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凈慧長老 ·我們的生活充滿著禪意和禪機,所謂“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但大多數(shù)人由于自我封閉,意識不到他本身具有體驗禪的潛能,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 ·信任是禪,關懷是禪,平衡是禪,適度是禪。 ·作為在家佛門弟子,不論你信佛有多虔誠,你都不能脫離社會和人群,不能脫離你所從事的工作,也就是說不能脫離你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過去的不可得,未來的還沒有到,當下也是當生即滅。就要在這當生即滅的時候,抓住當下這一念,面對世間、面對煩惱、面對生死。 ·所謂孝順,就是要尊重體貼、恭敬侍奉,讓父母心生歡喜。 ·保持一種令人歡喜的語言是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內(nèi)容,是凝聚人心、保持人際關系穩(wěn)定和諧的重要方法。 ·人只要有一念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念念不舍,就是人生的出路,就是解決痛苦的辦法。向上者,求證無上大涅槃;向善者,從一點一滴的善言善行做起。 ·一切高深的東西,都是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做。 ·佛教并不否認名與利。你有好的德行,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有貢獻,這樣的人一定“名稱普聞”。 ·在背后絕不說家庭的長短,更不說父母的長短。 ·我們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要有感恩的心態(tài),要有奉獻的精神,因為一個人的存在是與周圍的所有人、與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開的。 ·佛教的修行,以信為基礎,以解為先導,以行為落實,以證為圓滿,是為信、解、行、證。 ·家庭是道場,盡大地是一個禪堂。 ·智慧是我們領悟了世間萬象互為緣起的事實后,內(nèi)心呈現(xiàn)出的高度的覺照和辨別力,它能使我們擺脫盲目和避免黑暗中的種種碰壁。 ·戒的目的是要使我們的身口意保持平衡與清凈,進而修習禪定,由此顯發(fā)本有的智慧。 ·有了生命價值永恒性的觀念,就有了對人的言行負責任的思想做基礎,人類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證。 ·以上求佛道之心覺悟人生,以下化眾生之心奉獻人生。 ·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現(xiàn)成茶飯之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風味,沒有那個東西。 ·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不去理它,煩惱自然就不起作用。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法,我們生在世間,只有隨順因緣而有所作為。如果我們的作為違犯了因緣的規(guī)律,認為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顧一切條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實際上這樣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會行不通。 ·業(yè)由心造,一切染凈因果不出自心,都是自己造的。 ·世間森羅萬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們在主觀上存在妄想執(zhí)著,才改變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戒、定、慧三學,持戒是根本、是保證,修定是基礎,證慧是究竟。 ·學習佛法,一個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只有隨順因緣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隨順因緣,才會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隨順因緣,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在日常的逆境來臨的時候能夠不動心、能夠做得了主,經(jīng)常能如此,在大限到來的時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安祥是禪,睿智是禪,無求是禪,無為是禪。 ·心空者,不是不要這顆心,而是空去自己當下這一念的情識分別、妄想執(zhí)著。在空掉妄想執(zhí)著的同時,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顯現(xiàn)。 ·一切隨緣----隨緣消舊業(yè),隨緣度眾生,隨緣了生死。 ·生命的意義在于感恩,生命的意義在于社會責任、社會義務的落實。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事事處處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覺地感恩,我們的心態(tài)會非常之平和。這有利于我們心胸的開朗、煩惱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