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又稱慈氏菩薩,名阿逸多,受釋尊的教化出家修行,并獲授記將來必定成佛。根據(jù)經(jīng)典描述,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內(nèi)院修行,為諸天人說法,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釋尊入滅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下生人間,出家學道,于翅頭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等正覺,前后分三次說法。昔時于釋迦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會時,以上中下根之別,悉可得道。 彌勒菩薩像 印度古石雕 兜率,意為知足喜悅。兜率天分為內(nèi)院與外院,外院是有福報的天人享樂的天界,內(nèi)院是彌勒菩薩成佛前修行說法的地方。 兜率內(nèi)院說法的彌勒菩薩雍容尊貴、相好莊嚴。信眾系念彌勒形象,稱彌勒名號,受八關(guān)齋戒,修諸清凈善業(yè),發(fā)弘誓愿,命終之后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阿爾奇彌勒菩薩像 約1200年 泥塑彩繪 高4.64公尺 佛塔三尊像 佛高3.3公尺,左右為彌勒菩薩和觀音菩薩立像 佛說法圖 3-4世紀 片巖 高59厘米 寬49厘米 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館藏 據(jù)佛經(jīng)記載,彌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后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直到釋迦佛滅度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后,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 因此,作為釋尊授記的繼任者,彌勒菩薩現(xiàn)未成佛的婆羅門形象,結(jié)發(fā)髻,手持水瓶。而剎帝利出身的釋迦菩薩和觀音菩薩則頭戴天冠,手中無持物的是釋迦菩薩,手持蓮花的多被認為是觀音菩薩。公元3世紀之后觀音菩薩的頭飾中央出現(xiàn)化佛,由此可以與釋迦牟尼的造像相區(qū)分,但是在之前的造像中,二者除了持物并無明顯區(qū)別。 佛說法圖 3-4世紀 片巖 高54厘米 寬59厘米 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館藏 佛陀左邊束發(fā)、帶頭光、手提水瓶的為彌勒菩薩像;佛陀右側(cè)頭戴扇形冠、左手持蓮花的為觀音菩薩像。 一佛二菩薩像 2-3世紀 犍陀羅 大英博物館藏 左觀音菩薩像 高108厘米 右彌勒菩薩像 高114厘米 彌勒菩薩像(左) 觀音菩薩像(右) 納西克石窟第23窟 約6-7世紀 石制 高約1.5公尺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 七佛一菩薩(最右為彌勒菩薩) 5世紀下半葉 印度阿姜塔17窟門口壁畫 釋迦牟尼佛預(yù)言,當“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彌勒將會再次降生人間。彌勒菩薩地位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他是釋尊授記的未來佛。因為目前還沒有示現(xiàn)成佛,所以稱為“菩薩”。這就是“七佛一菩薩”的依據(jù)。 2-3世紀 犍陀羅 彌勒菩薩像 本像系公元2世紀犍陀羅地區(qū)鼎盛期的雕塑作品。彌勒菩薩結(jié)跏跌坐于藤椅之上。彌勒菩薩系婆羅門出身,頭發(fā)垂至肩頭。身上的首飾華麗無比,其頭飾珠串,耳佩耳環(huán),胸飾項圈、項鏈、瓔珞,臂飾臂釧和手鐲。雙手持說法印,雙足結(jié)跏趺坐于帶有皮墊的藤椅之上,藤椅之前刻有兩對禮敬菩薩的供養(yǎng)者。 2-3世紀 犍陀羅 彌勒菩薩像 本像應(yīng)為佛三尊像浮雕的左側(cè)部分,菩薩左手常持有婆羅門所帶有的水瓶,其垂到肩膀的頭發(fā)也是婆羅門的象征,應(yīng)該是婆羅門出身的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交腳坐在蓮花臺上。蓮池中水波蕩漾,左下池水中有一戴項圈的貴族青年于蓮花之中望向彌勒,疑似蓮花化生。