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
我們知道很多道理,為什么還會犯錯 知道創(chuàng)新者窘境是否就能夠擺脫窘境;知道非連續(xù)性是否就能邁過去呢?通過對Univac, Baidu和聯(lián)想三個例子說明,即使企業(yè)知道遇到創(chuàng)新者窘境和非連續(xù)性,也有很多企業(yè)邁不過去。 人們無法跨越非連續(xù)性,因為人腦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性缺陷。人類大腦進化的三周期:A周期:約300萬年——從600萬年前的類人猿到300萬年前的直立人;B周期:7萬年——從符號語言誕生后到人類軸心時代誕生前夕;C周期:數(shù)千年——軸心時代之后到現(xiàn)在。人腦的進化是求存的結(jié)果,我們的認知是一路演化過來的,人類認知升級是生存環(huán)境惡化后不得不的行為。為什么聰明人做蠢事,因為缺少正確的模式,腦子中的模式有害的或者說正確的模式被染污了。作為人類我們不能打破通過想象建立的秩序。我們了解這個結(jié)構(gòu)性缺陷才能跳出。了解之后讓思想洗澡就是把被污染或者是壞的思想清洗出去。 我們生活在思想家為我們打造的思想通道里。經(jīng)驗的邊界太小。每個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愛迪生生活在直流電的世界里,福特生活在T型車的世界——這個不是比喻,而是事實就是如此。每個人的認知邊界才是自己視野的邊界。 所謂的世界觀,其實是數(shù)學觀。宇宙觀的7次變化:1)天圓地方;2) 托勒密的地心說:觀感上的事實;3) 哥白尼的日心說(四大思想家之首)觀察和邏輯運籌;4) 開普勒行星定律,基于精密觀察和計算;5) 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受引力和慣性的啟發(fā);6)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數(shù)學推到且能驗證;7) 奇點點大爆炸,數(shù)學推導(dǎo);8) 弦論(多維時空觀):純數(shù)學理論。
是否有真理?若有是否可以認識? 如果人類是理性的那么人類的理性能否認識這個世界?——這個問題屬于認識論的范疇。人類是非理性還是理性的,這個是認識心理學的范疇。今天主要解釋認識論。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真理?亞里斯多德本體論探討的是世界的本原。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世界上有真理,人類的大腦能否抵達?笛卡爾提出思維實驗,問我們自己,我們大腦能否認識這個世界,這就進入了認識論領(lǐng)域。 康德提出不可知論,我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有真理,即使有整理人類也無法認。提出若存在真理,真理就是彼岸的物自體,我們只能接觸到現(xiàn)象界,永遠不能接觸到世界的本源——真理。世界到底有沒有邊界,我們不知道。 休謨提出歸納法謬誤:即使有真實世界,真實世界的本質(zhì)是非連續(xù)性的,但是人類的認識只能建立在連續(xù)性的假設(shè)之上。這種系統(tǒng)性的矛盾,注定我們無法跨越非連續(xù)性。
認識世界的兩副眼鏡 第一副眼鏡就是感官系統(tǒng),通過感覺器官獲得感性知識——即感覺。通過感性通道產(chǎn)生經(jīng)驗和事實。進而產(chǎn)生知識。(真理符合論) 第二副眼鏡就是思想系統(tǒng),對感性的加工和升華——即思想。通過思想通道,生成概念、觀念。(真理連貫論) 兩幅眼鏡使用比例感性占99%,理性占1%。大多數(shù)人每年思考兩三次而已。我們動腦的時間很少,那么我們還是理性動物嗎?動腦少原因是第二幅眼鏡消耗能量高(腦之占體重不到5%,卻要消耗20%的能量)。第一幅眼鏡能量消耗少。大腦認知吝嗇鬼兩個規(guī)則:原則一:默認用眼,能不用腦就不用腦;原則二,默認世界是連續(xù)的。為什么要模型化,為了簡化原則。世界太復(fù)雜,若不用模型,不簡化就沒有辦法活下去。
