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生料經過連續(xù)升溫,達到相應的溫度時,其煅燒會發(fā)生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最后形成熟料。硅酸鹽水泥熟料主要由硅酸三鈣(C3S)、硅酸鹽二鈣(C2S)、鋁酸三鈣(C3A)、鐵鋁酸四鈣(C4AF) 等礦物所組成。 硅酸鹽水泥生料通常是用石灰石、黏土及少量鐵礦石等按適當的比例配制而成。石灰石的主要組成是碳酸鈣(CaCO3)和少量的碳酸鎂(MgCO3),黏土的主要礦物是高嶺石(2SiO2·Al2O3·2H2O)及蒙脫石(4SiO2·Al2O3·9H2O)等,鐵礦石的主要組成是氧化鐵(Fe2O3)。 硅酸鹽水泥熟料形成的過程,實際上是石灰石、黏土、鐵礦石等主要原料經過加熱,發(fā)生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形成C3A、C4AF、C2S和C3S等 礦物的過程,不論窯型的變化如何,其過程是不變的。 一、煅燒過程物理化學變化 水泥生料在加熱煅燒過程中所發(fā)生的 主要變化有以下六點: (一)自由水的蒸發(fā) (二)黏土質原料脫水和分解 (三)石灰石的分解 (四)固相反應 (五)熟料燒成 (六)熟料的冷卻 (一)自由水的蒸發(fā) 無論是干法生產還是濕法生產,入窯生料都帶有一定量的自由水分,由于加熱,物料溫度逐漸升高,物料中的水分首先蒸發(fā),物料逐漸被烘干,其溫度逐漸上升,溫度升到100~150℃時,生料自由水分全部被排除,這一過程也稱為干燥過程。 (二)黏土質原料脫水和分解 黏土主要由含水硅酸鋁所組成,其中二氧化硅和氧化鋁的比例波動于2:1~4:1之間。當生料烘干后,被繼續(xù)加熱,溫度上升較快,當溫度升到450℃時,黏土中的主要組成高嶺土(Al2O3·2SiO2·2H2O)失去結構水,變?yōu)槠邘X石(2SiO2·Al2O3)。 高嶺土進行脫水分解反應時,在失去化學結合水的同時,本身結構也受到破壞,變成游離的無定形的三氧化二鋁和二氧化硅,其具有較高的化學活性,為下一步與氧化鈣反應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在900-950℃,由無定形物質轉變?yōu)榫w,同時放出熱量。 (三)石灰石的分解 脫水后的物料,溫度繼續(xù)升至600℃以上時,生料中的碳酸鹽開始分解,主要是石灰石中的碳酸鈣和原料中夾雜的碳酸鎂進行分解,并放出二氧化碳,其反應式如下: 實驗表明:碳酸鈣和碳酸鎂的分解速度隨溫度升高而加快,在600~700 ℃時碳酸鎂已開始分解,加熱到750 ℃分解劇烈進行。碳酸鈣分解溫度較高,在900 ℃時才快速分解。 碳酸鈣(CaCO3)是生料中的主要成分,分解時需要吸收大量的熱,其分解過程中消耗的熱量約占干法窯熱耗的一半以上,其分解時間和分解率都將影響熟料的燒成。因此,碳酸鈣的分解是水泥熟料生產中重要的一環(huán)。 碳酸鈣的分解具有可逆的性質,如果反應在密閉容器中一定的溫度下進行,則隨著碳酸鈣的分解,氣體CO2的總量的增加,其分解速度就要逐漸減慢甚至為零。因此,在煅燒窯內或分解爐內加強通風,及時將CO2氣體排出則是有利于碳酸鈣的分解,窯系統(tǒng)內CO2來自碳酸鹽的分解和燃料的燃燒,廢氣中CO2含量每減少2%,約可使分解時間縮短10%。當窯系統(tǒng)內通風不暢時,CO2不能及時被排出,廢氣中CO2含量的增加,會影響燃料燃燒,使窯溫降低,廢氣中CO2含量的增加和溫度降低都要延長碳酸鈣的分解時間。由此可見,窯內通風對碳酸鈣的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固相反應 黏土和石灰石分解以后分別形成了CaO、MgO、SiO2、Al2O3等氧化物,這時物料中便出現了性質活潑的游離氧化鈣,它與生料中的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鐵和三氧化二鋁等氧化物進行固相反應,其反應速度隨溫度升高而加快。 