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眾所周知的真理叫“磨刀不誤砍柴工”,砍柴割草之前先磨磨刀,誰都不會覺得這是在浪費時間,換成定期整理文件、素材,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大多數(shù)人也都認同,只是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去做罷了,而像提交方案、做總結匯報這樣的“重大事項”,也有相當多的人愿意花時間精力“磨刀”,可惜方案的通過率和花費的心思總是不成正比,有時候可能是因為方案本身的問題,但有時候明明這個方案是非常好的,你說的很有道理,可為什么人家就是不聽你的呢? 既然問題不在戰(zhàn)略上——方案本身沒問題,那就是技術上了——溝通失誤。在美國知名的培訓師邁克·費廖洛看來,不夠簡練的溝通簡直就是一場災難:這個想法好像很不錯,然而要跟上你的思維太費腦了,岔道那么多,還沒進入主體人家就走神了,進入了又不知怎么給繞出來了。人家只想要柴,對這柴的來龍去脈周邊野史不感興趣。這個想法不算稀奇,很多人也是這么覺得,于是他們會在溝通技巧上下功夫,但費廖洛想得更周全些:問題出在溝通上,但功夫應該花在思考上,交付出一個極簡的思考結果才是有效的溝通。 費廖洛曾經(jīng)供職于世界頂級咨詢公司麥肯錫,2004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咨詢公司thought LEADERS,多年來經(jīng)手的客戶包括谷歌、福特汽車、西門子電器、惠普等知名企業(yè),他和他的團隊幫助這些企業(yè)高管掌握了更清晰、簡潔、高效的工作法,如本書的副標題所述,這本《極簡思考》就是他對“來自世界頂尖咨詢公司的高效工作法”所做的心法總結,確切地說,他的極簡思考法,就是將溝通“前置”的結構化思考法。 這就是《極簡思考》和其他結構化思考最大的不同,因為溝通是雙向的,如果是書面上的交流,只要結構篇幅安排合理,寫得全一點也是不要緊的,人家懂了,就跳過,不懂,就看,但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溝通是面對面的,是即時的,是需要口頭轉述的,就不大存在“跳過”的可能,也就是說,不能以“準確表達自己”為前提,而應該以“對方能接收多少信息”為前提。 費廖洛將他這種結構化思維過程分為九個步驟,分別是:定義問題-提出核心建議-搭建框架-創(chuàng)建故事-打磨故事-選擇重要事例-證明或推翻假設-整合信息-分享想法,連他自己都覺得,這是一個精密、雜亂的過程,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以溝通對象為主導,交付精簡清晰的信息,光憑這兩點就能有效提高方案的通過率。 如果你做好了心理準備,就來看看費廖洛的“以溝通為主導的結構化思考”吧。 1、正確定義問題,在正確方向上努力;搞清楚到底要解決什么,然后大膽提出假設。為什么不等全面分析后再假設呢?只有行動才能帶來價值,假設就像標桿引導整個思考過程,依靠假設去收集信息,證明或推翻,得到正確結果或排除一種可能性。所以正確定義問題很重要,這將影響到你會提出一個什么樣的假設。 2、提出核心建議,假設假設成立能帶來什么;一個核心建議包括假設——“我們要做這個”,和觸動點——“這跟我們有什么關系”,這兩個都需要有對象感,假設要精準,能抓住對方的注意力;觸動點要清晰,讓人有聽下去的興致。觸動點按重要程度排好次序,盡量不要超過三個不然會混淆目標,而且必須是先假設后觸動,對方才能跟上你的思路。 3、搭建框架,讓溝通對象更易理解;費廖洛介紹了兩種基礎表達結構,一是層形,以“從前(背景資料),然后(形勢變化),最后(核心建議)”的逆金字塔結構層層深入,讓不知道的人了解,如向嫌疑人家屬解釋你為什么要搜他們家;一是列形,即金字塔結構,先給出核心觀點,再根據(jù)邏輯,敘述支撐論點,更像是對思考結果的總結陳詞,讓知道的人理解,如向上級解釋你憑什么認為應該去搜他們家。 4、創(chuàng)建故事,信息流的預整理;從溝通對象最終需要接收到的信息出發(fā),選用層形或列形結構,根據(jù)邏輯組織信息逆向搭建框架,謹記不改變結構、敘述簡練、忽略細節(jié)的原則。 5、打磨故事,完善你的方案;收集必要信息和數(shù)據(jù),排查實施方案時會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獲得溝通對象和團隊成員的反饋,并根據(jù)他們反饋適當調(diào)整。 完成之后進行完整度測試,一是整個方案的完整,無信息缺損;二是結構嚴密,邏輯清晰。 6、選擇重要事例,使方案更有說服力;站在受益人的角度重新審視即將完成的方案,重點關注那些有力的證據(jù)和分析,整合、梳理信息。 7、證明或推翻假設,要么成功,要么重來;假設被證明,核心建議便是正確合理的,這個方案就算完成了! 假設被推翻,就要返回第二步(這就是為什么正確定義問題很重要)修改核心建議,不斷重復這個過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 8、整合信息,準備好溝通和“備份”內(nèi)容;起一個直抵核心的標題,在方案的開頭擬一段簡練的提要,再加上與提要呼應的、結構清晰的主體,把這三個內(nèi)容盡量整合得精簡;為可能需要補充解釋的問題備好答案,相關背景資料、信息數(shù)據(jù)、和論述分析也爛熟于心,這是備份。 9、分享想法。根據(jù)溝通對象獲取信息的偏好,以“假設+觸動點”的形式拋出核心建議,再論述你的方案。溝通是雙向的,力求簡短,不要啰嗦。 這就是邁克·費廖洛的“前置溝通的結構化思考”,如他所說,這是一個精密雜亂的過程,得出正確的核心建議也許不能一次到位,可能需要不斷推倒假設,重頭來過,但只要保證問題已經(jīng)被正確定義,重來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稍微修改核心建議即可。把收集和整合信息放在后面也顯得有些不合常理,但得出結論后再把有用的收起來,比在一大堆資料里把有用的收起來證明結論要快得多,而且至關重要的一點:在最開始就收集和整合信息容易止步不前,資料總也收不夠的,特別是當你面臨一個艱巨的任務,可能會沉迷在大量資料中不能自拔,收集得越多,整合起來越困難,容易失去信心,甚至開始拖延。 所以你看,書名是叫《極簡思考》,真要思考起來可一點都不簡,這種思考方法可以說是“慢工出細活”的典范了,花20小時備好可以講2小時的料,但真正向溝通對象交付的東西,可能只需要花5分鐘。 這是多么有價值的5分鐘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