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自東漢靈帝建寧中(168年-172年),由安息國高僧安世高云游會稽,弘傳佛教,經(jīng)過三國、西晉的初步傳播,后從東晉、南北朝延續(xù)至隋唐、宋元、明清近二千年,平水一度成為浙東傳播佛教的中心。這里古剎云集如林,宗派祖庭爭相宏宗立說,大德高僧代代呈現(xiàn),帝王將相不斷賞物賜額,騷客名流詩歌詠呤無數(shù)。厚重的佛教文化成為平水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一目。云門書法勝地,歷來為文人所重,風景名勝甲于越中。唐人有“越山千萬云門絕”之吟嘆。寺前青嶂,矗如列屏。秋如萬重,燦若 褥繡。若耶溪繞門而過;秦望山據(jù)背在上。 它的東面即靠平水鎮(zhèn),南面有若耶溪、平江水庫、平陽寺等,西面有.......北靠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經(jīng)登此山而有名),云門寺三面青山環(huán)抱,坐落在一個狹長二里左右的峽谷里,這里地處紹興南部山區(qū)它有著寧靜優(yōu)雅、氣候宜人、依山傍水、林泉秀美的一處清幽脫俗的佛門勝境。 云門寺始建于東晉義熙三年(公元407)。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國,迄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了,可謂華夏最悠久的古剎之一。據(jù)史書記載: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曾于此隱居,云門寺本為中書令王獻之(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的舊宅,傳說王獻之曾舍宅為寺。安帝義熙三年(407)某夜王獻之在秦望山麓之宅處其屋頂忽然出現(xiàn)五彩祥云,王獻之將此事上表奏帝,晉安帝得知下詔賜號將王獻之的舊宅改建為“云門寺”,門前石橋改名“五云橋”,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曠、竺道壹先后招之?!都翁尽分杏涊d“王獻之云門山舊居,詔建云門寺。”又明萬歷《會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門寺記》云:“寺本中書令王獻之舊宅”。 云門寺還 [1] 是紹興除蘭亭之外最為著名的一處書法勝地,中國書法史上的許多名人和逸事都與此有關。云門寺的前身本為王獻之的舊宅,傳為王獻之隱居練字之所。“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帖》真跡也曾長期保存在云門寺。 王羲之的第七代孫南朝智永禪師駐寺臨書30年,留有鐵門檻、筆冢及其侄子惠欣曾在這里出家為僧,叔侄二人都是書法大家,備受梁武帝的推崇,因啟重寺僧智永、惠欣(兩人皆以書名),因此云門寺曾一度敕改為“永欣寺”。相傳王羲之墓便在附近,昔日智永,慧欣和尚遷居云門也為掃墓就近。智永有兩個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書法傳人。智果青勝于藍,隋煬帝就曾對智永說過:“和尚(——指智永)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時人求書者甚多,戶限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傳家之寶《蘭亭帖》真跡由辨才收藏,結果就在這云門寺中被唐太宗派來的御史蕭翼設計賺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門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蘭亭雅集的修禊活動,并也仿《蘭亭集序》寫了一篇《修禊序》,其中敘景部分寫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獻之山亭也。