水泥熟料中各種礦物并不是經過一級固相反應就形成的,而是經過多級固相反應的結果,反應過程比較復雜,其形成過程大致如下: 應該指出,影響上述化學反應的因素很多,它與原料的性質、粉磨的細度及加熱條件等因素有關。如生料磨得愈細,混合得愈均勻,就增加了各組分之間的接觸面積,有利于固相反應的進行。如從原料的物理化學性質來看,黏土中的二氧化硅若是以結晶狀態(tài)的石英砂存在,就很難與氧化鈣反應,若是由高嶺土脫水分解而來的無定形二氧化硅,沒有一定晶格或晶格有缺陷,則易與氧化鈣進行反應。 從以上化學反應的溫度不難發(fā)現,這些反應溫度都小于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熔點(如CaO、SiO2與2CaO·SiO2的熔點分別為2570℃、1713℃與2130℃),就是說物料在以上這些反應過程中都沒有熔融狀態(tài)物出現,反應是在固體狀態(tài)下進行的。因此叫固相反應,又由于以上反應在進行時放出一定的熱量,因此,這些反應又統(tǒng)稱為“放熱反應”。 (五)熟料燒成 由于固相反應,生成了水泥熟料中C4AF、C3A、C2S等礦物,但是水泥熟料的主要礦物C3S要在液相中才能大量形成。當物料溫度升高到近1300℃時,會出現液相,形成液相的主要礦物為C3A、C4AF、R2O等熔劑礦物,但此時,大部分C2S和CaO仍為固相,但它們易被高溫的熔融液相所溶解,這種溶解于液相中的C2S和CaO很容易起反應,而生成硅酸三鈣: 2CaO·SiO2+CaO → 3CaO·SiO2(C3S) 這個過程也稱石灰吸收過程。 當然,C3S也可以通過固相反應來形成,但是煅燒過程需要更高的溫度和更長的時間,這種辦法在工業(yè)上至少在目前還沒有什么實用價值。大量C3S的生成是在液相出現之后,普通硅酸鹽水泥熟料組成一般在1300 ℃左右時就開始出現液相,而C3S形成最低溫度約在1350 ℃ ,在1450 ℃下C3S絕大部分生成,所以熟料燒成溫度可寫成1350~1450 ℃ ,它是決定熟料質量好壞的關鍵,若此溫度有保證則生成的C3S較多,熟料質量較好;反之,生成C3S較少,熟料質量較差。不僅如此,此溫度還影響著C3S的生成速度,隨著溫度的長高,C3S生成的速度也就加快,在1450 ℃時,反應進行非常迅速,此溫度稱為熟料燒成的最高溫度,所以水泥熟料煅燒設備,必須能夠使物料達到如此高的溫度。否則,燒成的熟料質量將受影響。 任何反應過程都需要有一定的時間,C3S的形成也一樣,它的形成不僅需要有溫度的保證,而且需要在該溫度下停留一定的時間,使之能反應充分。煅燒較均勻的回轉窯所需時間可短些,時間過長易使C3S生成粗而圓的晶體,使其強度發(fā)揮慢而低,一般需要在高溫下煅燒20-30min。 C3S是水泥熟料的主要礦物,影響C3S的生成因素如下: 1、生料的組分數對液相生成的影響 組分數增加,最低共熔點降低,尤其是組分中增加熔點低的物質時,液相出現的溫度更要降低。硅酸鹽水泥熟料中一般都有少量鎂、堿、硫等其他組分,其最低共熔溫度約為1250-1280 ℃ ,雖然這些次要組分能使液相提早生成,但它們是有害組分,對其含量都有一定的限制。 2、化學成分的影響 一般鋁酸三鈣(C3A)和鐵鋁酸四鈣(C4AF)在1300 ℃左右時,都能熔成液相,所以稱C3A和C4AF為熔劑性礦物。液相量是隨著Al2O3和Fe2O3的增加而增加,熟料中MgO、R2O等成分也能增加液相量。 一般硅酸鹽水泥熟料成分生成的液相量可近似用下式進行計算: C3A和C4AF都是熔劑性礦物,但它們生成液相的黏度是不同的,C3A形成的液相黏度大,C4AF形成的液相黏度小。因此,當熟料中C3A和Al2O3含量增加,C4AF或Fe2O3含量減少時,即熟料的鋁率增加時,生成液相黏度增加,反之則液相黏度減小。