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tài)。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后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xiàn)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guī)律。 l 夷:遠也。 l 希:寂靜也。 l 微:微小、隱匿也。 l 徼:邊界也。 l 昧:冒犯、壓迫也。 【個人理解】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也,復歸于無物。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惚恍也。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直譯】 當我們用眼睛去觀察事物時,卻無法發(fā)現(xiàn)其形,我們可稱呼其為“夷”;當我們用耳朵去聆聽事物時,卻無法聽聞其聲,我們可稱呼其為“?!?;當我們想要去捕獲事物時,卻又無法找到其蹤,我們可稱呼其為“微”。擁有如此三種形態(tài)的物事,我們無法推究其為何物也,所以暫且將其當做一個事物,從而方便對其進行研究。處于其上卻無法發(fā)現(xiàn)其邊際所在,處于其下也無法感受其絲毫冒犯,反復探究也無法對其進行描述,只能重新將其合并歸集為沒有實質的事物。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實質的形態(tài);何其之模糊不清也。面對著它卻找不到開頭;跟隨著它也看不到后背。憑借著過去的規(guī)律,可應用于如今存在的事物。能夠明了過去的起始,方能找到“道”之頭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