遲遲風景出沒,媚于郊原。片片仙云遠近,生于林薄。雜草將發(fā),非止桃溪。遲鳥亂飛,有余鶯谷。王孫春草,處處皆青。仲統(tǒng)芳園,家家并翠。”在云門寺中,原有不少與以上人事相關的建筑和設施,如獻之山亭、獻之筆倉、智永鐵門檻、智永退筆冢、辨才塔以及陸游年輕時在此讀書的云門草堂等等,可惜它們都早就隨著整座古剎的傾圮一起化作歷史陳跡。 唐代,云門寺高僧薈萃。建中間(780-783),高僧靈澈禪師在云門寺撰著《律宗引源》二十七卷,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曹溪說法,云門寺高僧善現(xiàn)住持事之。唐會昌年間(841~846)云門寺遭到會昌之難而毀廢,當時只剩下面南一小殿未毀,因附益以為寺,即廣孝寺。至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觀察使李褒奏重建。然非復舊址,賜號大中拯迷寺。后于寺西建懺堂,號凈名庵。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將其中一部份(顯圣院)復名為云門寺。宋雍熙三年(986)賜名雍熙院。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改“拯迷寺”為“淳化寺”。后周顯德二年(955)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經(jīng)院。宋至道二年(996)改名顯圣院。舊云門寺老宿所棲庵亦于熙寧二年(1069)賜名壽圣寺。其時云門寺已一裂為四。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高宗為云門廣孝寺題“傳忠廣孝之寺”,中間又題小字云:“賜傳忠廣孝寺”。廣孝寺前,有宋高宗書“傳忠廣孝之寺”碑額,碑高丈余。寺有彌陀道場,杭僧元照書額。(另有“南宋度宗咸淳年間(1266-1274)曾改名為“傳忠廣孝寺”之說。)寺后廢。至明熹宗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僧福坤偕獻之裔孫于舊址募資重修,僧雪嶠任住持。又恢復云門寺的舊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崇禎十一年(1638),會稽籍高僧弘禮住云門寺,“刀耕火種,有古德風”,著語錄30卷。云門寺在明末稱曹洞中興道場。云門一系,自湛然(圓澄)以后,其勢力頗足,與臨濟宗的天童一系相頡頑。時云門廣孝寺、顯圣寺法席大振,威震江南。清初,平水佛教進入高層次的理論研究,高僧、名僧層出不窮,湛然門下出石雨(明方)、三宜(明盂)、瑞白(明雪)。當時,繼席云門顯圣寺的均為有名宗匠,明方門下的遠門凈柱,位中凈符,明盂門下的狼亭凈挺、西遁凈超,明雪門下的百愚凈斷等,都是很有名的禪宿、有語錄行世。1586-1676年,臨濟宗禪宿高僧道忞,奉詔敕建平陽寺,建閣七楹,其血書法華經(jīng)全部,堪稱佛門珍品。清順治十七年(1661),賜帑銀五百兩,重修云門寺塔。后毀。建國初,寺內(nèi)尚存佛像,有宗教活動。辛亥革命后,平水佛教寺院每況愈下。抗日戰(zhàn)爭時,平水寺院遭日寇蹂躪,寺毀僧散。解放以后,又一些寺院被毀,云門寺年久失修,湮于榛莽之中。佛像被毀,寺屋改作他用。今尚存廣孝寺部分殿宇 及碑文。1986年后,當?shù)匦沤倘罕娔伎钪亟ǎ厮芊鹣?,恢復宗教活動。寺?nèi)尚存明代“募修云門寺疏碑. ,平水還保留云門寺的部分。 云門寺在歷史上之規(guī)模是非常之宏大。