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醫(y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里面的藥方和病癥,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癥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lǐng)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yī)。 原文: 12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se)惡寒,淅淅(xi)惡風,翕翕(xi)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去皮),芍藥,生姜(切)各三兩,甘草 二兩(炙zhi),大棗十二枚(孹bo) 注:一兩=15.6克,一升=200毫升 服用方法: 以上五味藥,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一升。服后,需服熱粥一升,以助藥力。服后一時許,遍身微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汗流如注,病必不除。若服一升后出微汗,病解,后面的要就不用喝了。如果沒出汗,繼續(xù)服一升湯藥和熱粥,過1-2小時,還不出汗,繼續(xù)服用,方法如前。一日一劑藥,病重者可連服二三劑。嚴禁吃生冷,肉面,酒類等食物。 這條講太陽中風的治法。 “陽浮而陰弱”,陽浮說明病在表,所以發(fā)熱;陰弱,說明津液虛了,汗出所導致的。 “惡寒”“發(fā)熱”是太陽病的主證;“汗出”“惡風”表明津液虛了。這兩個條件合在一起就是太陽中風,也就是桂枝湯的主證。 “鼻鳴”是感冒常見的癥狀,人體的氣血大量往體表走時,壅塞多余的氣血自然會沖到頭部,就會形成鼻腔充血,于是鼻塞鼻鳴,同時也能阻止寒氣進入肺部,人體就是這樣設(shè)計的。在醫(yī)院耳鼻喉科治鼻炎用熏洗鼻子的方法,很荒謬。鼻炎不管是什么原因誘發(fā)的,實質(zhì)在于表氣不通,感冒的時候你們可以去體會,如果一開始不出汗,只要微有汗出,鼻子馬上就通了,光氣洗鼻子有什么用?有的慢性鼻炎還去做手術(shù),然后得空鼻證??毡前Y極度痛苦,這種病人自殺,向醫(yī)院維權(quán)的很多。 為什么太陽中風有汗出了還會鼻鳴呢?汗出了不等于邪氣就一定能解掉;注意,感冒是微有汗出才會解,如果汗出多了,精氣就會喪失過多,正氣消耗,不但不解,病反而會趁機深入,便形成了中風。邪氣不去,氣血自然還是會大量往頭部走,所以還是會有鼻鳴。這個汗出多不是自己感覺的多,而是相對自身的氣血水平的多,也就是說,自體的津血能量,也可以說是正氣,才是治病的關(guān)鍵。 “干嘔”,當氣血往表走的時候,里就空虛了,于是胃會虛弱,接納不了食物,就會有嘔的反應。氣血往上逆,也會加重嘔。 上面是桂枝湯的證,接下來說說桂枝湯的組方含義。 中風這個證是已經(jīng)汗出而病不解,好比打了一仗沒打贏,兵力喪失了,津液也虛了,脾胃也就弱了,想再戰(zhàn)就必須先鞏固后方,也就是中醫(yī)說的建中,建中洲之運化,生脾胃之津液。前面說了,仲景的整個辨證體系是以津液的盛衰來作為陰證陽證的劃分標準并組方用藥的。那津血從哪里來?津血自然是依靠脾胃的運化而來。脾胃就好比汽車的發(fā)動機,是一切動能的來源。在《傷寒論》的原則里,治病首先要守中建中,就是守中土,建脾胃之運化。(脾胃在人體中間部位,俗稱中土)脾胃都不運化,津血都不生成,談何自體免疫力,談何治病? 