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中奧妙有千種變幻,須有綱領統之。自《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 》 以緩急大小滑澀立綱,而以微甚緯之,開千古診法之奧。后世多有發(fā)揮,《難經》以“浮沉長短滑澀”立綱;仲景以“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的陰陽脈為綱;又滑壽日:“提綱之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之六脈”;明代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提出以“浮沉遲數”為綱;明代李延在《脈訣匯辨》認為脈象的綱領不出“表里寒熱虛實”六字之辨,隨著八綱辨證的創(chuàng)立及廣泛應用,此綱領為近現代廣大醫(yī)家所接受,成為諸綱領脈的代表,現有統編教材《中醫(yī)診斷學》以此為參考將諸脈分為:浮脈類、沉脈類、遲脈類、數脈類、虛脈類、實脈類,以此六脈統領二十八脈。筆者淺見以為此六脈作為診脈之綱領并不完善,并不能完全涵蓋脈象中的全部信息,故而不能很好的指導臨床診療。此綱領丟失了很多的脈象要素,比如只提到了脈位之淺深、至數之快慢、有力或無力,對于寸關尺不同部位的變化、脈體之寬窄長短直區(qū)、緊散軟硬及來去脈幅之對比,尤其是脈勢及血流層次的流暢程度等皆未涉及,故作為脈象綱領存在著很多缺陷。 清代周學海在《診家直訣》中提出的“位數形勢、微甚兼獨”八字脈診綱領尤為全面和實用,能夠切實指導臨床實踐。周氏認為:“此八者,一經一緯,于脈象之千變萬化,無不隱括其中,能于各自中析其常變,參伍錯綜,隱顯畢貫,則脈理靡不了然心目,不必拘于二十八脈之名,而三指既下,即洞見病證之源流矣?!贝司V領全面系統總結了構成脈象諸要素,有利于審定病機。 “位數形勢者,正脈之提綱也。”夫脈有四科:位、數、形、勢而已。位者,浮沉尺寸也。數者,遲數促結也。形者,長短廣狹厚薄粗細剛柔,猶算學家之有線面體也。勢者,斂舒伸縮進退起伏之有盛衰也。 位:即脈象的空間位置,指脈位的浮中沉和寸關尺。浮沉辨氣之升降,陽氣不能沉降,則脈見浮象;陰氣不能升提,則脈顯沉象。診得脈之浮沉,便知悉了整體氣機的變化趨勢,如追兵殲敵有了大的方向。有了寸關尺的分部,與臟腑分寸定位相結合,臟腑氣機便了然指下。此外脈位還有生理性變異,如斜飛脈、反關脈等,其產生原理和臨床意義有待進一步考證。 數:指脈搏的頻率和脈勢,脈來頻率快脈勢促急者為數,反之則為遲。數脈、遲脈、緩脈、疾脈和結、代、促脈等傳統脈象皆統領于此綱領之下。一般來說,遵循《內經》一息四五至為正常至數,大約相當于現代的每分鐘50-90次脈搏次數。另外在歷代文獻中多有一部脈獨遲、獨數的記載,并各有主病,寸關尺三部脈本是一氣鼓動,遲數如何能分部出現而主?。窟@曾經也是困擾筆者的重大問題之一,齊向華教授[1]在《辨證脈學》中給出了精彩的答案:《脈經》對遲、數脈的定義的另外一層含義,遲脈不但是一息三至以下,而且有“去來極慢”遲慢怠緩之感;數脈不但是“一息六至”以上,而且有“去來促急”的急迫迅馳之意。事實上這是血液流動過程中速度均衡性破壞,出現了某個局部速度減慢和加速度變化的結果。數遲以診氣之躁靜,躁有因熱因燥,靜有因寒因虛,而皆有因郁,因此數遲是判斷病機寒熱屬性的重要參考標準之一,郁證或郁而化火或久病氣郁氣血瘀滯,故可兼見數脈或遲脈,另外遲脈還主氣血津液虧虛。 