云門寺鼎盛時期曾熱鬧非凡,陸游在《云門壽圣院記》中寫到:“云門寺自晉唐以來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時,繚山并溪,樓塔重覆、依巖跨壑(hè),金碧飛踴,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觀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雖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覿(dí )也。”從此可以看出當年之盛況。另據(jù)《康熙會稽縣志》中的記載和云門寺圖上可以看出,進入峽谷之后首先看見的是一個寫著“云門古剎”的石牌坊,然后是辯才塔、“卓立云門”石牌坊、雪嶠塔、五云山亭、火者塔然后走過五云橋到達云門寺的山門前面,寺前面還有一片楓林,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云門寺當時的云門寺有五進之多,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禪堂等主要殿堂。寺院的兩邊各建有兩排長長的廂房。寺院的周圍還有鐵門限、溪風閣墓、王子敬筆琢、王子敬山亭(書上說: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已日,名例“初唐四杰”之首的文學家王勃,在云門寺王子敬山亭主持過一次“克隆”晉代王羲之等人在蘭亭曲水流觴的修禊盛事。)、洗硯池、白乳亭、五云山等。另外云門寺除主寺之外還設置有“看經(jīng)院”(另有“刊經(jīng)院”、之說)、“芍師院(懺堂)”、“顯圣院”(云門顯圣寺 寺址在今紹興城區(qū)東南玉笥山前。后周顯德二年(955),僧重曜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募緣建造。初名顯圣院(云門看經(jīng)院)。宋至道二年(996)九月,敕改顯圣寺。院后有王子敬筆倉,實一眢井。元時,寺毀。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大學士張浚元等延請圓澄(湛然)禪師重建寺于玉笥山前,開法云門顯圣寺,法席大盛。 全寺傍山而筑,占地面積1.33萬平方米,建殿堂宇舍200余間。民國19年(1930),有僧200余人。32年,部分寺舍為侵華日軍所焚。34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住持元相慘淡經(jīng)營,然終難振舊觀。1949年,有僧22名。1951年,寺舍廢,改民居。)、廣孝寺(廣孝寺前。門外有麗句亭,刻唐賢詩賦于其上。寺前有辨才塔。寺內(nèi)有辨才香閣,智永禪師之徒辨才曾居此。世傳辨才于云門寺鑿暗檻置右軍蘭亭序真跡于梁上,唐太宗御史蕭翼以計取之。)、廣福院(老宿所棲庵)、藥師院等副寺,后來主寺日漸衰落各副寺就別立為寺了,如顯圣寺、雍熙寺、壽圣寺等。在當時的這幾個主要別立的寺院在加上云門寺本身被當?shù)胤Q為“一山四寺”、“一主四副”或云“一本而四名”。但在當?shù)匦疟姷挠^念中通常把這些寺院視其為云門一寺。另外在其不遠還有很多的寺院、庵堂。“云門”只是一個總稱而已。至宋,云門析為廣孝、顯圣、雍熙、普濟、明覺、云門六寺。明萬歷《會稽志》卷十六載:“今云門有寺六:廣孝,恩昱諸公所居也;上庵曰廣福;看經(jīng)院曰顯圣;悶興懺院早雍熙;西曰普濟;南曰明覺,各有勝地。”足見當時的盛況 云門寺曾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歷任住持者皆系當時著名僧人,如首任住持帛道猷(yóu)系為東晉一代名僧。隨后相繼還有法曠、竺道一(壹)、支遁、曇一、弘明、弘瑜、智永、智果、圓信、湛然、重曜、凈挺、辯才、允若、具德禮、王門等等皆是一代高僧,尤其是支遁和曇一,前者創(chuàng)“即色空”學說,后者創(chuàng)了“幻化宗”學說。對中國佛教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過很大的影響,其中猶以辨才香閣最為文人喜愛。