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格律詩中的轉韻就是個笑話。為什么? 首先統(tǒng)一語境,文內取平水韻;格律詩即近體詩(對這兩個概念不了解的請先去腦補)。然后厘清何為鄰韻、何為借韻、何為轉韻。此《平水韻》以清代的《佩文韻府》為準,概因唐、宋之聲韻(切韻、集韻、廣韻)較雜且部分已不可考。不服便用拼音把這幾個聲韻的古聲給我打出來,不要求精確,近似即可;也別跟我提古時沒有拼音,如果這么說,那么你就給錄段視頻發(fā)上來亦可。否則就不必多言,請挾IQ自重。 第一、何為鄰韻。 鄰韻,即《平水韻》三十個平聲韻部中相鄰而又近似的韻部,后人總結的所謂的可“通押”者。 鄰韻對照如下: ①東、冬。②江、陽。③支、微、齊。④魚、虞。⑤佳、灰。⑥真、文、元(半)。⑦寒、刪、先、元(半)。⑧蕭、肴、豪。⑨庚、青、蒸。⑩覃、鹽、咸。只有歌、麻、尤、侵這四個韻部是獨立使用的,沒有鄰韻。 那么第一個問題來了:大家都在人云亦云“寫詩用平水韻,填詞用詞林正韻”的時候,是有幾個真正了解過《平水韻》這般鄰韻通押之后其實整好就是《詞林正韻》的?此題先按下不表,接著下面說借韻。 第二、何為借韻。 清沈德潛《說詩晬話》中提到“起句可不用韻,故宋人有用別韻者,然必于通韻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韻詩,起句入真、文、寒、刪韻;先韻詩,起句入覃、鹽、咸韻,則雜然不可為訓。”汪師韓于《詩學纂聞》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韻字,概此韻原不在四韻之數(shù),謂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倍x榛《四溟詩話》則說:“七言絕律,起句借韻,謂之孤雁出群格(或作孤雁入群格,下同)宋人多有之。寧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貴妃俱寂寞’,‘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br> 上面的話翻譯過來就是:首句可借鄰韻,此格為“孤雁出群格(或稱孤雁入群格)”。其實還有一格為“飛雁出群格(或稱飛鶴出群格,下同)”。只是與前者整好相反,鄰韻押在了末句上。舉例: 《楓橋》(孤雁入群格) 孫靚 白發(fā)重來一夢中,(東韻) 青山不改舊時容。(冬韻) 鳥啼霜落寒山寺, 攲枕猶聽半夜鐘。(冬韻) 《故行宮》(飛雁出群格) 元稹 寥落故行宮,(東韻) 宮花寂寞紅。(東韻)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冬韻) 還有三種具有爭議的格式分別為“進退格”、“葫蘆格”和“轱轆格”。前者為兩鄰韻間押(隔句押同韻,限兩鄰韻);次者為兩鄰韻先二后四押(首二韻同韻,后四韻同韻,限兩鄰韻);后者為鄰句相押(相鄰兩句押同韻,兩兩一押,限兩鄰韻)。 考據(jù)為——黃朝英《緗素雜記》云: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shù)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日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后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者一進一退,失此則謬矣! 《冷齋夜話》載當時唐李對答語:“言此詩為落韻詩,概卻不見鄭谷等所定詩格,有進退之說,而妄為云云?!?br> 借韻小結:格律詩中,在上述五格外,或多韻者,或別于上述五格者,就可以認定為出韻(落韻)了。 那么第二個問題來了:依古例這五格(后三格并不多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且具有特殊的用格規(guī)定。一詩中如果押了三個以上(含三個)相鄰韻部,或者兩鄰韻亂用,這還是借韻嗎? 第三、何為轉韻。 “轉韻”一詞的定義與“換韻”詞義相同,即,押不同韻部(包括所謂的鄰韻間通押)。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又比如李白的《將進酒》,有時直接就是平仄韻的轉換了。不過又有多少人知道“轉韻”只是用在“古體詩”而非“格律詩(近體詩)”上的?至于填詞中的轉韻與題無關,此題說的是“格律詩”。這里請一定要厘清“轉韻”與“借韻”之間的區(qū)別,借韻在此之前已經(jīng)說的很明白了,沒仔細看的請回頭再看。希望寫格律詩時喜歡借韻的朋友以后不要再亂用“轉韻”這個詞了,會被人笑話。 綜上所述: 其一、格律詩中見鄰韻便押的朋友,你押的到底是《平水韻》還是《詞林正韻》? 其二、格律詩中何來的“轉韻”一說?即便是在借韻,又有誰真正了解了借韻的規(guī)矩和格式的? 其三、在夸夸其談“寫詩用平水韻,填詞用詞林正韻”時,還在那里胡亂借韻并美其名曰“格律允許轉韻”的朋友們,你們到底是怎么理解的“古為今用但不能古今混用”這句話的?我看這分明就是“古為你用”吧? 最后,既然對于《平水韻》怎么喜歡就怎么來,喜歡怎么解釋就怎么解釋,還談個什么《平水韻》?用《中華新韻》不就結了,想怎么押就怎么押,什么鄰韻通押、借韻和轉韻的,不都省了? 我說的不僅是格律詩中的轉韻是個笑話,動不動就用《平水韻》進行鄰韻通押都是有待商榷的,你怎么看? |
|
來自: 南山友 > 《詩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