彌勒身旁的柱頭上有兩個牛頭,這是來自伊朗的波利斯柱式,除了古希臘和羅馬,犍陀羅造像也受到鄰國安息的很大影響。本件的紅色顏料上尚存有少許金箔。金箔是犍陀羅地區(qū)廣泛使用的材料。當時在金箔之下再刷上紅色顏料是為了顯示出金箔的金光燦爛之感。 犍陀羅 彌勒菩薩像 南京大報恩寺博物館藏 本像為高浮雕。佛陀身著袒右袈裟,內(nèi)著僧祇支。雙手殘缺但仍能看出持說法印,結(jié)跏跌坐于中央蓮花座上,座兩側(cè)各有一體態(tài)豐腴的供養(yǎng)人手扶蓮花。 佛膝左右分別為束發(fā)手提寶瓶的彌勒菩薩和頭戴天冠手持蓮花的觀音菩薩。佛臂左右分別為戴冠的帝釋天與束發(fā)的梵天,雙手合十,祈愿佛陀說法。帝釋天是剎帝利形象,為印度教的王者、征服之神,梵天是婆羅門形象,為印度教的圣者、創(chuàng)造之神,后都成為佛教護法。一對腰飾連珠紋的天使腳踏著帝釋天與梵天的頭光將花環(huán)戴于佛首之上。天使兩側(cè)各有一柯林斯柱子支撐的塔形佛龕,龕中各有一禪定坐佛,目光望向主尊。 三尊像中我們能看到犍陀羅時期對佛和菩薩不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佛陀面龐圓潤略帶微笑,肩寬臂展,衣紋也是簡單的雙陰線,有3-4世紀犍陀羅晚期受到印度造像風格影響的特征。兩位菩薩的動作神情相互呼應(yīng),他們裝飾華麗、動感十足更襯托出樸實無華、莊嚴穩(wěn)健的佛陀超脫萬丈紅塵的崇高之感。 彌勒菩薩像 犍陀羅 約2-3世紀 彌勒菩薩交腳坐像 犍陀羅2-3世紀 片巖 高56.5公分 美國加州帕薩迪納諾頓賽門博物館藏 這尊彌勒菩薩像帶有頭光,波狀卷發(fā),頂上綰蝴蝶狀發(fā)髻,發(fā)際上方箍聯(lián)珠飾帶;眉間有白毫,臉部線條優(yōu)雅柔和;佩戴耳環(huán)、項圈、瓔珞、腕釧及帶漩渦紋飾物的臂釧。雙手于胸前作轉(zhuǎn)法輪印,交腳坐,雙足踏于足臺上。由手印與坐姿判斷,此像為表現(xiàn)彌勒菩薩在兜率天說法的造型。菩薩座兩側(cè)各有一身形較小人物,右側(cè)為一比丘,左側(cè)是一位女性供養(yǎng)者,均雙手合十,側(cè)身轉(zhuǎn)向禮敬中間高大的菩薩。 彌勒菩薩交腳像 片巖 約2-3世紀 高63厘米 犍陀羅 彌勒菩薩立像 約三世紀上半葉 高148.5厘米 片巖 日本根津美術(shù)館藏 本像面貌深受希臘、羅馬美術(shù)影響,形象俊秀英挺,氣度雍容。菩薩頭綰發(fā)髻,長發(fā)卷曲,披垂于肩后,五官刻劃深入,軀體、四肢比例勻稱;袒上身,下著裙,右手已佚,左手提水瓶。戴耳珰、項圈、臂釧、腕釧等飾物,胸前佩有圓筒形胸飾,斜披圣帶,足穿革屣(已缺損),作貴族之裝束,顯示當?shù)仄兴_像共通的姿容,但發(fā)型簡素不著裝飾。左肩垂下的帔巾呈U形回繞,懸掛于右臂上,再飄落體側(cè),褶紋細密流利。 ——《世界佛教美術(shù)圖說大辭典》 彌勒菩薩像 2-4世紀 片巖 高104厘米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 彌勒菩薩立像 2-4世紀 片巖 高104厘米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 彌勒菩薩系婆羅門出生,頭發(fā)垂至肩頭。頭飾珠串,佩戴耳珰,胸飾項圈、項鏈、瓔珞、臂釧和手鐲等,左手持水瓶。 彌勒菩薩坐像 2-4世紀 片巖 高109厘米 巴基斯坦白沙瓦薩利巴路爾佛寺遺址出土 白沙瓦博物館藏 菩薩全身裝飾富麗,綰高髻,佩戴耳飾、項圈、瓔珞、臂釧、腕釧、指環(huán)等飾物。眉間白毫相,胸前結(jié)說法印,左手已缺損,結(jié)跏趺坐于方形臺座上。臺座正面中央方臺上置一水瓶,左右各有二位合掌禮拜的供養(yǎng)人,兩側(cè)刻變形的獅子。該菩薩像屬典型犍陀羅樣式,身軀比例極為寫實,且富有生氣,流暢的衣褶表現(xiàn)清晰、生動。 就犍陀羅造像的形式及特色而言,彌勒菩薩圖像是由婆羅門的形象轉(zhuǎn)換而來。這尊菩薩頭上未戴表征皇室貴族的敷巾冠飾,且象征彌勒菩薩的水瓶未提在手中,而是刻在臺座的中央,在冠飾及持物上顯示與釋迦牟尼佛造像的區(qū)別。 ——《世界佛教美術(shù)圖說大辭典》 彌勒菩薩像 2-3世紀 千枚巖 高77厘米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塔克西拉博物館藏 彌勒菩薩像 2-3世紀 片巖 高175.3厘米 美國諾頓賽門博物館藏 交腳彌勒菩薩像 彌勒佛倚坐像 布袋彌勒佛像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 陶 高119.2厘米 英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通常彌勒有三種形象: 1、未成佛前,是雍容華貴的菩薩像 2、成佛時,是相好莊嚴的佛陀圣像 3、隨緣化身時,現(xiàn)為布袋和尚像 彌勒菩薩交腳像 敦煌石窟 北涼(397-439) 高335厘米 北涼時代的彌勒菩薩,最大的特色是交腳而坐,受到印度西域的影響,是中國早期彌勒菩薩形像。 