因此,液相量的多少和黏度的大小,對C3S的生成會有很大影響,如果液相量多、黏度小,有利于C3S的生成,因為液相量多時,CaO和C2S在其中的溶解量也多;黏度小時,液相中CaO和C2S分子擴散速度大,相互接觸的機會多,故反應進行得充分。但應注意,如果液相量過多,黏度過小,則會給煅燒操作帶來困難,如易結圈、燒流等;同時,因為硅酸鹽礦物的減少將會影響熟料質量。 3、煅燒溫度的影響 提高煅燒溫度可降低液相黏度,由式(1-1)、式(1-2)可看出,煅燒溫度的提高也使液相的百分含量增多。但煅燒溫度不宜過高,煅燒溫度過高了在窯內易結大塊、結圈等弊??;而且煅燒溫度過高還易使C3S生成大而圓的晶體,這個大而圓的晶體很致密,與水作用速度很慢,使強度發(fā)揮慢,故最高燒成溫度應控制在1450℃。 (六)熟料的冷卻 當熟料燒成后,溫度開始下降,同時C3S的生成速度也不斷減慢,溫度降到1300 ℃以下時,液相開始凝固,C3S的生成反應完結。此時凝固體中含有少量的未化合的CaO,則稱為游離氧化鈣,溫度繼續(xù)下降便進入熟料的冷卻階段。 熟料燒成后要進行冷卻,其目的在于改進熟料質量,提高熟料的易磨性;回收熟料余熱,降低熱耗,提高熱的效率;降低熟料溫度,便于熟料的運輸、儲存和粉磨。 熟料冷卻的好壞及冷卻速度,對熟料質量影響較大,因為部分熔融的熟料,其液相在冷卻時,往往還和固相進行反應。 熟料中礦物的結構取決于冷卻速度、固液相中的質點擴散速度、固液相的反應速度等。如果冷卻很慢,使固液相中的離子擴散足以保證固液相間的反應充分進行,就稱為平衡冷卻。如果冷卻速度中等,使液相能夠析出結晶,由于固相中質點擴散很慢,不能保證固液相間反應充分進行,就稱為獨立結晶。如果冷卻很快,使液相不能析出晶體成為玻璃體,就稱為淬冷?,F以C3S-C2S-C3A組成的系統(tǒng)為例來看冷卻速度不同,最后所得礦物組成是不同的。 表1 C3S-C2S-C3A系統(tǒng)熟料礦物組成 在熟料的冷卻過程中,將有一部分熔劑礦物(C3A和C4AF)形成結晶析出,另一部分熔劑礦物則因冷卻速度較快來不及析晶而呈玻璃態(tài)存在。C3S在高溫下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化合物,在1250 ℃時,容易分解,所以要求熟悉產自1300℃以下要進行快冷,使C3S來不及分解,越過1250℃以后C3S就比較穩(wěn)定了。 對于1000 ℃以下的冷卻,也是以快速冷卻為好,這是因為熟料中C2S有α’αβγ四種結晶形態(tài),溫度及冷卻速度對C2S的晶型轉化有很 大影響,這可以從C2S的多晶轉化式中看出來。 將高溫下α-C2S緩慢冷卻時: 由上式看出:在高溫熟料中,只存在a-C2S;若冷卻速度緩慢,則發(fā)生一系列的晶型轉化,最后變?yōu)棣?C2S,在這一轉化過程中由于密度的減小,使體積增大10%左右,從而導致熟料塊的體積膨脹,變成粉未狀,在生產中叫做“粉化”現象。 γ-C2S與水不起水化作用,幾乎沒有水硬性,因而會使水泥熟料的強度大為降低。為了防止這種有害的晶型轉化,要求熟料快速冷卻。
二、熟料形成熱 由熟料的形成過程可以看出,水泥生料加熱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有些是吸熱反應,有些是放熱反應。表中所列為水泥煅燒過程中各反應溫度和熱效應。 表2 水泥熟料的反應溫度和熱效應 各水泥熟料礦物凡是固體狀態(tài)生成的均為放熱反應,只有C3S是在液相中形成,一般認為是微吸熱反應。各反應生成物及熱效應數值如下: 表3 反應生成物及熱效應數值 由以上討論,可得到這樣的結論:熟料煅燒的全過程,在1000℃以下主要是吸熱反應,而在1000℃以上主要是放熱反應。那么什么叫熟料形成熱呢?所謂熟料形成熱是指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制成1kg同溫度的熟料所需要的熱量。因而根據物料在反應過程中的化學反應熱和物理熱,可計算出生成1kg普通硅酸鹽水泥熟料的理論熱耗:
熟料形成熱與所采用的原料有很大的關系,熟料形成熱的波動范圍一般在1650~1800kJ/kg-cl之間,水泥熟料形成各階段中,以碳酸鈣分解吸收熱量最多,約占總吸收熱量的一半左右,該階段是水泥熟料生產熱耗量最大的環(huán)節(jié)。 煅燒1kg熟料,在理論上要消耗1650~1800kJ/kg的熱量,這就需要有專門的設備供給這些熱量,才能生產熟料。但在實際生產中形成的熟料和廢氣不可能冷卻到0℃,因而必然帶走一部分熱量;生產過程不可能沒有物料損失及物料循環(huán)的存在,其煅燒設備還要向外散失熱量,因此,實際生產每1kg熟料消耗的熱量,必然比熟料形成熱要大得多,根據生產方法和使用的設備不同,一般在3400~7500kJ/kg范圍內,這就是熟料的單位熱耗。熟料的單位熱耗越接近熟料形成熱,煅燒設備的熱效率越高。熟料單位熱耗的高低,與所采用的生產方法和所使用的煅燒設備有關,水泥熟料的煅燒設備目前常用的有立窯和回轉窯。 三、熟料在回轉窯內煅燒 (一)回轉窯的作用 回轉窯生產水泥熟料,可分為濕法、半干法、干法、新型干法等幾種回轉窯類型,本書重點介紹新型干法中預分解窯水泥熟料的煅燒。雖然水泥熟料生產的窯有兩大類,很多種類型,但是水泥熟料煅燒的基本過程是一樣的,就是說水泥熟料形成物理、化學反應所需的條件是相同的,只不過所采用的生產方式不同。 回轉窯煅燒水泥熟料,是利用一個傾斜的回轉圓筒(斜度一般在3%-5%),生料由圓筒的高端加入(即窯尾),由于圓筒具有一定的斜度且不斷回轉運動,物料就會從高端向低端(即窯頭)逐漸運動,因此,回轉窯首先是一個物料輸送設備。 回轉窯又是燃燒設備,可使用固體(粉狀)、液體、氣體三種不同類型的燃料,我國水泥廠主要以煤粉作燃料,先將煤破碎、烘干,再經細磨制成粉狀,用鼓風機由窯頭向窯內噴入。燃燒用的空氣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預先和煤粉混合并起輸送作用,完成煤粉向窯內噴射的過程,該空氣載體叫做“一次空氣”,一般占總入窯空氣量的8%-30%左右;大部分入窯空氣經過熟料冷卻時被加熱到一定溫度(一般600℃以上)進入窯內的,該部分空氣叫做“二次空氣”。 煤粉在窯內燃燒后,形成高溫火焰(一般可達1600-1700℃),放出大量熱,高溫氣體在高溫風機的抽引下,沿著回轉筒體向窯尾方向流動,它和煅燒熟料產生的廢氣一起經過預分解系統(tǒng),再經過降溫、收塵凈化后排至大氣中??梢姡邷貧怏w和高溫火焰?zhèn)鹘o的熱量,物料經過不同的溫度區(qū)域或溫度場,發(fā)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后,而被煅燒成熟料,其后進入冷卻機,與冷空氣進行熱交換,本身被冷卻,冷空氣預熱后作為二、三次空氣進入窯內和分解系統(tǒng)內,因此,回轉窯又是一個傳熱設備。 (二)煤粉在回轉窯內的燃燒過程 1、著火與著火溫度 任何燃料的燃燒過程都有著火及燃燒兩個階段,由緩慢的氧化反應轉變?yōu)閯×业难趸磻慈紵┑乃查g叫著火,轉變時的最低溫度叫著火溫度,在大氣壓下各燃料在空氣中的著火溫度大致范圍列入表中。 表4 在大氣壓下燃料在空氣中著火溫度范圍 2、燃燒過程 煤粉在回轉窯內的燃燒的比較復雜,煤粉在燃燒的同時還要向窯尾 方向運動,并且在燃燒過程中還要進行傳熱,這幾方面又相互影響著,現分述如下: 回轉窯內的煤粉是以分解狀態(tài)噴入高溫帶處,正常生產時高溫帶溫 度很高,煤粉易著火燃燒;當開窯點火時,窯內無熱源,必須在距窯口 3-5m處放置木柴、廢油、棉紗等,將易燃物點燃燒,使該處溫度上升到煤粉的著火溫度,然后再噴進煤粉進行燃燒。 