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望目診病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靈樞·大惑論》中就指出:“睛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睛,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后世醫(yī)家據此而發(fā)展為“五輪學說”和“八廓學說”,用于指導眼科和內科雜病的診斷和治療。 目診的部位包括兩目和眼睛局部,從五官與五臟的對應關系看,目為肝竅,故眼睛的病變多與肝有關。但從整體的角度看,眼睛的病理變化所反映的并非單一臟腑的問題,前人提出了“五輪學說”和“八廓學說”,分別由五行、八卦學說衍化而來。其中“五輪學說”將眼劃分為5個部位,分屬于不同的臟腑,從而把眼局部與臟腑統(tǒng)一成為一個整體,用以說明眼的生理、病理現象,指導眼病的辨證論治?!鞍死獙W說”是將白睛按八卦的部位劃出8個不同的方位,而后各隸屬于六腑、心包和命門。如水廓為瞳仁,配屬膀胱;風廓為黑珠配屬膽;天廓為白珠配屬大腸;地廓為眼胞,配屬胃;火廓為內眥,配屬小腸;雷廓為內眥,配屬命門;澤廓為外眥,配屬三焦;山廓為外眥,配屬包絡。當眼睛發(fā)病時,可通過觀察白睛呈現的血脈絲絡的方位及其色澤、粗細、多寡等,為眼病的辨證論治提供依據。八廓則因歷代醫(yī)家在部位劃分、臟腑分屬上極不統(tǒng)一,甚至相互矛盾,故眼睛部位的劃分以“五輪學說”為主。 所謂五輪,是指以下五個輪: 1、肉輪 指胞瞼。包括眼瞼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瞼板和瞼結膜。胞瞼在臟屬脾,脾主肌肉,故稱肉輪。因脾與胃相表里,所以,肉輪疾病常責之于脾胃。肉輪紅腫,多脾胃積熱;眼瞼赤爛而癢,多脾經濕熱,或外感風邪;眼瞼皮下硬結,不紅不痛,多痰濕結聚;眼淚質黏,瞼內顆粒累累,多脾胃濕熱蘊結,為實證;上瞼下垂,多中氣不足;瞼內色澤較淡,多脾虛血少;兩瞼虛腫,多脾虛濕泛,或脾腎陽虛;胞瞼振跳,多血虛生風;目顫,多脾虛肝旺,為虛證。 2、血輪 指兩眥。包括目眥部皮膚、結膜、血管及內眥的淚阜、半月皺襞和淚點。上、下眼瞼鼻側聯合處交角鈍圓,稱大眥,又名內眥;顳側聯合處交角銳小,稱小眥,又名銳眥或外眥。兩眥在臟屬心,心主血,故稱血輪。因心與小腸相表里,所以,血輪疾病常責之于心和小腸。血輪紅赤,多心火上炎;血脈粗大且刺痛,多心經實火;眥頭紅腫溢膿,多心脾積熱,兼有氣血瘀滯,為實證;血輪血絲淡紅,干澀不舒,多心陰不足,虛火上炎,為虛證。 3、氣輪 指白睛。包括眼球結膜和前部鞏膜。白睛在臟屬肺,肺主氣,故稱氣輪。因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氣輪疾病常責之于肺和大腸。此外,白睛環(huán)繞黑睛周圍,緊密相連,一旦發(fā)生病變,容易相互影響。氣輪紅赤,屬肺經風熱;赤絲鮮紅滿布,多肺經實熱;白睛結節(jié)隆起,血脈紫暗,多火毒郁結,氣血瘀滯;白睛水腫,多肺氣不宣;紅赤腫起,屬肺熱亢盛,為實證;氣輪血絲淡紅、稀疏或局限,多肺經虛火;白睛青藍,屬氣虛血滯;白睛干澀少淚,屬肺陰不足,為虛證。 4、風輪 指黑睛。主要指角膜。黑睛在臟屬肝,肝主風,故稱風輪。