交腳彌勒菩薩像 北魏云岡第5窟 北魏石窟造像中也常出現(xiàn)戴寶冠瓔珞,穿菩薩裝飾,兩腳交叉而坐的彌勒菩薩像。 彌勒菩薩頭戴高冠,容貌清秀,胸飾瓔珞,穿貼身長裙,交腳而坐。 北魏云岡第5窟 交腳彌勒菩薩像 龍門古陽洞殘存北魏彌勒菩薩交腳坐像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所以彌勒菩薩像最為盛行,但許多雕工極為精致的雕像都遭人盜取。 彌勒菩薩交腳像 北魏敦煌石窟254窟 交腳菩薩坐像 北魏 砂巖 高129.5公分 山西云岡石窟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彌勒菩薩交腳像 云岡第17窟 高15.6公尺 彌勒菩薩交腳坐像 北魏(386-534)白石 高44厘米 河北省曲陽縣修德寺遺址出土 彌勒菩薩龕像 北魏孝昌元年(525)青石 高135厘米 鄭州滎陽大海寺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交腳菩薩龕像 北魏(386-534) 砂巖 高31.5厘米 日本大阪天王寺區(qū) 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 彌勒菩薩交腳坐像 北魏神龜元年(518) 金銅 通高44.5厘米 大阪藤田美術(shù)館藏 彌勒菩薩五尊像 北魏晚期 黃玉石 高58厘米 中臺世界博物館藏 彌勒菩薩像(孔招俤造) 北齊河清三年(564) 金銅 高27.8厘米 博興龍華寺遺址出土 彌勒菩薩交腳坐像 北齊 河北博物院藏 彌勒菩薩交腳像 北周-隋代 黃花石 西安博物館藏 交腳彌勒菩薩像 高13公尺 云岡第13窟 佛五尊造像碑之彌勒菩薩交腳像 北齊 震旦博物館藏 佛七尊造像碑之彌勒菩薩倚坐像 北齊 震旦博物館藏 彌勒菩薩像 北周-隋代 陜西藥王山石窟 思惟菩薩半跏像 北齊(550-577) 白石 高33厘米 美國華盛頓特區(qū)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北齊時更盛行右手指臉頰,左腳下垂,成半跏思惟的彌勒菩薩像,表示在兜率內(nèi)院等待下生的坐姿。這種思惟坐姿神情寧靜安詳,面帶清凈法喜的笑容,顯示出彌勒凈土的殊勝美好。 半跏思惟菩薩像 北齊 大理石 高57.8厘米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 北齊 思惟菩薩像 半跏思惟菩薩像 北齊天保八年(557) 河北滄州博物館藏 發(fā)愿文:大齊天保八年,歲次丁亥,五月己丑朔十五日,比丘僧慶敬造彌勒一區(qū),為皇帝陛下、太皇太后、州郡令長、師僧父母。僧慶所造像之福,普為法界有形,蠢動眾生、餓鬼地獄,皆令解脫。煞蠱行慈,屌狼食草,沒迸遝即分離。慶集佛世時至□王,回入真正道。法界有形,莫不蒙此福。惟□□彌勒下生,居時作佛。滄州樂陵郡陽信縣馬子□寺比丘僧慶敬造供養(yǎng)。 彌勒菩薩因為悲憫眾生,所以不求在寧靜山林中修行甚深禪定,不證入涅槃求解脫,而是發(fā)愿在娑婆世界成佛度化眾生,這是彌勒菩薩最大的悲心愿力。 半跏思惟菩薩像 韓國 7世紀 金銅像 高27.5厘米 韓國自古以來,彌勒信仰盛行,佛弟子發(fā)愿往生兜率內(nèi)院凈土。 半跏思惟菩薩像 韓國百濟 7世紀 金銅像 高93.5厘米 半跏思惟菩薩像 韓國 金銅像 7世紀 高83.2厘米 彌勒法門在南北朝時很盛行,并從中國傳入韓國再傳到日本。百濟國王曾把彌勒佛像贈給日本天皇。在奈良、平安時代(710年-1185),彌勒寺的建造已經(jīng)頗為盛行。所以日、韓留下相當多半跏思惟彌勒菩薩像,這些珍貴彌勒菩薩像很多列入國寶。 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木雕 7世紀 日本第一號國寶 京都廣隆寺 圣德天子賜給秦河勝這尊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秦河勝以這尊菩薩像為本尊,創(chuàng)建了廣隆寺。 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飛鳥時代 木造 高126.1厘米 日本奈良中宮寺 這尊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其優(yōu)美的造型、俊秀的面容、優(yōu)雅迷人的微笑、清純的氣質(zhì),被譽為飛鳥時代(650-710)的巔峰之作。 