煤粉受熱后先是被干燥,將煤中所含1%-2%的水分排出,溫度升到450-500℃時,煤粉里的揮發(fā)分開始逸出,在700-800℃時將全部逸出(煤粉中水發(fā)和揮發(fā)分逸出后剩下的是固定炭粒和灰分),當揮發(fā)分遇到熾熱的空氣時便著火燃燒,生成氣態(tài)的CO2和H2O,它們包圍在剩下的固定炭粒周圍,固定炭粒的燃燒,除了要有足夠的溫度外,還必須待空氣中的氧通過擴散透過包圍在固定炭粒周圍的氣膜,與固定炭粒接觸后才能進行燃燒,顯然固定炭粒的燃燒是很緩慢的,它的燃燒速度與氣體擴散速度(包括燃燒產物擴散離開炭粒表面和氧氣擴散到固定炭粒子表面)有很大關系。 所以,加強氣流擾動,以增加氣體擴散速度,將大大加速固定炭粒的燃燒。煤粉噴出有一定距離,噴煤管噴出的煤粉首先是預熱干燥,不可能立即燃燒,隨著煤粉噴出距離的增加,溫度的長高,揮發(fā)分逐步逸出并燃燒,發(fā)出熱量,隨即固定炭粒開始燃燒。煤粉由噴嘴噴出,經過一段距離后才能燃燒,煤粉自噴嘴噴出至開始燃燒的這段距離稱為黑火頭。煤粉燃燒后形成的焰面,產生熱量,使溫度升高,熱量從高溫向低溫傳遞,由于焰面后面未燃燒的煤粉比焰面溫度低,因此焰面不斷向焰面后未燃燒的煤粉傳熱,使其達到著火溫度而燃燒,形成新的焰面,這種焰面不斷向未燃物方向移動的現象叫火焰的傳播(或擴散),傳播的速度稱為火焰?zhèn)鞑ニ俣取?/span>但要注意的是整個煤粉是以一定速度噴入窯內的,所以火焰既有一個向窯尾方向運動的速度,又有向后傳播的速度,當噴出速度過大,火焰來不及向后傳播時,燃燒將中斷,火焰熄滅;當噴出速度過小,火焰不斷向后傳播,直至傳入噴煤管內,這稱為“回火”,若發(fā)生“回火”將會引起爆炸的危險,所以噴出速度與火焰?zhèn)鞑ニ俣纫浜虾谩;鹧鎮(zhèn)鞑ニ俣扰c煤粉的揮發(fā)分、水分、細度、風煤混合程度等因素有關,當煤粉揮發(fā)分大、水分少、細度細,風煤混合均勻,火焰?zhèn)鞑ニ俣染涂欤駝t相反。 3、一次風的作用 煤粉借助一次風的風力自窯噴煤管噴入窯內,一次風不但對煤粉起輸送作用,同時還供給煤的揮發(fā)分燃燒所需的氧氣。一次風量占總空氣量的比例不宜過多,因為一次風量的增加相應地就會使二次風比例降低(總用風不變的情況),二次風的減少會影響到熟料冷卻,使熟料帶走的熱損失增加。另外,一次風溫度比二次風溫度要低(為使煤粉不致爆炸,一次風溫度不能高于120℃),這樣燃燒溫度也要降低。 4、二次風的作用 二次風先經過冷卻機與熟料進行換熱,熟料被冷卻的同時,二次風被預熱到400-800℃(目前國內只能達600℃左右),再入窯供燃料燃燒。由于二次風比一次風能預熱到較高的溫度,因此可得到較高的燃燒溫度。由于一、二次風分別入窯,二次風對氣流能產生強烈的擾動作用,有利于固定炭的燃燒,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二次風與煤粉顆粒的接觸,總是從火焰表面開始的,逐漸深入到火焰的中心,在同一截面上,火焰外圍與中心燃燒程度有關別,有可能在火焰中心容易引起不完全燃燒,因此,有人建議采用三次風的設想。 (三)窯外分解技術 水泥熟料煅燒窯外分解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是帶懸浮預熱器回轉窯的進一步發(fā)展,即在懸浮預熱器和回轉窯之間增設一個分解爐,生料經預熱器后進入分解爐中進行碳酸鹽分解反應,使入窯生料碳酸鈣分解率達到85%-95%,由此大大減輕了回轉窯的熱負荷,窯的產量可比懸浮預熱器窯提高1-2倍,同時延長了耐火材料的使用壽命,提高了窯的運轉率。當今的水泥熟料生產多數采用窯外分解技術,其發(fā)展趨勢是大型化、高產量,單位熱耗大幅下降。 由水泥熟料的形成過程可知,在干法窯中,熟料的煅燒過程大致可分為預熱、分解和燒成三個主要過程。這三個過程各有不同的特點,預熱與分解過程,溫度不需要很高(900℃以下),但所需的熱量卻很多,尤其是分解過程更為突出,所需的熱量大約占總熱耗50%左右,而燒成過程則需要較高的溫度(1450℃左右)和足夠的反應時間,而需要的熱量很少。