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母親河,秦嶺父親山。癡愛大秦嶺的我,多年來一直有個心愿:追尋古人足跡,重走縱貫秦嶺南北的千年古道。八百里關(guān)中道上,起點均在秦嶺北麓的古道從東到西有五條:藍關(guān)道、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其中藍關(guān)、子午、陳倉三條古道我都走過,唯有儻駱和褒斜兩道還沒有印上我的足跡。為了完成夙愿,我終于在2012年金秋“雙節(jié)”長假里,再次跨上那輛伴隨我穿越南北秦嶺多次的wy-125A,單人鐵騎踏上了進軍褒斜道和儻駱道的征程。
行程設(shè)計是這樣的,先沿姜眉公路走到古褒斜道的咀頭驛,今太白縣縣城,而后轉(zhuǎn)道到達古儻駱道重要驛站,今太白縣黃柏塬鎮(zhèn),繼而溯上胥水河,徒步穿越原始森林,途徑周至縣境內(nèi)都督門驛站,最后抵達老佛坪(廳)縣城。
先讓我們回顧一下褒斜古道的歷史。
巍巍秦嶺,綿延千里,成為橫亙于我國中部的一道天然屏障。古時,人們?yōu)榱四媳敝g交通的便利,便在秦嶺之中先后開鑿了多條棧道,成為連接南北的重要通道。這些棧道中開鑿最早、規(guī)模最大、沿用時間最久者當(dāng)數(shù)褒斜大棧道。
褒斜棧道南起褒谷口(漢中大鐘寺),北至斜谷口(斜峪關(guān)),全程249公里,在太白縣境內(nèi)里程達114公里,由縣西南入境,至東北到達棧道北口,沿途經(jīng)王家塄、嘴頭、桃川、鸚鴿四個鄉(xiāng)鎮(zhèn)。古時,五百里褒斜棧道共設(shè)驛站十一處,其中在太白境內(nèi)五處:松嶺驛(鸚鴿)、連云驛(桃川)、白云驛(白云)、芝田驛(白云)。在縣城西附近的古河池關(guān),至今還有龐大的驛站倉儲庫房基址。褒斜二水在太白縣城東11公里處分流,斜谷平緩寬暢,距離不足百里,而褒谷除上游嘴頭近20公里平緩?fù)猓t巖河以下至褒城之間山谷狹窄,群峰崢嶸,為褒斜大棧道險峻之地。
典籍式的介紹未免缺乏生動形象性,還是以我在騎行途中的見聞為經(jīng)線,以山水林木為緯線,來繪織古道上的風(fēng)土人情吧。
10月4日早晨7:00出古城上環(huán)山公路,天空陰云密布,一路經(jīng)過長安、戶縣、周至境內(nèi)諸多秦嶺峪口,抵達寶雞眉縣西湯峪,環(huán)山公路207省道終結(jié),并到國道西寶南線繼續(xù)西行。在過眉縣縣城時驟降中雨,冒雨折向北沿姜眉公路向太白縣進發(fā)。姜眉公路北起關(guān)中平原眉縣,南北穿越秦嶺,終點是漢中留壩縣姜窩子,全長172公里,基本上是按古褒斜道的走向修筑的,大多線路是古今道路的相疊。
車過古褒斜道北口斜峪口,冷風(fēng)斜雨中只見石頭河水庫大壩巍峨聳立,盤旋而上至水庫壩頂,眼中現(xiàn)出“高峽出平湖”的壯觀景象,這是一座保障城市用水的水源地水庫。秦嶺北麓的諸多峪谷都是南北流向,而唯有今石頭河的大段主河道是東南流向,所以古稱斜谷、斜水。
雨中騎摩托無暇看景,走完庫區(qū)路后,車到眉縣鸚哥鎮(zhèn),也就是太白境內(nèi)褒斜古道上的第一個驛站--松嶺驛(鸚鴿),沒停車,只知道這里是古道上前往秦嶺主峰太白山拔仙臺的北麓進山口,歷朝歷代的官員庶民,凡是上太白山求雨祭天、索簽拜道、采藥打獵,這里是出入之地。今天的鸚哥鎮(zhèn)已經(jīng)成為國內(nèi)外戶外登山者們云集地的地方,鰲山--太白穿越、太白南北穿越,這里都是最佳的起點或終點。