感性(第一幅眼鏡)有問題 第一副眼鏡的檢驗理論是真理符合論——認為與客觀事實相符合的信念就是真實的,與客觀事實不符合的信念就是錯誤的。 客觀事實是絕對客觀,獨立于我們之外,不依賴于任何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事實。然而只是我們認為的客觀事實是被我們感官處理過的感官事實??吹降奶O果是視覺的再現(xiàn),根本沒有獨立于主觀意識之外的蘋果。所謂的客觀事實居然其實都是主觀信念。 如王陽明所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了起來,便知花不在你心外“。也如佛祖說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發(fā)“。 我們只能用信念比較信念,而做不到用信念來比較現(xiàn)實。我們對世界的認識禁錮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口手)當中。我們有且只有感官系統(tǒng)一個通道抵達外物,而感官通道卻會緊閉。比如光的本質(zhì)是能量,明亮或者顏色是視覺中樞對光的扭曲。世界根本沒有顏色,顏色是我們腦子預(yù)設(shè)中的模型而已。137億年物演中,從基本粒子具有的感應(yīng)性,到扁形動物具有的感性,到脊椎動物具有的知性到人類具有的理性,不過是感知動量的區(qū)別,并無本質(zhì)的區(qū)別。 世界永遠是你自己塑造的世界,感知是為求存而設(shè),我們永遠不知道客觀世界是什么樣子。大腦是一個生存器官,因生存而演化,大腦的進化是了解決生存和傳承的問題。我們的全部知識,不是為了求真設(shè)定,而是為了求存而設(shè)定。所以說知識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 第一副眼鏡的問題是若真實存在,感官扭曲了真實,并不是還原真實。
理性(第二幅眼鏡)也有問題 第二副眼鏡的檢驗理論叫做真理連貫論。判斷的辦法是我所在的群體的某個信念是否是真理的標準是看某個信念與群體信念是否一致。某個信念和群體的信念一致則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 人類判斷有兩種機制,一種是科學家機制,先有證據(jù)再下結(jié)論,另外一種機制是律師機制,先有結(jié)論再找證據(jù)。而人類天生都是律師思維。每個人都愛看能驗證自己已有觀念的東西,而且還會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們自己已有觀念的證據(jù)。自圓其說是人生下來就會的,無師自通的先天性能力。約翰?加爾布雷斯寫道當面臨要么改變想法,要么證明無需改變時,絕大多數(shù)人會忙于尋找證據(jù)證明自己沒錯。 其實,個體和群體的信念其實和是不是真理沒有關(guān)系。所以說第二副眼鏡不能糾正第一幅眼鏡,理性認識不但不能糾正感性經(jīng)驗的失真,反而會用廣義邏輯融洽來自圓其說。所以實踐不但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甚至是遮蔽真理的最大幫兇。 理性是用思維模型整頓經(jīng)驗事實。理性會形成形而上學禁閉,出現(xiàn)從眾效應(yīng)與所知障。理性能抵達對象只有邏輯模型這個唯一的通道。證明邏輯模型是否正確,若只有用邏輯模型本身去證明邏輯模型本身,證明論點的證據(jù)就是論點的本身,這就是形而上學禁閉。感官世界都有扭曲,但是沒有個體差異。但是思想世界的差異,由于思維模型不同,就會存在大量的個體差異。個人的世界和別人完全不一樣。溝通越來越難的時候,就是思維模型不同,而且自己還不知道。所以說感官系統(tǒng)有先天缺陷,思想系統(tǒng)絕對不是完美無缺,實際上思想有更大的結(jié)構(gòu)性缺陷。思想有更大的主觀性,產(chǎn)生了認知同頻,更容易扭曲真實——模型是對事實的扭曲,但是同一模型扭曲的是一樣的。 若信念當中有直接經(jīng)驗的部分幾乎沒有,相信某個信念是因為所在群體相信的信念,判斷標準是與所在的群體是否一致,這就是從眾效應(yīng)。而實際上,只是周圍的人相信而已。集體信念本身是否是真理的?憑什么是真理?若群體信念錯了,能否發(fā)現(xiàn)它?就算發(fā)現(xiàn)了,能改變嗎?實際上群體錯了,即使知道錯了,我們還會去證明它是對的,而不是去主動糾正它。