若用普通回轉窯生產水泥熟料,這三個過程都在回轉窯內完成或進行,通過生產實踐證明,回轉窯作為燒成設備尚能滿足要求,能達到足夠的燒成溫度和保證物料在高溫下的停留時間,但作為傳熱設備則不夠理想,對需要熱量較大的兩個過程就不太適合。為了增加傳熱能力,只得把回轉窯筒體做的又大又長,但預熱、分解過程就占去了窯容積的一大半,且產量低、熱耗又大,同時由于設備尺寸增大給加工、運輸、安裝等都帶來很大的困難。 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立波爾窯和50年代出現的帶懸浮預熱的回轉窯,不但提高了預熱帶的傳熱效果,同時還使部分碳酸鹽在窯外進行分解。理論與實踐證明,隨著入窯碳酸鈣分解率的提高,生料在回轉窯內需要的熱量會進一步減少,這樣在窯規(guī)格相同的條件下可以提高產量,在相同的產量情況下可以縮小窯筒體尺寸。 那么,在懸浮預熱器內能不能再進一步提高碳酸鈣分解率呢?經過計算證明,由于CaCO3分解消耗熱量很多,窯尾煙氣所含熱量不足,不可能再進一步提高分解率,如果通過提高廢氣溫度來滿足熱量需要,則廢氣溫度要提高到1600-1700℃,而回轉窯燃料燃燒熱負荷和出窯廢氣溫度的提高均受到限制。所以懸浮預熱器(廢氣溫度在1000℃左右時)碳酸鈣的分解率最大不超過40%,這樣懸浮傳熱的作用就沒有優(yōu)越性。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懸浮預熱和回轉窯之間增加一個新的熱源——分解爐,把煅燒熟料的三個主要工藝過程,分別在三個機組內進行,稱為窯外分解技術。使入窯生料的分解率達85%-95%,進一步地減少生料在回轉窯內需要的熱量,回轉窯主要承擔燒成任務?;剞D窯幾種工藝方法的比較如圖所示。 窯外分解系統(tǒng)是由預熱器系統(tǒng)(簡稱SP)、分解爐和回轉窯所組民。其生產流程,按物料流向順序,生料由提升設備運至預熱器,經過四級旋風筒后,進入分解爐,在分解爐內經過加熱分解后,再進入第五級旋風筒預熱器,繼續(xù)進行分解并收集下來,進入回轉窯內,分解爐處于四、五級預熱器之間;窯外分解系統(tǒng)氣體流動過程比較復雜,燃料由窯頭和分解爐兩處噴入,分解爐的二次空氣是來自冷卻機的熱風,兩路煙氣在分解爐會合后向預熱器的上部運動與料流換熱。 (四)回轉窯內的熟料燒成 這里介紹的是窯外分解窯窯內的熟料燒成,由于水泥熟料生產的預熱、分解均在預熱器、分解爐完成了85%~95%的碳酸鹽的分解過程,所以窯外分解窯與其他類型的回轉窯所承擔的任務是不同的。 窯外分解窯在回轉窯內完成的熟料燒成過程是:部分碳酸鹽分解(約占5%左右)、固相反應、燒結反應等過程。熟料的燒成在窯內可分為三個工藝帶:過渡帶、燒成帶、冷卻帶。 從窯尾起至物料溫度1280℃止(也有以1300℃)為過渡帶,主要任務是物料升溫及5%左右碳酸鈣分解和固相反應(放熱反應);物料在1280~1450~1300℃區(qū)間則為燒成帶;窯頭端為冷卻帶。 1、分解反應 物料進入預熱器系統(tǒng)經分解爐后入窯時,其碳酸鹽的分解率為85%-95%,溫度為820-850℃,細顆粒料粉喂入窯內時,還在繼續(xù)著分解過程,由于重力作用,沉積(或者堆積)在窯的尾部,隨著窯的轉動料粉又開始新的運動方式,此時窯尾氣流溫度可達1000 ℃ ,料層內部的料溫卻低于900 ℃ ,碳酸鹽分解反應停止。因料層內部顆粒周圍被CO2氣膜所包裹,氣膜又受上部料層的壓力,因而使顆粒周圍CO2的壓力可達到1個大氣壓,料溫在其平衡分解溫度以下是難收進行分解的,但處于料層表面的料粉仍繼續(xù)分解。 隨著窯體的轉動,物料向窯頭方向運動,隨著熱量的傳遞,溫度從820 ℃上升到900 ℃ ,料層內部或料顆粒內部的分解反應繼續(xù),直到分解反應基本完成,由于窯內總的物料分解量大大減少,回轉窯內分解區(qū)域長度比其他類型的回轉窯分解區(qū)域縮短了。 2、固相反應 料粉在窯內運動中吸熱,分解反應基本完成以后,料溫逐步升高,進一步發(fā)生固相反應。