辨才為云門寺律師,王羲之七世孫智永之得意弟子,其生前所住香閣,當然亦為后人重視。香閣之得名,看來源于云門特有之天香。宋之問《宿云門寺》曰:“天香眾壑滿。”孫邈 《酬萬八賀九云門下歸溪中作》曰:“天香滿袖歸。”孟浩然《游云門寺詩》曰:“香界登閣憩。” 孫邈《宿云門寺閣》曰:“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 孫邈不住巖東院而住香閣院應從心理上考慮。(按宣宗大中年間,浙東觀察史李褒到云門,也住香閣院,并留下《宿云門香閣院》詩)當年《蘭亭序》就是藏在這香閣之梁檻之上,詩人宿此當為憑吊。另一處“客棧”當為東客院,即巖東院,云門寺接待院。當年蕭翼受唐太宗之托來云門騙取《蘭亭序》時便住于此。蕭翼有《宿云門東客院》詩。詩人初至云門就是以此詩結交辨才,博得辨才好感。 紹興云門寺當?shù)厝朔Q呼的杉木祖師墓之“杉木”,應該是“散木”之誤讀也。據(jù)“會稽云門湛然澄禪師塔銘”載:師名圓澄,字湛然,別號散木道人,會稽東關夏氏子。湛然圓澄乃明末曹洞宗云門系的大宗師,圓寂于越州東關天華寺(現(xiàn)屬于上虞東關),塔于云門顯圣寺南山。 云門寺在我國歷史上曾經(jīng)聲名顯赫,歷代帝王都很啟重此寺。如晉安帝、梁武帝、唐太宗、吳越王、宋太祖、宋太宗、宋高宗、清順治、康熙、乾隆等皇帝都十分關注云門寺,或賜名題額、或樹碑建塔、或給予各種賞賜等。 “十峰游罷古招提,路入云門峻似梯。秀氣漸分秦望嶺,寒聲猶入若耶溪”。作為一處林泉秀美、環(huán)境清幽的寺廟叢林,云門寺尤其成為歷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賞的對象。歷代許多著名詩人、文人墨客和佛門高僧也都慕名而來寄居、訪師游賞。至晉以后多有詩人扣訪。如六朝宋時,謝康樂與從弟謝惠連人稱大小謝,曾泛舟耶溪,對詩于王子敬山亭。“謝靈云與惠連聯(lián)句,刻于(孤潭)樹側”(《嘉泰會稽志》卷十)。南朝詩人王籍雖只兩首詩作留世,然亦有泛舟耶溪“蟬燥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之千古絕句。梁代時,何胤曾 “居若耶山云門寺” (《嘉泰會稽志》卷十四)。僧洪偃曾駐足于此,寫下一首有名的《云門寺》詩。六朝風流可見一般。唐朝詩人孟浩然、白居易、李白(李太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曾四到浙江,三上天臺,在紹興一帶留有大量詩作,寫及云門的就有“禹穴尋溪入,云門隔嶺深”)。、杜甫(杜甫念念不忘少年越中之游,在給友人畫中題詩時竟發(fā)出“貌得山僧似童子,若耶溪,云門寺,吾獨胡為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的浩嘆。)、杜牧、宋之問(初唐詩人宋之問更開越中唐詩風流之先河)。、崔顥、方干(千)、靈澈、嚴維、秦系、元?。?/span>zhěn)、劉長卿、韋應物、蕭翼、王勃(永淳元年(692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率浙東詩人修鍥于云門王子敬山亭,有《修鍥云門獻之山亭序》。王勃也許意猶未盡,于同年秋再次修鍥于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后又有大歷浙東唱和(57詩人))。、王維、賀知章、元微之、白天樂、梁蕭等等,到了北宋云門依然為文人所重,宋代的文豪范仲淹、陸游、蘇東坡、蘇瞬欽、王安石等,南宋時更為一代詩宗陸游的少年讀書處。陸游在多處詩中提及云門,撰有云門《壽圣院記》。辛棄疾曾任浙東刺史,從云門后登秦望山。寫下《 》。 明代的開國軍師劉基(劉伯溫)(明代劉伯溫曾在云門居住多日,留有大量詩作?!队卧崎T記》《自云峰深居過普濟清遠樓記》、《發(fā)普濟過明覺寺至深居記》、《深居精舍記》、《活水源記》便作于此)。、徐渭、陳洪綬(明亡后,陳洪授、祁豸佳等十人出家云門寺,結成十子社)。董其昌、張元忭(明代狀元張元忭緝有《云門志略》五卷。)