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寒熱錯雜證辨治體會 京中醫(yī)藥2011年4月第30卷第4期Beii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pril,2011.Vo1.30,No.4 脾胃病寒熱錯雜證辨治體會 劉紹能張秋云 【摘要】根據(jù)脾胃的生理特性,以及外邪易犯脾胃,脾胃病理因素多端等特點,提出脾胃病容易出現(xiàn)寒熱錯雜證的學術觀 點,總結脾(虛)寒胃熱,肝寒胃熱,脾(胃)寒肝熱,熱下寒,上寒下熱等常見脾胃病寒熱錯雜證的證候特點及辨治方法,提出治 療脾胃病寒熱錯雜證:一要明寒熱之標本,二要注意寒熱勝復與轉化,三要寒熱并凋,四要兼顧脾胃生理功能,五要順應脾胃生 理特性等辨治體會. 【關鍵詞】脾胃病;寒熱錯雜證;辨證論治 寒熱錯雜證是指寒和熱交錯混雜的病理變化, 包括上熱下寒,上寒下熱,表熱里寒,表寒里熱等.各 個系統(tǒng)及疾病的各個階段均可出現(xiàn)寒熱錯雜的病理 變化,由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的原因,脾胃病更 易出現(xiàn)寒熱錯雜證,而出現(xiàn)在脾胃病中的寒熱錯雜 證的臨床特點與治療方法有其特殊性,筆者試總結 如下. 1脾胃病易出現(xiàn)寒熱錯雜證 1.1脾胃生理特性 脾胃同處中焦,脾主升,主運化,藏精氣而不瀉, 胃主降,主受納腐熟,傳化物而不藏,脾胃功能與機 體升降出入密切相關,脾與胃互為表里,常相累而 病.脾為太陰,其氣易虛,虛則有寒;胃為陽明,受邪 易實,實則易熱.脾胃同病則易形成寒熱錯雜之證. 1/6頁
1.2外邪易犯脾胃 脾胃易受到六淫,飲食,情志的影響,所謂'飲食 失節(jié),寒溫不適,脾胃乃傷'(《脾胃論》).外感寒邪, 暑邪可經(jīng)口鼻而入直犯脾胃,飲食生冷,過食辛辣亦 傷及脾胃,故脾胃常首當其沖,易寒易熱.又知脾舍 意,在志為思,思慮傷脾,或肝郁犯脾,或素體脾胃不 足,均可造成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如此又易邪滯為 害,從而導致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的證候. l_3病理因素多端 脾胃疾病常導致多種病理因素,使得病情復雜, 寒熱并見.脾虛易致水濕停留,濕滯日久則可化熱; 胃病易于食積,食積亦可化熱;腑氣不通,大便秘結 不行,積久化熱.凡此種種,病理因素致使病情變化 作者單位:1.100053,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消化科 2.100069,首都醫(yī)科大學 通信作者:張秋云,Te1(010)83911638;E-mail:zqy8202@yahoo.en 寒熱互見. 多樣, 2脾胃病寒熱錯雜證的辨識 脾胃病寒熱錯雜的證候特點是以脾胃癥狀為主 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證候群.臨床上有脾(虛)寒胃熱, 肝寒胃熱,脾(胃)寒肝熱,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等證, 不同的寒熱錯雜證具有不同的臨床特點. 2.1脾(虛)寒胃熱 脾氣易虛,氣為陽,氣虛則寒;胃易實,易熱.脾 (虛)寒胃熱在臨床上非常多見,其成因多因先有脾 胃虛寒,后因過食辛辣,傷及脾胃,出現(xiàn)胃熱.癥見胃 脘灼熱,脹滿疼痛,遇涼或受風加重,喜溫,嘈雜吞 酸,或泛吐清水,大便時干時稀,氣短,肢冷,惡食生 冷,牙齦紅腫疼痛,舌淡邊有齒痕,苔薄黃微膩或黃 2/6頁
白相間,脈細數(shù).治療應溫中清胃,可用半夏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加減治療.藥用黃連,黃芩 清胃熱,干姜,人參,甘草溫中補虛,法取半夏瀉心 湯之意,具有寒熱平調,辛開苦降之作用,寒熱互用 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調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 其虛實. 2.2肝寒胃熱 指肝臟陽氣不足,機能衰退而出現(xiàn)肝寒癥狀,臨 床表現(xiàn)有憂慮膽怯,倦怠不耐勞,四肢不溫,脈沉細 而遲等,同時又有胃熱的表現(xiàn),如胃中灼熱,口干口 苦,舌苔黃.