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 得氣,古稱“氣至”,近稱“針感”,是指毫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轉等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氣”感應,謂之得氣.《金針梅花詩鈔》指出:“夫氣者,乃十二經之根本,生命之泉源.進針之后,必須細察針下是否已經得氣.下針得氣,方能行補瀉,除疾病”. 意見建議: 促使得氣的方法針刺時,如不得氣或得氣較遲者,在分析其原因后,要采取相應措施,促使得氣,以發(fā)揮針刺治療的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1.糾偏法.針刺不得氣或得氣不滿意,可能是因為腧穴的體表定位不準確,或者雖然腧穴定位準確而針刺入喻穴內的角度,方向,深度和強度不恰當所致.腧穴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特定部位,刺中腧穴,才能得氣.所以,針刺時既要取穴準確,更要掌握好不同穴位的針刺角度,方向,深度和強度,以達到得氣為準.如果腧穴的定位相差較大,應出針重新定準腧穴正確位置后,再行針刺. ?。?候氣法.《針灸大成》說:“用針之法,以候氣為先”.當針下不得氣時,需取留針候氣的方法等待氣至:亦可采用間歇運針,施以提插,捻轉等手法,以待氣至.前者為靜留針候氣法,后者為動留針候氣法.留針候氣,要有耐心,不可操之過急. 3.益氣法.對于少數機體虛弱,正氣不足而致針刺不易得氣的患者,可根據其具體情況,在其他已得氣的腧穴(多用具有強身保健的腧穴,如足三里,氣海,關元等)上加強補的手法,或在未得氣的腧穴上施以溫針灸法,艾灸法以溫經益氣;或加服適當的補益藥物,使機體正氣漸復,經氣充實,促使針刺得氣. |
|
來自: 昵稱52739630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