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日本古佛像 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飛鳥時代 木造 高90厘米 日本東京廣隆寺 《彌勒上生經(jīng)》提到建議修行方法:行善、皈依、造像、稱名。這就是盛行幾個世紀的彌勒凈土信仰,到北魏和隋唐時期達到鼎盛,直到唐朝中期以后逐漸被阿彌陀佛凈土信仰所取代。 彌勒佛立像 北魏太和元年(477) 金銅 通高140厘米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發(fā)愿文:太和元年……下為邊地眾生造彌勒像一軀 彌勒佛交腳坐像 北魏皇興五年(471) 石高87厘米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劉保生夫婦造彌勒佛三尊像 北魏景明年間(500-503) 石 高108厘米 陜西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彌勒佛像(牛猷造) 北魏正光五年(524) 金銅 高76.8厘米 傳河北正定縣出土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發(fā)愿文:大魏正光五年……造彌勒像一軀 彌勒佛及脅侍像(趙元宗等造) 北齊天保三年(552) 白石 高70.9厘米 日本岡山倉敷大原美術(shù)館藏 發(fā)愿文:大齊天保三年七月十五日, 像主趙元宗、趙蘭興、趙業(yè)興造彌勒像一區(qū),普為一切有形□同福。 佛造像碑 東魏武定二年 石灰?guī)r 高111厘米 中臺世界博物館藏 彌勒佛倚坐像 唐上元二年(675) 石灰?guī)r 高70厘米 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 發(fā)愿文:大唐上元二年……敬彌勒一□…… 彌勒佛倚坐像 武周長安三年(703) 石灰?guī)r 高68厘米 原西安市寶慶寺七寶臺 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 發(fā)愿文:長安三年……姚元之……發(fā)愿所作之彌勒造像 彌勒佛倚坐像(閻宗造) 唐神龍元年(705) 石灰?guī)r 通高82.3厘米 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藝術(shù)研究所藏 彌勒佛倚坐像 唐代 四川 石雕 彌勒下生成佛的法相與釋尊相同,具足相好莊嚴,身著袈裟,姿勢大都是即雙腳垂下,手作說法印的倚坐像。 彌勒佛倚坐像 唐代 龍門石窟 彌勒佛倚坐像 隋代 金銅像 莫高窟第130窟南大像 盛唐(712-756) 莫高窟第130窟北大像 樂山彌勒大佛 高71公尺 唐開元初(713)由海通禪師募造,803年完成 彌勒大佛正襟倚坐,莊嚴端祥,令人敬畏 炳靈寺石窟第171龕彌勒大佛 唐代(618-907) 石胎泥 高27公尺 甘肅永靖 紹興柯巖彌勒佛 清代(581-618) 石 高11.3公尺 浙江紹興 彌勒像 西夏(1032-1227) 泥 高13.5厘米 內(nèi)蒙古黑水城蒙古博物館藏 五代以后,在江浙一帶的寺院中,有出現(xiàn)笑口大肚的彌勒佛像。“大肚彌勒”即布袋和尚,又名契此和尚,別號長汀子。布袋和尚是浙江奉化人,手持錫杖,掛一布袋,在世間游化,化緣所得供養(yǎng)物儲藏于布袋中,故人稱“布袋和尚”。 彌勒佛像 宋代 石雕 杭州西湖飛來峰 據(jù)《宋高僧傳》載,布袋和尚身材肥胖,袒胸露腹,應(yīng)機說法,隨處坐臥,還能預(yù)知吉兇晴雨。五代梁貞明三年(917),布袋和尚自知往生時至,于岳林寺旁大石上端坐,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 說完偈頌,便安然圓寂。 彌勒佛像 元代 石雕 杭州西湖飛來峰 后世以契此和尚為彌勒佛化身,宋代以后,一般佛寺常塑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形象,作為彌勒像安奉在天王殿正中,以迎接往來寺院的人們。 彌勒佛像 元代 花崗巖 高0.9米,寬0.89米 福建瑞巖山 彌勒佛 明代 銅鑄 高75.6厘米 彌勒佛像 明代 大足石刻 彌勒佛坐像 明代(1368-1644) 鐵 高80厘米 臺北歷史博物館展 彌勒佛 清代金廷標白描 臺北故宮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