沒有真理,只有模型。沒有客觀,只有正確 人類感知是封閉的通道,只有一個通道去抵達對象,若想知道感知的狀態(tài),必須找到其邊緣,以及與外部的關(guān)系。邊界是用認知方式來定義的。若我們沒有其他途徑抵達外物,我們就找不到感知邊界。用思想來拷問思想,用感知來拷問感知這叫反思。 邊界通過感官通道和邏輯通道來定義,這就是認知的邊界,也是人生邊界在哲學上的定義。用思想才能打破邊界,人類只有在無法生存,不得不打破邊界,時才打破邊界。凡是感官和直覺得到的經(jīng)驗,都不能稱為知識。知識只能用思想建構(gòu),不能用感官建構(gòu)。認知模型到邏輯模型,人類文明的一切進步來源于且只能來源邏輯模型的變革。模型變革相當于從一個邏輯模型到來一個模型,如破了原來的邊界。 所謂邏輯學就是對思維方式和思維格律的探討,用思想探討思想才能建立邏輯學,我們沒有這個思路,因此中國文化里從來沒有邏輯學。人類思維本身具有天然的邊界,除非用哲學上的反思,除非用思想拷問思想,用邏輯拷問邏輯,我們才能接觸到要討論的話題。
時間和空間是客觀存在嗎?用時間和空間去判斷時間和空間,就只有一個答案就是時間和空間是客觀的。愛因斯坦卻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由物質(zhì)決定的,物質(zhì)質(zhì)量越大,時空就會彎去,速度越快,時間越慢,達到光速時間會停下來。時間和空間不是可觀的背景??档峦评沓鰰r間和空間是我們大腦中的先天形式。后來有人說奇點大爆炸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大爆炸時候才有。黑格爾提出真理的尺度就是真理的本身,我們無法觸及。 在《技術(shù)的本質(zhì)》中阿瑟說“當我們處理情況的時候,會使用一套有假設(shè),期望和經(jīng)驗構(gòu)成的參考系,我們對不符合參考系的事物往往采取忽視、誤解或者否認的態(tài)度,結(jié)果是我們通常只能看到我們想看到的東西。這個參考系不可能被鏟除,沒有參考系就沒有了我們自己?!眳⒖枷稻褪俏覀冏约簝?nèi)置的思維模型。 帕斯卡說,人類的頭腦是宇宙的榮光,也是宇宙的恥辱。因為它幫我們把感官的邊界拓展,但是卻更大地扭曲了真實的世界。感性通過先驗的感官系統(tǒng)扭曲了世界,我們的理性通過先驗的邏輯系統(tǒng)對真實再次扭曲。世界上根本沒有客觀真理,甚至連客觀這個詞都不存在,一觀就不客了,而變成了主觀的對象了;真理這個詞也不存在,一旦是理,就不真了,理是都真的扭曲。沒有真理,只有假設(shè)的思維模型。西方科學一言以蔽之就是“假設(shè)與驗證”,對這個世界做一個簡化,就是模型化。愛因斯坦說宇宙就是一個打不開的表殼,只能站在外面猜表內(nèi)部的樣子。所謂的客觀,所謂的實在是一套自洽的根觀測相一致的主觀的邏輯模型而已。 那么多模型里面我們總要學習幾個相對正確的模型,那些模型來自于基礎(chǔ)學科的基礎(chǔ)道理。很遺憾的是,若陷入廣義邏輯自洽——就是說眼見的經(jīng)驗和腦子中的模型一旦匹配之后,就會陷入形而上學緊閉,就掏不出來了。波普爾說任何時候我們都是關(guān)閉在自己認知框架的囚徒?;鹫樟亮硕囱?,我們就意味洞穴就是真實的世界。我們困在了自己的模型洞穴里面。若不能用思想進行思想,不能用批判思維來批判思維,我們就會永遠困在里面。作為人類,我們不能脫離想象所構(gòu)建的秩序,每一次我們以為打破了監(jiān)獄的高墻,邁向只有的前方,其實是到了另外一間更大的監(jiān)獄,把活動范圍稍微擴大了而已。
思維的遮蔽性 以下三種效應(yīng)導(dǎo)致了思維的遮蔽性: 框架效應(yīng),所要解決的問題的本身恰恰就是答案的框架。稟賦效應(yīng):對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估價更高。損失效應(yīng):人類對損失的感受是對收益感受的2.5倍。 所知障即一個人過去的成功,是你未來最大的障礙。形成錯誤信息孤島,只聽到自己想聽到的觀點,只看到自己想看見的人。自己看自己永遠是對的。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無知是生存最大的武器,但是傲慢才是生存的最大障礙。 從眾效應(yīng)就是相信整理連貫論,在群體之中你看不到,看到之后也改不了。為什么宗教都講善良,但是卻在卻熱衷對殺異教徒。也是只有在童話里皇帝才會被告知沒有穿衣服的原因。 認知禁閉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是如萬有引力一樣客觀存在。在聰明的人也不能憑借一己之力由內(nèi)而外打破認知禁閉。一旦限制在某個認知框架之內(nèi),連框架本身有矛盾這件事情都發(fā)現(xiàn)不了,這就是非連續(xù)性的本質(zhì)原因之一。
