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lián)魏贾萃ㄅ械臅r(shí)候,劉貢父忽然來拜訪,拉著東坡一塊游西湖。當(dāng)時(shí),劉貢父還正在服喪期間。游船到達(dá)湖心,有一小舟輕快地劃到前頭,小舟中有一美婦人,看到蘇東坡,便自敘說:“我少年時(shí)就仰慕您的高名,因居于深閨無法相見?,F(xiàn)在已出嫁為平民之妻,聽說您游西湖,不避夫家的怪責(zé)前來。我會彈箏,愿獻(xiàn)彈一支曲子,請求賜一首小詞以為終身光榮,可以嗎?”蘇東坡無法推辭,提筆便作了一首小詞,給與那婦人。詞是這樣寫的:
江神子 蘇東坡這首詞,詞牌名《江神子》,作于宋神宗熙寧年間杭州通判任上。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一也記載了此事,情節(jié)與袁文《甕牖閑評》所載基本相似,只不過沒有美人獻(xiàn)曲乞詞的情節(jié),僅說那彈箏美人“曲未終翩然而逝”,蘇軾便“戲作長短句”。 此詞描寫湖上聽箏。上片描繪湖上景物。雨過初晴,風(fēng)清霞明,荷花盈盈,白鷺雙飛。寫景中似乎使用了巧妙的隱喻手法?!耙欢滠饺亍北憧上笳骱夏俏幻利惖膹椆~女子,她如荷化一般盛開,呈現(xiàn)出盈盈美態(tài)。而飛來的“雙白鷺”,又可喻為兩位穿白衣服的青年,他們傾慕著那美人的娉婷艷姿,有意地去接近欣賞。當(dāng)然,如果撇開這隱喻而純作湖上實(shí)景來看,也同樣是美麗迷人的佳景。這段景物描寫,明麗開朗,景中含情,抒發(fā)了作者濃厚的游興,呈現(xiàn)出樂觀健爽的美學(xué)趣味。下片描寫聽箏。下片“忽聞”一.轉(zhuǎn)、便將讀者從佳景境界帶入美聲境界。 寫箏曲又突出哀怨的情感,配搭上一個(gè)“苦”字、一個(gè)“誰”字,便有一種依稀仿佛之感, 正符合樂音裊裊依依的情狀。 最后寫箏曲的迷人效果。一曲箏樂競使得煙云為之收斂,湖上為之清爽,所以東坡覺得似乎是湘水女神降臨湖上。他想去追尋那女神的蹤跡,卻見不到人影,只見湖邊幾座青青的山峰。這結(jié)尾三句出自唐代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但蘇軾卻化用得極為自然:傾聽妙曲,想見美人;雖然絢麗多姿,卻不免似真似幻,給人留下一種撲朔迷離的悵惘。 古代詩詞歌賦中這種對美人的追尋,從屈原《離騷》開始,便形成為美人香草的比興手法。作品中的美人其實(shí)只是一種語言符號,她往往象征著作者美好的政治理想、襟懷抱負(fù)。蘇軾這首詞煞尾的“擬待曲中尋問取”,與他在《前赤壁賦》中所歌“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追尋美人一樣,委婉地表現(xiàn)出了他對美好的政治理想的熱情向往和執(zhí)著追求。只可惜在那個(gè)時(shí)期的宋代,他的這種追求是那樣渺茫,那樣地?zé)o法付諸現(xiàn)實(shí)。這是時(shí)代的悲哀,也是蘇軾個(gè)人遭遇的悲哀。 蘇軾這首《江神子》實(shí)在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遺憾的是,許多宋詞選本包括宋詞鑒賞辭典都未曾入選,并未引起今人的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