形、勢:形指脈形,包括脈之長短廣狹厚薄粗細剛柔內外等要素,勢指斂舒伸縮進退起伏的盛衰之勢。周氏謂其“挺亙于指下而靜乾者,形也,血之端倪也,起伏于指下而動者,勢也,氣之征兆也。”二者相互依存,形因勢存,勢因形顯,形之獨見者,氣不運血,勢之獨見者,血不運氣,氣血不可分離,是故形勢不可獨見,形勢分見者,皆氣血偏絕之死脈也。 長短,指一次脈動脈搏波沿血管壁傳遞距離的長短,以診氣之郁暢與否,一般來說氣暢則脈長,氣郁則脈短。廣狹即寬窄,以診氣血之寒熱盈虛也。厚薄,意義與現代理解大有出入,周學海謂:“浮中沉三候俱有,按之不斷,謂之厚;僅在一候,按之即斷,謂之薄。以診血之盈虛也。”厚即血氣充盈,薄則血虛,齊向華教授則認為厚薄即橈動脈血管壁的厚薄[2]。粗細是復合感覺,既寬且厚謂之粗,既窄且薄謂之細,以診氣血之寒熱盈虛。剛柔,指脈體之硬軟,即 《 內經 》 之所謂緩急也,以診血之盈虛或感于濕熱感于風寒之別;斂散,指脈邊之緊松,亦即脈之內外邊于周圍組織的關系,以診氣之寒熱。 脈勢是脈診中達到的最高層次,屬于形而上的學問,含義亦模糊不清,每個人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認為脈勢即脈搏力量的強弱,有人認為是脈搏來去起伏之幅度及力度、流利程度如何。周氏云:“勢因形顯,斂舒成形于廣狹,伸縮成形于長短,進退成形于前后,起伏成形于高下,而盛衰則貫于諸勢之中以為之綱者也?!被显唬悍膊烀}須識得上下去來至止。勢者,即滑氏所謂上下去來至止也。于上下、來去、至止之間求得陰陽唏噓之真諦。 微甚兼獨者,變脈之提綱,即體察形勢之權衡也。 首先言“兼獨”,“獨”即“位數形勢”中某一單因素的脈象為獨脈,另外“獨脈”尚有另外一個含義,“獨”異也,《素問。三部九候論》云:“何以知病之所在?歧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贝颂幍摹蔼殹碧刂覆煌谄矫}的特殊脈象而言,有是脈便有是病,獨見于何處何處便有病。臨床中脈象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大多數脈同見,故有一象而兼數象者,即“兼脈”,直須辨明主客,知其孰為正象,孰為兼象,如此諸脈會通,以求合于古脈而診百病也。如浮薄而硬,即革脈,浮薄而軟,即芤脈。 其次言“微甚”,即極輕極重之意,同一脈象的輕重程度不同,其主病,主證即不同,如果說位“數形勢兼獨”對脈象起到定性的作用,那么“微甚”就是對脈象的定量診斷,這也為中醫(yī)脈診的客觀化研究指明了定量的道路。位數形勢四者為經,更緯之以微甚兼獨,如此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脈診綱領。 晉代名醫(yī)王叔和在《脈經》序中說:“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在心易了,指下難明。”綱領不明,臨證辨脈如大海撈針一般,毫無章法可言,不明脈理臨證處方便少了一層根據。周學海所提出的“位數形勢、微甚兼獨”八字診脈綱領,基本上囊括了脈象中的所有要素,既有定性又有定量,達到了臨證執(zhí)簡馭繁的目的。以上八字我輩當細心參悟,先求其分,再求其合,先求得脈之本源為何物,再以此綱領詳細推求,方可有所得。尤其是在當今脈學屆百家爭鳴,各家脈法尤其是微觀脈法獨樹一幟,若起初不知探明脈之本源,拘泥文字,逐末忘本,沒有系統的脈診綱領相統,到最后即使能診得一些現有的疾病,亦不足以盡天下之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