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有父母留言了一些孩子的表現(xiàn),問孩子是否愛學習,需要從哪些角度引導……等問題。我覺得從孩子們最原始的學習“原理”出發(fā),才能找到本質(zhì)的東西。 1913年,德國心理學家苛勒為了搞明白動物和人類是如何學習的,他到西班牙專門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在一個空的實驗室的天花板上,掛了一串香蕉,然后在墻邊放了幾只箱子,接著把一只大猩猩“請到”了實驗室。大猩猩看到天花板上的香蕉,便伸手抓,跳了跳也沒抓到。夠不著怎么辦呢?這只大猩猩開始在房間內(nèi)走來走去,并四處觀察。突然,它在墻角的幾只箱子前停了下來,沒多久便把一只箱子推到了香蕉下,踩到了箱子上。當它發(fā)現(xiàn)伸手仍舊夠不著,便走下來推多了一只箱子,疊在原來的箱子上……一直抓到香蕉才停下來,美美地把香蕉吃掉。
這只大猩猩的學習,其實叫“知覺重組”。簡言之,腦瓜里本來有的東西,跟新的知識和經(jīng)驗組合,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學習常常像“滾雪球效應”,已有的知識跟新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不斷地粘合,便會成為自己的知識體系。 孩子的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 小寶寶們從出生后,腦瓜里只帶著一些下意識或潛意識的“知識”,當他們看見嬰兒床邊有一只玩具,出于好奇便伸手抓,發(fā)現(xiàn)手一抓,玩具便掉在了嬰兒床下。下一次,當寶寶看到嬰兒床邊又有一只玩具,他在這一次可能會把玩具拉向不同的方向……最終,寶寶們在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中,便學會了如何伸手取玩具。 從苛勒的猩猩學習實驗,我們看得出學習有三個重要的基礎素質(zhì),這也常常被歸為孩子學習能力強的表現(xiàn): 1、活躍的好奇心 典型表現(xiàn):寶寶在吸食母乳時,聽到聲音立即轉(zhuǎn)頭看;3,4歲后,總愛問“為什么”……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面對孩子活躍的好奇心,父母應該如何做? 多帶孩子接觸新事物。從孩子懂得“看東西”開始,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外出,幫助孩子的“閱”歷更豐富一些,比如帶孩子到公園等大自然環(huán)境,也可以從小陪伴孩子閱讀繪本,幫助孩子在書籍里獲取更多的好奇心。 不要厭煩孩子的“為什么”。當孩子詢問“為什么”時,不要阻止,也不要打擊孩子的“幼稚”。養(yǎng)育了3位斯坦福兒子的陳美齡說,孩子發(fā)問時,永遠不要讓孩子等一等。其實,稍微的等待是可以的,但就是不要讓孩子的好奇心“焉”了。首先給予孩子愛問“為什么”這種行為給予認可,其次是陪同孩子尋找答案。 2、優(yōu)秀的專注力 典型表現(xiàn):專注于玩玩具,不理會大人打擾;或長時間閱讀繪本;寫作業(yè)時不受外界干擾…… 如果你家孩子在對應的年齡段,專注力的時間長度比下面的好,表明他們天生的專注力優(yōu)于一般孩子。但如果想專注更好,是需要培養(yǎng)的,也必須培養(yǎng)。 孩子優(yōu)秀的專注力,往往表明他們的目標感非常強,有助于他們未來獲得進步和成績。美國神經(jīng)學專家Baba Shiv曾經(jīng)說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更容易向誘惑屈服。比如他們可能會在學習時不斷地想吃零食或看電視,以至于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學習效果也非常差。 我曾經(jīng)跟兒子說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孩子,看書時非常認真。有一天,他手里捧著書,一邊看一邊走路,感覺撞到了人,趕忙說“對不起”,抬頭一看,竟然是一棵樹。這個孩子便是數(shù)學家陳景潤。兒子聽到這里哈哈大笑,不過他也知道了,能成為科學家是需要努力的。后來他自己看繪本時,常常自我提醒“要學學數(shù)學家看書”。 3、不停止的探索精神 典型表現(xiàn):不厭其煩地嘗試,直至成功…… 有人在印度一個貧困的地方,放了一臺電腦,并且在旁邊架了一個不被發(fā)現(xiàn)的攝像頭。那個地方的孩子從沒見過電腦,也不知道他們面前的黑色東西是一個什么東西。不過這毫不阻礙他們探索。孩子們從一開始的小心翼翼地觸摸、按壓……沒多久,這些孩子竟然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打開網(wǎng)頁,播放視頻……他們對電腦的操作熟練程度,比一些專門學過電腦操作的孩子還好。 所以,探索是孩子們學習的一個非常寶貴的素質(zhì)。意大利教育學家瑪麗亞.蒙臺梭利也說過,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父母要允許寶寶從小探索環(huán)境。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會探索,不過“過度安全”的養(yǎng)育環(huán)境讓不少孩子的探索能力消失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所以,孩子的探索能力是需要“保護”的,在父母的保護下,孩子的探索能力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執(zhí)著……成為他們學習的超強技能。 所以,孩子們學習的3種能力,好奇心、專注力和探索力,不僅需要保護,也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引導。這3種能力就像3只“塔腳”,能幫助孩子的“知識塔”越建越高。 (完) 【幼兒說】:作者是黃杏貞,心理咨詢師、二胎媽媽,專注早期教育與成長,只分享科學、有價值的知識。 您可能喜歡的內(nèi)容(點擊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