建中用什么藥呢?《傷寒論》里是四味藥:人參,姜,炙甘草,大棗,簡稱“脾四味”。很常見鵝藥,對脾胃最管用的自古以來就是這四味藥。姜和大棗已經(jīng)廣泛種植,是最常見的食材。中國人早已將這四味藥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歡最求稀有昂貴的保健品,其實最管用的東西都會被普及,哪里可能昂貴呢?昂貴的多數(shù)沒太多用。這就是所謂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理。 現(xiàn)在說藥性,先說炙甘草和大棗。這兩樣都是甘而微溫,煮出來的汁液黏黏的,甜甜的,因為甜可以入脾,能夠直接補充胃里的津液,同時性質(zhì)微溫,可以提高脾胃的運化能力。所以這兩樣補充脾胃津液最合適。 這里出現(xiàn)一個問題,我們之前說過反對藥物歸經(jīng),甜入脾又如何解釋?現(xiàn)在來說說五味和五臟的關(guān)系。 “辛”,也就是辛辣辛散之類的味道,是上行的,它走上走表,肺在上,自然也能入肺。肺是主收斂主吸納的,辛味是行散的,和肺的主要功能相反。辛味自然最先刺激到肺,肺就會亢奮起來抵抗,這是人體的自保模式。所以適量的辛氣能刺激助長肺的功能,也能制約肺性之偏,辛多了則傷肺。這就是“辛入肺”的道理。這種解釋是層面之學,是實實在在的理解藥物對人體的作用和原理,與主觀的說歸某經(jīng),歸某臟腑是有區(qū)別的。 “酸”,是收斂的,而肝的作用是升發(fā)疏泄,酸的作用和肝的作用相反,自然進入人體就先抑制肝的功能,肝臟受到抑制自然也會亢盛起來抵抗,所以“酸入肝”,適量酸味助長肝氣,也能制約肝性之偏,酸味多了也傷肝。 “苦”是降的,心臟在上,功能是永遠搏動向上,永遠有熱能的,同理,適量的苦助長心的功能,也能制約心性之偏,苦多了則傷心。 “咸”是下行的,所以地球上的海水是咸的,因為海的位置最低。腎臟是人體的元氣之所在,它像水泵一樣,位置雖然在下面,卻是引能量上行的,這種元氣能量在西醫(yī)里稱為腎上腺素。能量的代謝物是廢水,從膀胱排出,就像汽車開起來也會滴水。既然腎的功能是上行,適量的咸可以刺激興奮腎的功能,也能制約腎性之偏,咸多了則傷腎。 “甜”,甜味不偏不倚不走不散,和緩居中。脾胃在中間,所以入脾。脾胃津液的主要成分是食物轉(zhuǎn)化的糖分,而甜本身就是糖分,等于能直接補充津液。脾是主運化的,而甜有和緩之性,與脾性相反,所以適量的甜可以刺激興奮脾的,也能制約脾性之偏,甜多了則傷脾。這就是為什么炙甘草和大棗兩味藥入脾的原因。 再說一下“脾四味”里的姜和人參。 姜,它是溫中而發(fā)散的,能讓脾胃熱起來運行起來。所以只要是脾胃寒的,一味姜就管用。后世的醫(yī)學只要一見津血虧,就喜歡用麥冬,生地黃來滋陰養(yǎng)血,人體津血靠的是脾胃運化而生成,難道是靠生地黃,麥冬里那些黏液直接補進去的嗎?脾胃虛了寒了,本身就是陰證了,麥冬,生地黃之類的滋陰藥,也是寒涼屬陰的性質(zhì),結(jié)果用到人體里,就是陰上加陰,脾胃就更加不運化了。《傷寒論》的用藥法則是從陽引陰。陰上加陰必是死路。除非陰虛陽亢,脾胃不缺運化之力,才可以用這類藥。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慢性病的病人,吃很多年的中藥也治不好病的原因。 人參,后世說它補氣,“氣”是什么?從醫(yī)理上來說,氣是“陽”,是能量,是無形的氣化物質(zhì);與氣相對應的是“血”,血是“陰”,是有形物質(zhì)。既然氣是能量,氣化是需要熱能的,所以姜桂附是氣化藥;“味”是有形物質(zhì),像生地黃,阿膠這樣沒有什么香氣,卻很粘稠的東西就是典型味厚的,所以補陰。藥物主要是以“氣”和“味”兩個方面組成的。 人參呢?