一般初級固相反應于800 ℃時就開始了,由于在分解爐內料粉呈懸浮態(tài),各組分間接觸不緊密,所以,主要的固相反應是在進入回轉窯并使料溫升高后才大量進行,最后生成C2S、C3A及C4AF。預分解窯中的固相反應與預熱器窯相比,任務相對增大了,對促使固相反應比較快地進行,除選擇活性較大的原料外,保持或提高料粉的細度及均勻性是很重要的。 固相反應的另一個特點是放熱,它放出的熱量直接用來提高物料溫度,使窯內料溫較快地升高到燒結溫度。 3、燒結反應 預分解窯的燒結任務與預熱器相比增大了一倍,其燒結任務的完成,主要依靠延長燒成帶長度及提高窯內平均溫度來實現,這是由于窯內物料分解吸熱少,氣流向窯內傳熱慢的緣故。分解窯內的燒成反應,仍是整個熟料生產過程的關鍵所在,它的主要化學反應是生成了水泥熟料的主要礦物——C3S。其反應式如下: 2CaO·SiO2+CaO=3CaO·SiO2 這個反應是微吸熱反應,其反應機理是物料溫度升高到1300 ℃以上時,部分C3A和C4AF熔融為液相,這時C2S和游離CaO開始溶解于液相中并相互擴散,C2S吸收CaO生成C3S,再結晶析出,隨著溫度的連續(xù)升高,物料中的液相量增多,液相黏度降低,上述反應(石灰吸收過程)將會加速進行。 為了正確處理生產過程中產量、質量及消耗之間的矛盾,一般控制上述反應條件為:溫度在1300-1450-1300 ℃之間,液相量控制范圍在20-30%,反應時間則比一般回轉窯縮短,從一般的15-20min縮短為10-15min左右。物料在燒成帶停留時間的縮短,是因為預分解窯窯速加快的結果,雖然燒結時間縮短,熟料質量仍能保持優(yōu)良。 四、回轉窯熱經濟分析 (一)熱耗與熱效率 煅燒1kg水泥熟料,理論上只需要消耗1755.6-1797.4kJ的熱量,但是各種水泥熟料的生產方法、煅燒設備的不一樣,實際需要消耗3135-7524kJ的熱量。這種理論上需要的熱量與實際消耗的熱量之比,稱之為回轉窯的熱效率。各種類型窯由于熱耗不同,其熱效率也不同,國外新型干法預熱器窯的熟料熱耗一般為3135-3344kJ/kg,熱效率高達52%-53%,而濕法窯或老式干法窯熟料的熱耗一般為5436-6688kJ/kg,熱效率為25%-35%,兩者相差近一倍。國內外不同窯型的熱耗、熱效率列于表中。 表5 國內外不同窯型的熱耗、熱效率 表6 國內外不同窯型的熱耗、熱效率 從以上兩張表中可以看出,濕法長窯和干法中空窯熱效率相仿,主要是由于濕法長窯的水分蒸發(fā)消耗1/3的熱量,干法中空窯則是窯內低溫部分傳熱面積小,窯尾廢氣溫高,帶走熱損失大,約占總熱耗一半左右。因此,提高窯的熱效率,在窯外分解窯中要是增加物料與熱氣流的接觸面積,從而增加熱效率。 (二)熱損失原因分析 通過國內外同類型窯的熱耗分析,可以發(fā)現國內各類型窯的熱耗均比國外高,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機體散熱多 20世紀50年代末期,德國水泥生產窯體散熱就已降至359kJ/kg-cl,而我國進入20世紀80年代,濕法窯窯體散熱仍高達669-1054kJ/kg-cl,多耗熱334-669kJ/kg,多筒冷卻機散熱167-209kJ/kg-cl,篦式冷卻機雖然散熱較少,但余風帶走熱達146-350kJ/kg-cl。 2、不完全燃燒熱損失高 由于冷卻熟料受到所采用設備的影響,二次風溫較低,增大了不完全燃燒的熱損失。由于窯外分解窯系統(tǒng)采用較先進的水平推動篦式冷卻機,現已發(fā)展為空氣梁冷卻機,二次、三次風溫均有大幅度提高,二次風溫均可達1000℃以上,三次風溫800℃以上,這樣給煤粉的燃燒提供了很好保證,降低了因設備原因造成的不完全燃燒熱損失。 3、系統(tǒng)漏風嚴重 窯外分解窯的系統(tǒng)漏風比濕法、干法、中空等窯型的漏風相對要少,因為窯外分解窯的系統(tǒng)漏風的點和量都遠少于其他窯型。