基因與模因(Meme) 我們有一種大腦兩種機制。第一種機制是基因決定(99%)跟蹤感覺走機制,第二種既定的的思維模型決定(1%)。大腦是解決幾十萬年前人類在狩獵階段所面臨問題的機制??焖贈Q策是生存的機制。決策機制的第一要求是快速決策,按照內(nèi)置的性質(zhì)模式自動決策過程最快。幾千年甚至幾萬年根本來不及基因突變,所以人類基因沒有理性模式。舊石器時代的智人學會了石頭工具,軸心時代的新人類學會了一種理性工具?!度祟惡喪贰分姓f7萬年前,人類具有了虛構(gòu)故事的能力。認知革命開啟了一條“文化演化”的快速車道,而不再停留于“基因進化”這條總是堵車的道路。這種大腦的虛構(gòu)故事能力,也叫作模因(Meme),它有很多種說法,比如做心智程序(Mindware),也叫做思維定式(Scheme),還有叫做思維模型(Thinkingmodel),心智模式(Mind model),邏輯模型,認知模型。詞匯多樣表明既有詞匯都已經(jīng)包含了情感傾訴,還沒形成情感的時,需要找一個新的詞來看。文化演化基于Meme(模因),生物進化基于基因的復(fù)制。每個人的腦子里都有Meme。 檢驗?zāi)R虻氖д{(diào)標準: 1. 避免安裝對載體本身有害的模因 2. 力爭只安裝反應(yīng)世界知識面目的信念模因 3. 力爭只安裝不排斥自洽可能性的欲望模因 4. 一定要抵制其它抵制評估的模因。 小結(jié):貫穿在感應(yīng)屬性中的最小作用原則實際上已使本原上的“客體”悄然隱退,而使簡約化和主觀化了的“對象”冒充頂替上來。因此通過感官認識并不可靠,客觀事實本身就不客觀,真理符合論不成立,第一幅眼鏡有問題。這個是基因決定的。 而第二副眼鏡講究的邏輯自洽,依賴連續(xù)性假設(shè),但是一旦邏輯自洽就會陷入“合理性”遮蔽。從而也無法認識真理。表現(xiàn)為相信眼見為實,相信自己時空內(nèi)的經(jīng)驗,相信未來和過去一樣,嚴重后果是所知障(Obstacle of what you know)和從眾效應(yīng)。這是由我們內(nèi)置在我們大腦中的思維模式,也叫作模因(Meme)決定。 無論是第一幅眼鏡還是第二幅眼鏡都有缺陷,克服的方法就是要使用工具打破原有由基因和模因決定的邊界。
什么樣的工具讓我們touch甚至打破邊界? 認識邊界不是經(jīng)驗和知識構(gòu)成的邊界,而是思維結(jié)構(gòu)鑄就的邊界。突破邊界的鑰匙就是思維模型。人類既有的思維模型構(gòu)成了人類生活的邊界。過去成功會把自己束縛在價值網(wǎng)絡(luò),價值網(wǎng)會構(gòu)成一個窘境。要走出窘境就必須改變思維模型——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源于邏輯變革。一旦邊界突破,增長就是從一條曲線跳到另外的曲線,就能取得百倍的成就。 打破邊界的思維模型叫做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就是讓自己的思維洗個澡,像思維的教練一樣對自己的思維展開批判,清洗掉錯誤的思維。我們必須先評估自己的模式。你的信念是獨立于你的存在,你的信念和你的利益并不是總一致。所有復(fù)雜的行動真的是我們的理性在思考,而是某種內(nèi)嵌模式的決策(daniel Dennett),我們每個人就是有自己思維模式的掘地蜂, 另外一個工具就是不可通約性??茖W家不是對前面思想的繼承,而是對前一代思想的完全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新的范式。科學革命是后一代對前一代的革命,只有承認牛頓力學錯了,才能認識到相對論。在邊界里面突破邊界不可能,只有在邊界之外找到一個東西,再回望,過去的邊界就不存在了,這樣人生就成長了。