治療應暖肝清胃,用吳茱萸湯暖肝,并加 黃連,蒲公英,生石膏等藥清胃熱,方可奏效. 2.3脾(胃)寒肝熱 是指脾胃虛寒而肝經(jīng)有熱,癥見脅脹胃痛,喜 溫,泛吐清水,食少便溏,口干口苦,喜熱飲,舌淡 邊有齒痕,苔黃或黃白相問,脈弦數(shù).治療應溫中 清肝,可用理中湯溫中,并用左金丸,菊花,梔子等 生醫(yī)藥2!!年4月笠30卷第期 BeiiingJoum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Dril.2011.V01.30.No.4 清肝熱. 2.4上熱下寒 上熱是指胃熱,下寒是指腸寒.胃熱則出現(xiàn)口中 異味,口舌生瘡,舌苔黃;下寒則腸嗚,小腹冷痛,大 便溏泄,舌質淡胖,脈沉弱.如《靈樞?師傳》:'胃中 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巢源》謂:'陽并于 上則上熱,陰并于下則下冷.上焦有熱,或喉口生瘡, 胸膈煩滿;下焦有冷,則腹脹腸鳴,絞痛泄利.'治療 應清上溫下,烏梅丸主之,或用半夏厚樸湯以溫下 寒,并加黃芩,黃連,蒲公英以清上熱. 3/6頁
2.5上寒下熱 上寒是指脾胃虛寒,下熱是大腸有熱或濕熱.脾 胃虛寒表現(xiàn)為胃脘脹滿疼痛,喜暖喜按,嘔惡噯氣冷 酸,口渴思飲,舌質淡胖或邊有齒痕;腸道有熱表現(xiàn) 為便干而難,舌苔黃;腸道有濕熱表現(xiàn)為大便黏膩臭 穢而不暢,舌苔黃膩.如《靈樞?師傳》:'胃中寒,腸中 熱,則脹而且泄.'治療當溫上清下,可用半夏瀉心湯 加減治療,藥用:半夏,甘草,黨參,黃芩,干姜,黃連, 腸熱便秘者用瓜蔞,枳實,火麻仁等,腸道濕熱者用 黃柏,胡黃連,苦參等. 3治療體會 治療寒熱錯雜證,宜寒熱并用之法,即寒涼藥與 溫熱藥相配伍而用,如此病情特殊,用藥復雜的情 況,稍有不慎,就會生亂.據(jù)筆者體會,臨床治療脾胃 病寒熱錯雜證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3.1明寒熱之標本 '間者并行,甚者獨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對于寒熱錯雜證,應遵守寒熱并用的治療總則,如 《醫(yī)偏》所言:'寒熱并用者,因其人有寒熱之邪夾雜 于內,不得不用寒熱夾雜之劑'.為此,必須要明寒 熱,辨虛實,把握寒熱的標本.就寒熱標本而言,或先 病熱者為本,后病寒者為標;或稟寒為本,感熱為標; 或病寒為本,治熱為標.如上熱下寒之腹痛者,可予 烏梅丸,寒熱并舉,攻補兼施,病久者選擇丸劑,以峻 藥緩圖為宜. 3.2注意寒熱勝復與轉化 I臨床上,寒熱錯雜是千變萬態(tài)的,且寒熱可以勝 復與轉化,《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謂寒熱諸氣'有化 有變,有勝有復',《素問?至真要大論》:'察本與標, 4/6頁
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對寒熱錯雜勝復的 治法,《素問》認為:'治諸勝復,……皆隨勝氣,安其 屈伏(勝之氣平,則屈伏之氣安,不致郁發(fā)),無問其 數(shù),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寒者熱治, 熱者寒治,……此治之大體也.'由于寒熱錯雜證的 特殊性,在藥物應用上,既有清熱之藥又有溫陽之 藥,稍有不慎,寒熱即有轉化之可能,如本為上熱下 寒之證,病情演變或治療藥物的影響,有可能轉變?yōu)?/span> 上寒下熱證,不可不知. 3.3寒熱并調,以平為期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溫病條辨》),脾胃病 的治療要領是'無問其病,以平為期'(《素問?三部九 候論》).一方面,對寒熱錯雜之證,無論寒多熱少,熱 多寒少,寒熱各半,都需寒熱并用,攻補兼施,而致和 平,切不可純熱純寒,顧此失彼,夙疾未除而新病又 起.另一方面,用藥時要盡量選擇平和之品,以平調 為主.如對脾虛夾濕者,健脾慎用參,芪,以防其滋膩 礙胃助邪,而選用炒山藥,茯苓,白術,扁豆,薏苡f_ 等藥,或配以砂仁醒脾;對胃陰虛而兼兩脅脹滿者, 行氣不宜傷陰,可予佛手,香櫞皮,玫瑰花等理氣舒 肝之品. 3.4兼顧脾胃生理功能 治療脾胃病證時,要時刻考慮到脾胃的生理功 能:脾主運化,胃主腐熟,共同完成對飲食水谷的運 化,運化功能正常,能食并能化藥力,且能化水濕,因 此,治療上要兼顧脾胃運化功能.常在方劑中加入蒼 術,白術,雞內金等藥以助脾運;六腑以通為用,治療 脾胃病要重視腑氣之通暢,保持大便正常,尤其是對 于胃腸燥熱而便秘者,更應如此.通腑之后,濁氣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