因肝與膽相表里,所以,風輪疾病常責之于肝膽。此外,黑睛之后為黃仁,黑睛與黃仁之間充滿神水,瞳神位于黃仁中央,故當黑睛疾病之病邪深入時,容易影響黃仁、神水,并波及瞳神。風輪星翳初起,多外感風邪;翳大浮嫩,或有潰陷,多肝火熾盛;黑睛混濁,或兼有血絲伸入,多肝膽濕熱,兼有瘀滯,為實證;翳久不斂,或時隱時現,多為肝陰不足,或氣血不足,為虛證。 5、水輪 指瞳神。狹義的瞳神專指瞳孔;廣義的瞳神不僅指瞳孔,還包括葡萄膜、視網膜、視神經以及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等?!八啞币话愣嘀笍V義的瞳神,是眼能明視萬物的主要部分。瞳神在臟屬腎,腎主水,故稱水輪。因腎與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輪疾病責之于腎和膀胱。由于瞳神結構復雜,其生理、病理不僅與腎和膀胱有關,與其他臟腑也有著同樣重要的密切關系。瞳神緊小,眼珠墜痛拒按,多肝經風熱,或肝膽實火;綠風內障,眼珠脹痛欲脫,多肝膽火熾,為實證;瞳神干缺,多腎陰不足,或陰虛火旺;瞳神變色,多肝腎不足,或心脾兩虧,為虛證。 此外,眼外肌相當于約束,為肉輪所屬;黃仁位居黑睛之后,而瞳神又位于黃仁中央,瞳神的功能直接與黃仁相關,此黃仁與風輪、水輪皆有關系;而黃仁色黃,五色之中,黃為脾所主,故黃仁病變與脾、肝、腎相關。 盡管如此,五輪辨證也有其局限性。如白睛發(fā)黃,病雖在氣輪,但其病因多不在肺,而是脾胃濕熱或熏蒸肝膽所致。再如瞳神疾患,不僅與腎有關,還常與其他臟腑失調有關。故臨證時,既要詳察五輪,又不可拘泥于五輪,而應從整體出發(fā),四診合參,全面辨證。 目診的內容: 1 、望目神 《靈樞·大惑論》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5]。因此,觀察兩目對望神而言至關重要,人之兩目有無神氣,是望神的重點。凡目光明亮,精彩內含,神光充沛者,是眼有神;若白睛混濁,黑睛晦滯,失卻精彩,浮光暴露,是眼無神。 2、 望目色 健康人眼瞼內及兩眥紅潤,白睛白色,黑睛褐色或棕色,角膜無色透明。而出現異常改變時,如目眥赤,為心火;白睛赤為肺火;眼胞紅腫濕爛為脾火;全目赤腫多眵,迎風流淚,為肝經風熱;目兩淡白是血虧;白睛變黃,是黃疸之征;目眶周圍見黑色,為腎虛水泛之水飲病,或寒濕下注之帶下病。 3 、望目形 目形即眼的外形,胞瞼微腫,狀如臥蠶,是水腫初起;老年人下瞼浮腫,多為腎氣虛衰;目窩凹陷,是陰液耗損之征,或因精氣衰竭所致;眼球空起而喘,為肺脹;眼突而頸腫則為癭腫。 4 、望目態(tài) 健康人瞳孔為圓形,雙側等大,對光反射靈敏,眼球運動隨意靈活。出現異常時,可見目睛上視,不能轉動,稱戴眼反折,多見于驚風、痙厥或精脫神衰之重證;橫目斜視是肝風內動的表現;眼瞼下垂,稱“瞼廢”;雙瞼下垂,多為先天性瞼廢,屬先天不足,脾腎雙虧;單瞼下垂或雙瞼下垂不一,多為后天性瞼廢,因脾氣虛或外傷后氣血不和,脈絡失于宣通所致;瞳仁擴大,多屬腎精耗竭,為瀕死危象。 文案:李遠 編輯:佟常青 參考文獻: 《中醫(yī)診斷學》鄧鐵濤 《基于證素辨證的中醫(yī)目診意義探討》李書楠 王洋 房盛懿 高碧珍 |
|
來自: 一元堂中醫(yī)張 > 《眼耳鼻舌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