批判性思維工具 工具一:邏輯自洽。世界上沒有真理,只有暫時的正確。實踐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邏輯三洽才是檢驗正確的唯一標準。沒有基本的哲學和科學思脈,所有大詞全是扯淡。一個觀點,即使再多的人相信,再權(quán)威的人相信,但如果他不符合邏輯三洽的標準,你也必須質(zhì)疑之。 信念正確的判斷標準是邏輯三洽: 自洽。理論和實踐一致。在狹義體系上不矛盾,在廣義邏輯上通洽,狹義邏輯的高層和感性邏輯的低層通洽。你的信念和觀察到的證據(jù)是一致的。 他洽。對你暫時還不能否認的其他學說,你預(yù)知融洽。今天不能否認物理學關(guān)于光是能量,顏色是波長,聲音是振動波,卻說它們外部世界的本真本質(zhì)反應(yīng)。唯物反映論除了問題;阿里斯塔克日心說完全不淹沒,因為當時還沒有引力學說額慣性理論;若地動說,拋出物體回不來。恒星不動(恒離我們太遠了)就是你的信念和其他信念能夠達成吻合;你的理論和其他公認的理論一致。 續(xù)洽。對先發(fā)生的信息,理論模型必須兼容。牛頓學說在行星理論是正確的,但是沒有辦法解釋微觀世界運動。四大力:強作用力,若作用力,電磁力,引力的出現(xiàn)使得牛頓力學破解。續(xù)洽出現(xiàn)的信息和知識能夠和既往的邏輯發(fā)生一致。與新出現(xiàn)的信息量之間自洽。 一切知識與真理無緣,知識都是有階段的效性,這個階段有效性我們叫做正確。一切科學,不論自然科學還是心理學,其目的都在與使我們的經(jīng)驗互相協(xié)調(diào)并將它們納入邏輯系統(tǒng)(愛因斯坦)。任何新知識、新學說的穩(wěn)定度越來越弱,正確地越來越差,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 符合三洽的理論有熵增,相對論,量子力學,自然選擇,遞弱代償?shù)取?/span>
工具二:可證偽性??勺C偽性理論在告訴我們哪些事情會發(fā)生的同時必須同時指出哪些事情不會發(fā)生,如果理論認為不會發(fā)生的事情真的發(fā)生了,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說這個理論有問題。 無論自己多么喜歡或者討厭一個觀點,先建議研究它背后的邏輯。一般我們用證實法,如果一個理論正確,就會有相應(yīng)的證據(jù),如果相關(guān)的證據(jù)出現(xiàn),這個理論正確。但是科學更加推崇證偽法——如果一個理論正確,就會有相應(yīng)的證據(jù),如果相關(guān)的證據(jù)沒有出現(xiàn),這個理論就是錯誤的。是否具有可證偽性是區(qū)分科學和偽科學的唯一標準。佛洛依德心理學,占星術(shù),星術(shù),占卜等都不可證偽,因此都不是科學。 那些被污染的模因更可能是來自不能檢驗、無法證偽的模因,哪些服務(wù)于載體利益的模因,通常都是可以檢測的。 我們以為自己有一個理性的決策,其實99%的決策是有既定的思維模型決定的。思維模式是在控制你,還是你在控制思維模式。人類為基因服務(wù),還是基因為人類服務(wù)呢?我們的存在是為基因服務(wù)的,幫助經(jīng)營制造它的副本。人類及所有生物其實不過是基因的生存奇跡而已。性、荷爾蒙、愛琴、婚姻,都是繁殖的動力而已。有效學習是訓練我們?nèi)绾潍@得思考模型。通過思維模型學習,脫離99%的自覺,再通過刻意聯(lián)系,把思維模型變?yōu)樽杂X。
感官不可靠,理性會遮蔽,需要給思想洗澡 笛卡爾是把批判性思維用到極致的人;笛卡爾做了兩個思維實驗進行模因清洗,得到兩個基本的觀點, 第一個是普遍懷疑(General Doubt ):它不是對一切知識的絕對否定或者虛無化,笛卡爾的目標是發(fā)現(xiàn)一個絕對可靠的信念,然后在這個基礎(chǔ)上建立一個知識大廈。 另外一個就是不可知論(Agnosticism )。不可知可以default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正是認識到自己無知,才會去發(fā)現(xiàn)未知的領(lǐng)域。這個是科學之所以為科學的原因之一。 笛卡爾認為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應(yīng)該對自己的見解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掃除。