車到白云峽,河床一下子收攏變窄,兩岸山峰壁立,峽谷就像一個瓶頸,大約又騎行5公里出白云峽,豁然開朗,眼前又是一馬平川,哦,進入桃川了,也就是古褒斜道上的連云驛(桃川)。這下才明白白云峽兩端連著兩個川道,北邊鸚哥,南邊桃川。桃川夾在東邊鰲山西邊青峰山之間,北口是白云峽,南口是橫亙在鰲山青峰山之間的衙嶺,東西寬約2公里,南北長約20公里,川道平坦開闊,土地肥沃,自古以來就是褒斜道上有名的“糧倉”。它是有來歷的,古三國時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大軍護送靈柩沿褒斜道回撤蜀中,為了防止魏軍窮追不舍,蜀將在五里坡衙嶺上擺下“迷魂陣”,留下“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典故,司馬懿大軍沿衙嶺下的川道倉皇逃竄,于是就有了“逃川”之稱。后來當(dāng)?shù)厝藶榱吮苊饣逇庵樱×酥C音,改名為桃川。
走到桃川的南盡頭,東邊一條峽谷仄仄而出,那是源自西太白鰲山之巔的青峰峽,峽谷里淌出的水是今石頭河古斜水的源頭。正北迎面一座高嶺橫亙,此時雨漸漸停了,山中濃霧彌漫,能見度僅有5米左右,沿著陡峭的盤山公路摩托車小心翼翼地爬到梁頂,眼前豁然一亮,濃霧散去,一座仿古廊坊突兀出現(xiàn)眼里,待我停好摩托細細查看路旁標(biāo)牌,才明白此地的許多玄妙。
方才爬的那面坡叫“五里坡”,古稱衙嶺,橫亙于青峰山與鰲山之間的峽峰中,南北延伸,山梁東側(cè)垂直下沉,從坡底上到梁頂,僅有五里路,人們稱它為“五里坡”。五里坡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它諸多的使命。首先它是關(guān)中與陜南(漢中)的自然分界線;其次它是古三國時魏國、蜀國的邊境線;再次它是太白境內(nèi)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哦,原來褒斜古道上的褒谷與斜谷是直通著的,以此地為界嶺北為斜谷,南為褒谷。我還感覺到這里是關(guān)中與陜南氣候的分界線,我來時嶺北下著中雨,嶺南是多云,返回時嶺南是晴天,一過嶺北下到桃川直到西安都是陰云密布。
告別衙嶺五里坡一路緩下,都是開闊的川道,過攀登鰲山的北口--塘口村,直抵太白縣縣城(嘴頭鎮(zhèn)),也就是古褒斜道上的平川驛(嘴頭)。此地是“陜西省最高城”,號稱“雪域太白熊貓故里避暑夏都”,位于鰲山腳下的一個高山盆地里,縣城四周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是我省純天然高山蔬菜種植基地。姜眉公路(褒斜古道)走到這里,如果穿城而過繼續(xù)向南,可到漢中繼而巴蜀;向西拐可經(jīng)陳倉區(qū)到寶雞市,向東可沿太洋(太白--洋縣)公路經(jīng)黃柏塬繼而漢中洋縣。
斜雨濃霧中,我走過褒斜古道的大半,遺憾的是諸多遺跡景點都是行進中匆匆一瞥,沒有留下影像。在太白縣城稍許休整,加滿油后,我便向東拐上太洋公路,前往黃柏塬儻駱道繼續(xù)追蹤古道上的軼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