人參在土里長得很慢,得土氣最厚,所以補中入中焦。具體是怎樣的能量運作呢?它的“氣”是一種很厚郁的參香,所有香的東西都有刺激亢奮的作用。這種氣有沒有熱能呢?我們嘗一下就知道了,它的味道不辛不辣不麻不熱,沒有熱能。所以人參主要亢奮的是“陰”的層面,“陽”的層面居少?!秱摗防锶藚⑹怯脕砭汝幍?。藥物里亢奮陽的藥居多,能亢奮陰的很少,這就是人參作為藥物的不可替代性。經(jīng)方里人參寒熱不禁,既能合溫熱藥治陰證,也能入白虎湯之類寒涼藥治大熱傷津。后世說人參補氣,所謂“陽化氣,陰成形”,人參既然沒有熱能,哪里能陽化氣呢? 還有一味所謂的補氣藥黃芪也是如此,黃芪的作用類似與人參,也是沒有一點熱能的,只是黃芪的性味更輕更升,能往表走,能滋養(yǎng)表而已。后世的中醫(yī)卻常用這兩味藥治虛寒之證,說是補氣。有個癌癥術(shù)后的病人,四肢冰冷懶言少氣,脈沉弱得摸不到,已是四逆湯(干姜,附子,炙甘草)的癥侯,只有四逆湯才能救。去找北京某大醫(yī)院專家,沒用姜附,主藥是50克黃芪。后世對藥物的認識陰陽混淆,氣味不明,陳陳相因,人云亦云,以至于中醫(yī)淪落到今天這個境地。 總結(jié)脾四味的作用:炙甘草和大棗,甜而微溫,能快速補充津液。炙甘草補中最快;大棗微香,更能幫助脾的運化。炙甘草色黃而偏白,偏向于補津;大棗色外紅里黃,兼能補血。姜是亢奮陽的,運化脾胃而去寒。參是平性,是亢奮陰的,生成津液。這四味藥各司其職,在臨證上可以選而用之。 現(xiàn)在說桂枝的作用。桂枝性溫,其氣是一股熱郁的濃香;煎的水有一股微微的甜味。桂枝的作用主要是氣,而味很薄。桂枝的氣沒有薄荷,白芷那么輕揚;也沒有川穹,當歸那么濃厚。所以薄荷,白芷是走表走巔;川穹,當歸走里走血,桂枝則只能把能量送到肌肉里,我們稱之為“解肌”。至于那一點微微的甜味呢。也是有作用的,前面說過,甜是入脾的,脾又主肌肉,所以桂枝是一味氣化中焦脾胃而解肌的藥。 白芍,這是一味很常用的藥。后世有說白芍斂肝,有說養(yǎng)陰的,有說降膽火的。那到底是什么呢?白芍米什么氣,味是一種類似于破水缸里存的陳年雨水一般寡淡的漚味,這是典型的陰而降的味道;其次有點微苦,苦是主降主泄的;酸味不多,絕對沒有五味子,山茱萸和烏梅那么酸,所以它不是以酸斂為主,黏液也不多,滋陰強壯的作用也不大。所謂神農(nóng)嘗百草,這是嘗過之后的真實感受。結(jié)一下,白芍以降和泄為主,收斂滋陰為輔。臨床常用它治腹痛。降則能引起血下行,苦則能泄而去實,所以能治腹痛。 現(xiàn)在我們將桂枝湯的藥和中風的證做個對應比較。中風是汗出后津液虛了,人體卻要再次作戰(zhàn),于是白芍,生姜,甘草,大棗合在一起主守津液;桂枝一味主攻。當然生姜也有一定的解表作用,但整個方子是以守為主的,服了藥之后還要喝粥,用谷類直接補充津液營養(yǎng)。桂枝將陽氣送到體表,于是該發(fā)汗的會發(fā)汗,該止汗的會止汗。白芍的作用相反,負責將陰氣收回,陰成形的力量強了,陰血充足了,才是病愈的后備力量。后世說桂枝湯是發(fā)汗的,前面說過,藥物是不能代人體行指令的,藥物只能讓人體回歸到正常狀態(tài)。使用過經(jīng)方的都知道,桂枝湯止汗的效果也是如神的。有一個病人,只要稍一動就汗出如洗,脈浮大,口不渴。之前吃過很多斂陰止汗的藥,黃芪白術(shù)玉屏風也吃了不少,汗出反而加重。用桂枝湯一劑而愈。 簡而言之,桂枝就是“陽化氣”,白芍就是“陰成形”,調(diào)和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生姜,甘草,大棗守中。仲景的核心法門就是這兩個,所以桂枝湯被稱為傷寒第一方。理解了桂枝湯,后面的內(nèi)容就都好理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