、劉宗周等他們經(jīng)美麗的若耶溪,來到這塊佛壇和書壇的勝地,云門寺?!跺X起、杜甫、孫逖、李褒、李彌遜、虞集、金涓、王思任等》并留下了不少相關贊美云門寺的不朽詩文、詞句。云門寺僧特在寺前建立牌林,留下這些大詩人的佳作,名曰:“麗句亭”。如唐朝王勃寫的《修禊(xì )云門獻之山亭序》、唐梁蕭的《游云門寺詩序》、唐宋之問的《游云門寺》、宋鄧牧的《自陶山游云門記》、宋陸游的《壽圣院記》、元允若輯之《云門集》、元虞集的《云門廣孝寺記》、明劉基的《游云門記》、明陸夢龍的《云門寺記》等等?!≡崎T寺唐時,便成為浙東唐詩之路的起點,杜甫的“若耶溪云門寺、青鞋布襪從此始”。就已成為千古絕唱。據(jù)初略統(tǒng)計《全唐詩》直接詠及云門的詩作達五十余首,而唐代到過云門的詩人更不計其數(shù)。云門乃越中必游之地,按走過浙東唐詩之路的唐代詩人有名可籍的就有四百余人,而到云門者必夜宿于此,如此想來云門乃天下第一名人客棧了。 云門寺這片清凈佛教勝地,還是士子們勵志攻讀學習的選擇之處,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宋代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年少時都曾經(jīng)在這里刻苦學習,并留下了當年學習的“云門草堂”遺址。此外還有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幾個歷來傳誦不絕的故事,如:智永和尚苦練書法最終成名的“退筆冢”與“鐵門檻”的故事就在此。唐太宗因追慕王羲之的書法杰作,特派監(jiān)察御史蕭翼用計從辯才和尚謀騙取珍藏在云門寺被稱為 “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真跡的故事也在此發(fā)生。得知云門是緣于《蘭亭序》,王羲之在山陰蘭亭寫就《蘭亭序》為世人知曉,卻少有人知道會稽云門乃《蘭亭序》失卻之所。唐代演義故事中有《云門失蘭亭序記》一章。故事所云:智永和尚為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五子)王徽之后裔。少年與兄孝賓(慧欣)一道在秦望山嘉祥寺舍俗入道。精通般若法華諸經(jīng),好禪寂,罕接俗物,以善書名。智永居永欣寺(隋煬帝重智永、智欣,賜名永欣寺,即云門寺。)閣上臨書先袒遣貼三十余年,所退筆頭,置之大竹簏,簏有一石之大,而五簏皆滿,取而 之,號“退筆冢”。人來求書及請題者如市,所居門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謂之“鐵門限”。弟子中著名書法者有智果、釋述、釋特、辨才、虞世南等。智永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重大貢獻有二個方面:一為發(fā)“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學者宗匠;二為臨集《千字文》,開后代書法家書寫《千字文》之風。智永寫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施浙東諸寺各一本,讓人臨寫,后遂成我國兒童的啟蒙讀物。宋書法家米芾謂智永所臨《千字文》“秀潤圓勁,八面俱備”。智永取名,寓“得永字而益增智慧”之意,確為我國一位杰出的僧侶大書法家。又自制銘制,遂不復作書。壽一百另二歲。智永死后將《蘭亭序》傳于辨才。唐太宗晚年酷愛書法,尤其重二王。他收藏了不少王羲之的書貼,唯《蘭亭序》只聞其名而未睹其跡,便到了夢寐以求的程度。后得知《蘭亭序》在辨才手中,乃下 勒令,命辨才到京入道內(nèi)場侍奉,恩賜甚豐,欲誘騙辨才獻出墨寶。辨才早有思想準備,他在《赴太宗召》一詩中寫道: 云霄咫尺別松關,禪室空流碧障間。 縱使朝廷卿相貴,爭如心與白云間。 到京后辯才一口咬定,《蘭亭序》已在喪亂中亡失,不知所在。唐太宗無奈,只得將其放歸越中。太宗不甘罷休,再次命辨才進京,重問《蘭亭序》下落,如是者竟有三次。