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yī)、西醫(yī)對眼睛各部位組織結構的稱呼有何異同? 中醫(yī)眼科學積累了我國人民幾千年來同眼科疾病作斗爭的豐富經驗,它對眼睛各部位組織結構的稱呼與西方醫(yī)學有所不同。二者相比較,有些是名不同,而內容是一致的;有的中醫(yī)名稱包含了西醫(yī)的一部分結構。那么下表我們就對中西醫(yī)眼睛各部位組織結構名稱加以對照。 表1 中西醫(yī)眼部解剖名稱對照表 中醫(yī)名稱 西醫(yī)名稱 胞瞼(約束、眼瞼、眼胞、脾) 眼瞼 上胞(上瞼、上脾) 上眼瞼 下胞(下瞼、下脾) 下眼瞼中醫(yī)名稱 西醫(yī)名稱內瞼(瞼里、脾內) 瞼結膜瞼弦(眼弦、脾沿) 瞼緣睫毛睫毛瞼裂 瞼裂內眥(大眥)內眥外眥(銳眥、小眥) 外眥淚泉淚腺淚竅(淚堂、淚孔) 狹義指淚點,廣義指淚道白睛(白眼、白仁、白珠) 包括球結膜及前部鞏膜等黑睛(黑眼、黑仁、黑珠、烏睛、 角膜烏珠、青睛)黃仁(睛簾) 虹膜神水 房水瞳神(瞳子、瞳人、瞳仁) 狹義指瞳孔,廣義泛指瞳孔及其后的眼內組織品珠(睛珠、黃精) 晶狀體神膏 玻璃體視衣 包括脈絡膜及視網膜眼珠(目珠) 眼球目系(眼系、目本) 包括視神經及球后血管眼帶眼外肌目眶(眼眶) 眼眶 2.眼與臟腑有關系嗎? 中醫(yī)認為,眼通過經絡,與臟腑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果臟腑、繹絡的功能失調,可以反應于眼部,甚至引起眼的疾病。反之,眼部疾病也可通過經絡影響相應的臟腑,以致引起全身性反應。 眼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肝開竅于目,肝藏血,眼依賴肝血的濡養(yǎng)才能發(fā)揮視覺功能。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薄鹅`樞·脈度》說:“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痹诓±砬闆r下,肝病往往反應于目,如肝陰不足,則兩目干澀;肝血不足,則夜盲或視物不清;肝經風熱,則目赤癢痛;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肝陽上亢,則頭暈目眩;肝風內動,則兩目斜視等??梢?,目與肝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的關系。 眼與五臟和腦皆有關系。眼不僅與肝關系密切,與五臟六腑皆有關?!鹅`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這里的骨、筋、血、氣、肌肉,實際上指的是腎、肝、心、肺、脾。由此古人總結出了五輪學說,即胞瞼為肉輪內應于脾,兩眥為血輪內應于心,白睛為氣輪內應于肺,黑睛為風輪內應于肝,瞳神為水輪內應于腎。可見眼與五臟和腦的關系都很密切。 3.眼與經絡有什么關系呢? 眼與臟腑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主要依靠經絡為之貫通,一方面把人體臟腑之精氣灌注于眼,供眼的營養(yǎng)之需;另一方面使眼與全身活動協(xié)調統(tǒng)一,從而發(fā)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鹅`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中直接循行于目的經脈的有: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的睛明穴;足少陽膽經起于目外眥的瞳子謬穴;手少陰心經的支脈系目系;足厥陰肝經連目系;手少陽三焦經的支脈至目外眥;手太陽小腸經終于目內眥;奇經八脈中,督脈有一支合足太陽于目內眥;任脈循面入目眶下;陰蹺脈連屬于目內眥的睛明穴;陽蹺脈至目內眥。由上可見,直接分布于目的經脈的就有十條之多,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脈者,皆屬于目?!? 4.什么是五輪學說? 古代中醫(yī)眼科在眼部由外向內把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瞳神五個部分分別命名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總稱為五輪。其中“輪”,比喻眼珠圓轉運動似車輪之意。在我國現(xiàn)存醫(yī)籍中,以《太平圣惠方》的記載為早。 《靈樞·大惑論》上大體指出了眼的各個部分與臟腑的關系。五輪學說就是后代醫(yī)家在此論述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將眼局部劃分為五輪,明確地分屬于五臟,借以說明眼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并用于臨床,指導辨證。肉輪指胞瞼,胞瞼在臟屬脾,脾主肌肉,故稱肉輪。因脾與胃相表里,所以肉輪疾病常責之于脾和胃。血輪指兩眥,兩眥在臟屬心,心主血,故稱血輪。因心與小腸相表里,所以血輪疾病常責之于心和小腸。氣輪指白睛,白睛在臟屬肺,肺主氣,故稱氣輪。因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氣輪疾病常責之于肺和大腸。風輪指黑睛,黑睛在臟屬肝,肝主風,故稱風輪。因肝與膽相表里,所以風輪疾病常責之于肝和膽。水輪指瞳神,瞳神在臟屬腎,腎主水,故稱水輪。因。腎與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輪疾病常責之于腎和膀胱。 5.五輪學說在臨床上如何應用? 古人認為上述輪臟隸屬關系中,輪屬標,臟屬本。輪之有病,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在臨床上,運用五輪理論,通過觀察各輪外顯癥狀,去推斷相應臟腑內蘊病變的方法,即眼科獨特的五輪辨證。它實際上是一種從眼局部進行臟腑辨證的方法。但因五輪本身在辨證中僅有確定臟腑病位的作用,所以在臨證時,尚需與八綱、病因、氣血津液等若干辨證方法結合起來運用。例如,瞼弦紅赤濕爛者,病位在肉輪,內屬于脾,而紅赤濕爛系濕熱為患,因而證屬脾胃濕熱。若病變出現(xiàn)于多輪,則應考慮為多個臟腑失調的表現(xiàn),如胞瞼腫硬,并見白睛虹赤,應屬脾肺實熱。又若數(shù)輪先后發(fā)病,則可從相應臟腑之間的生克關系失常來認識病變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變化,如先發(fā)白睛紅赤,繼而出現(xiàn)黑睛星翳,常屬肺金乘肝木之證。 鑒于五輪學說對臨床辨證確具一定指導意義,故由宋至今,眼科醫(yī)家運用比較普遍?!秾徱暚幒愤€專門立論,強調五輪不可忽視,認為輪臟標本相應,既不知輪,則不知臟,是為標本不明。然而,五輪辨證也有其明顯的局限性,如白睛發(fā)黃,病位雖在氣輪,卻非肺之為病,乃由脾胃濕熱,交蒸肝膽,膽汁外溢所致;再如瞳神為水輪,但其病變不僅因于腎,還常與其他臟腑失調有關。由上可知,臨證時既要詳查眼之五輪,又不可拘泥于五輪,而應注意從整體出發(fā),四診合參,將局邵辨證與全身辨證綜合起來,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