液不足所出現(xiàn)的證候。見《類證治裁·脾胃》。又稱胃陰不足。由胃熱、胃火熾盛,或溫熱病耗傷胃陰所致。證見口干唇燥,嘈雜,干嘔,飲食減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適,大便干結(jié),舌紅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絳,脈細數(shù)等。治宜養(yǎng)陰益胃。 安醫(yī)生由此點出問題之關(guān)鍵,即“饑而不欲食”這一關(guān)鍵癥結(jié)的病機為胃陰虛,因此安醫(yī)生又舉出一則相關(guān)考題:患者,女,35歲。胃脘嘈雜,饑不欲食,口燥咽干,便于尿黃,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最宜診斷為()。 A胃熱熾盛證 B胃陰虛證 C大腸熱結(jié)證 D肝火犯肺證 E胃腸氣滯證 參考答案:B 該病案之病癥重點仍為“饑不欲食”,故考慮為胃陰虛證,方用麥門冬湯。注:①《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10)” ②《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卷7:“火逆上氣,夾熱氣沖也;咽喉不利,肺燥津干也,主之以麥冬生津潤燥,佐以半夏,開其結(jié)聚;人參、甘草、粳米、大棗,概施補益于胃土,以資肺金之脅,是為肺虛有熱津短者立法也。亦所以預(yù)救乎肺虛而有熱之痿也。”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安醫(yī)生在本則所舉的第一個病案同樣使用麥門冬湯,此時有人注意到第一個病案中患者苔白膩似乎不能夠采用滋陰之法,認為若過于滋膩反而誤治。對此安醫(yī)生指出,仲景之方麥門冬湯內(nèi),為什么要用半夏,其要妙就在于此——“仲師,不是總滋陰,另外還燥濕健胃,誠為可貴。” 對于本次的病案討論安醫(yī)生總結(jié)道: 著名傷寒論大家劉渡舟教授,有許多這樣病機的醫(yī)案??春?,我常不得要領(lǐng),認為應(yīng)是理氣消脹,助消化,其實這是錯誤的,若這么用,就會越用越壞事。劉老有一著名醫(yī)案,叫不能食,用的是自擬“滋胃柔肝湯”非常棒。使我受益匪淺,受用一輩了。其實此類病例,臨床實在多見,只是我們未引起足夠重視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