如我國立波爾窯,多年來由于產量不斷提高,風量也隨之不斷的增加,因而導致廢氣量增多(4.25-7.73Nm3/kg-cl),亦造成熱損失增加。如:邯鄣水泥廠窯的單位廢氣量為5.01Nm3/kg-cl,如能降到2.5Nm3/kg-cl 的水平,可節(jié)能418kJ/kg-cl以上。 (三)減少回轉窯熱損失的途徑 1、減少筒體熱損失 我國回轉窯筒體熱損失平均為739kJ/kg-cl,約占熟料熱耗的12%,國外由于采用隔熱材料,熱耗比我國低167-502kJ/kg-cl。據統(tǒng)計,筒體溫度每降低1約減少熱耗kJ/kg-cl。近年來國內推廣隔熱磚,琉璃河水泥廠筒體和窯襯之間鋪設硅酸鋁隔熱氈,筒體溫度下降50-70℃,有的企業(yè)采用了中國建材研究院耐火材料所研制的新型隔熱材料,窯體溫度下降100℃左右。 2、減少不完全燃燒熱損失 根據熱工測定統(tǒng)計,我國回轉窯的不完全燃燒熱損失平均為251kJ/kg-cl,約占熟料熱耗的4%左右,其中化學不完全燃燒熱損失為142-155kJ/kg-cl,機械不完全燃燒熱損失為71-130kJ/kg-cl。減少不完全燃燒熱損失的途徑可采取以下措施: (1)過剩空氣系數的控制 在預分解窯的操作過程中,首先要有足夠的空氣量,為了有足夠空氣量需保持一定的過??諝庀禂怠N覈喙に嚬芾硪?guī)程規(guī)定,過??諝庀禂悼刂圃?.05-1.15之間。但過剩空氣系數具體應控制在多少才合適,主要是在保證燃料完全燃燒的情況下,盡量保持較小的過??諝庀禂担礈p少廢氣帶走熱。 (2)控制好煤粉質量 影響燃燒速度的因素同時也影響燃料的完全程度,為減少不完全燃燒所造成的熱損失,煤的水分和細度應符合工藝要求。 (3)準確的喂煤量 造成喂煤量不準確,主要原因是因喂煤系統(tǒng)設備調節(jié)不靈活,不能根據窯內溫度變化,適量地增減喂煤量,從而產生不完全燃燒熱損失。下煤不均引起跑煤和斷煤現象較多,如:煤粉倉錐體部分煤粉流動差,雙管絞刀或其他給煤裝置鎖風不嚴,煤粉計量設備性能差等均可導致煤流的不穩(wěn)定、不準確。 (4)加強密閉堵漏 窯頭、窯尾的漏風,嚴重影響窯內通風和燃料燃燒,預熱器系統(tǒng)的漏風比前兩者的影響還要大,此外,篦式冷卻機的各室串風、漏風現象,對煤粉的燃燒都有影響,窯頭、窯尾冷卻機漏風與部件材質、管理不善等因素有關,應加強管理,把漏風控制在最低水平。 3、減少冷卻機熟料熱損失 我國回轉窯熟料帶走的熱損失一般約占熟料熱耗的8%,其中干法窯為292kJ/kg-cl左右,濕法窯為523kJ/kg-cl左右。減少熟料帶走熱損失,必須從提高冷卻機的熱效率入手,窯外分解窯采用的推動篦式冷卻機或空氣梁冷卻機,其平均熱效率都是很高的。另外,加強管理,充分發(fā)揮冷卻機的效率,亦能減少熟料熱損失。 4、減少廢氣帶走熱損失 廢氣帶走熱損失是熟料熱耗中最大的一項,平均為2048kJ/kg-cl,約占熱耗35%左右。其中干法窯平均3405kJ/kg-cl,占53%,濕法窯為1116kJ/kg-cl,占17%,半干法窯為1428kJ/kg-cl,占31.12%。這主要是窯尾廢氣溫度高,在生產過程中,窯尾廢氣經過4-5級預熱器系統(tǒng)后,出系統(tǒng)溫度降至380以下,雖然溫度下降了,但廢氣量很大,廢氣帶走的熱量相當可觀。將系統(tǒng)中廢氣作為烘干熱源被廣泛利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窯灰?guī)ё叩臒釗p失和蒸發(fā)水分帶走的熱損失也應值得重視。 總之,回轉窯熱經濟分析包括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這里既包括原燃材料、設備,也包括管理,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 看完點個贊,我有好習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