即為《志書》所載,唐太宗三召辨才,詰其《蘭亭帖》下落事。 尚書右仆射房玄齡見唐太宗求寶心切,便推薦監(jiān)察史蕭翼赴越探明墨寶下落。蕭翼本名世翼,梁元帝蕭繹曾孫,富有才氣,亦多權謀,接受唐太宗旨意后,隨帶二王雜帖三數(shù)通來到越州,假扮山東書生,徑往云門。日暮入寺,巡廊以觀壁畫,過辯才院,辯才遙見翼,寒溫既畢,語議便合,因延入房內(nèi),談說文史,意甚相得,當日便留夜宿。談及翰墨,蕭自稱:弟子先門皆傳二王楷書法,弟子又幼來耽習,今亦有數(shù)帖自隨。辨才欣然之曰:明日來可把比看。翼依期而往,出其書以示辨才。辨才熟詳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貧道有一真跡,頗亦殊常。翼問何帖?辯才曰:蘭亭。翼佯笑曰:數(shù)經(jīng)亂離,真跡豈在,必是響榻偽作耳?于是辯才說出真情,并告:可明日來看。及翼到,辨才自于屋梁上檻內(nèi)出之。翼見訖,故駁瑕指類曰:果是響榻書也。辨才自將“蘭亭”示翼之后,更不復安于梁檻上,并蕭翼二王諸帖并借留置于幾案之間。辨才時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臨學數(shù)遍。自是與翼往還既數(shù),童弟等無復猜疑。一日,辨才出赴靈汜橋南嚴遷家齋,翼遂來房前,與案上私取《蘭亭序》及御府二王諸帖赴永安驛,告驛長身份,并叫其報汝都督齊善行。善行(即竇建德之妹婿)聞之,弛來拜 。蕭翼宣示 旨,具告所由。善行使人召辨才,辨才及見,乃房中蕭生也。蕭翼報云:奉 遣來取蘭亭,蘭亭今得矣,故喚師來取別。辨才聞語,身便絕倒,良久始蘇。 唐太宗見《蘭亭序》大悅,以房玄齡舉得其人,賞錦彩千段,擢拜翼為員外郎,加入五品,賜銀瓶一,金鏤瓶一,瑪瑙碗一,并實以珠,內(nèi)廄良馬兩匹兼寶裝鞍 ,莊宅各一區(qū)。太宗初怒老僧之秘,俄以年耄,不忍加刑,數(shù)日后,仍賜物三千段,谷三千石, 越州支給。辨才不敢將入已用,回造三層寶塔,塔甚精麗,而老僧因驚悸患重,歲余乃卒。后人便將它取名為辯才塔。 能看到的云門寺與初始時的云門寺及全盛時的云門寺已是天壤之別。云門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云門寺仍留有清代重建起來的一部分殿宇,清代的木構建筑兩進及東廂房數(shù)間。第一進三開間山門,系清早期建筑,門楣上方書“云門古剎”行楷大字,明間兼作韋馱殿,東、西兩次間易為民用。第二進三開間大雄寶殿,清代建筑。前檐下置“大雄寶殿”橫匾,明間五架抬梁式帶前廊,大殿內(nèi)四根雕飾石柱, 三百余年來頑強地堅守著它對釋加牟尼的信仰和它自身與寺廟的佛緣。大殿內(nèi),目之所及一塵不染,潔凈程度令人難以置信。前后金柱為圓形石柱,柱礎呈鼓形;東、西兩次間為穿斗式結構。在寺院的東側廂房北端廊壁間現(xiàn)存明崇禎三年(1630)文學家王思任撰文、范允臨行書、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陳繼儒和董象蒙跋語的《募修云門寺疏》碑一通。碑為太湖石質(zhì),下設長方形基座。碑高148厘米,寬82厘米,碑文記述云門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門寺經(jīng)過。這是古代云門寺的確證。在碑的背后,有一汪清泉,傳說是王獻之的“洗硯池”,澄澈的池水,好像歷史老人的眼睛,閃爍著詭秘的神色。寺院周圍還有“五云橋”、“麗句亭”(亭內(nèi)有歷代詩人留下的贊美云門寺的詩詞等)、“五云山亭(內(nèi)還有兩尊石佛造像)”、“杉木祖師墓”、王獻之的“洗筆池”、“辯才塔”遺址(辯才塔為唐太宗所賜建)、陸游曾在此學習的“云門草堂”遺址,以及當時各副寺的殘留廢棄的屋基,也都能清晰可見,并還有大量當時的寺院建筑用的石板、石墩、石柱等遺物,并且有些上面還有精美的雕刻,這都是古代寺廟的遺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