我們把許多錯誤的見解當成整理來接受,而這些知識都是非??梢傻摹?strong>與接受新觀念相比,擺脫就觀念更難。當足夠多的人相信一個思想,以致于成為一個常識的時候,思想就控制了我們。一旦一個思想進入了每個人的腦子,這個思想就會形成一個屏障,他喜歡的新思想可以進來,不喜歡的就進不來了。所以說,從哲學上將空杯形態(tài)根本不可能,你的思想已經(jīng)與你牢牢地在一起,我發(fā)清除掉那些像cookie一樣的內(nèi)隱的思想。很多時候的問題不是我們新思想太少,而是我們的舊思想太多了。我們總是不停地去學,可是我們不曾停下來想一想,來整頓一下自己腦子里的思想。我們每天都在為自己的思想洗澡,我們?nèi)松锌稍幸淮螢槲覀兊乃枷胂催^洗澡。 給思想洗澡有兩種辦法: 第一種是奧拓?紐拉特(Otto Neurath)洗船板的理論。船板壞了要在船不停的情況下?lián)Q掉。只能先找一個最可依賴的船板,然后一塊一塊洗下去。對于思想來說,公認的第一款船板是哲學。 第二種是笛卡爾(Rene Descartes)的洗蘋果理論。把蘋果全部倒出,然后拿回好蘋果。這個哲學上表述為普遍懷疑,就是絕不承認任何事情為真,除非明明證明它為真。笛卡爾在尋找一個信念,希望即使有邪惡的信念存在,他也能確認這個信念是存在的。笛卡爾尋找到的信念就是“我思,故我在, I Think , therefore I am ”——在懷疑,必然有一個主體在懷疑,在思考,必然有一個主體在思考。這是形而上學的第一性原理。能夠證明存在的是我的思考。這也是唯一的經(jīng)過嚴格考察的檢驗。也意味著除了這個判斷其它的觀點都值得懷疑。所以要警惕一切向你推銷絕對真理的人。我存在,因為我的精神存在。我是精神性的,而不是肉體上的我。 在這個基礎(chǔ)上,大教主貝克萊推導(dǎo)出存在就是被感知,也就是說只是精神世界,那么物質(zhì)世界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外部世界不存在。王東岳認為物質(zhì)世界包括我們的身體存不存在,一切不可知。 科學革命和近代知識體系的第一個不同之處就是,愿意承認自己的無知。不以過去的已知遮蔽對未來的無知。其實人類對重要的問題,一點都不知道。相信科學的無知,于是再也沒有什么概念、想法或理論是神圣不可侵犯了?,F(xiàn)代科學承認自己的無知,就讓它更有活力,更具彈性和更有求知欲。不可知可以default自己什么都不知道開始,記住假設(shè)自己的無知是自我認知升級的唯一路徑。喬布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其中Foolish不單單是態(tài)度,而且是一種思維方法。 不可知論不但不會造成虛無,反而是進步的動力,它敢于打破一切的邊界,成為科學革命的基本精神。與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剛好相反,這個是值得注意的。最好的教育機構(gòu),就是能夠增強人們好奇心的機構(gòu)。
該怎么突破所知障和從眾效應(yīng)? 用“我錯了”對付所知障。 能夠承認自己錯了,證明一個科學家證明自己還是科學家的標注??茖W家要隨時干預(yù)承認自己錯了。芒格我沒有資格擁有一種觀點,除非我能比對手更好地反對自己的立場。生活中也需要有這種承認錯誤的能力,即能臉不紅心不跳地承認自己錯了。這與人們沒完沒了地去尋找一些合理的說法來為自己先前的錯誤辯解的做法完全不同。若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永遠不承認自己錯了,那他也不是創(chuàng)業(yè)者了。巴菲特和芒格有一種性格就是愿意甚至去證實和承認自己的錯誤,并從中吸取教訓。 用普遍懷疑既反共識用于對付從眾效應(yīng)。 從眾效應(yīng)是扭曲我們思維的罪魁禍首。群體是沒有邏輯的,群體只有形象思維,要用感性來打動。遵循常識失敗要好過違背傳統(tǒng)而成功。群體沒有任何批判精神,群體不會推理或者總會出錯,群體是無意識的,一定會跟著某個領(lǐng)導(dǎo)的意見走。要影響群體,不能用論證的方式來打動。演說家靠的總是感性而不是理性,因為邏輯罰則對群體不起作用。在群體之中,個體不在是原本的那個自己,而變成了不在受自己意志支配,不在有獨立思想的傀儡。大多數(shù)人的共識一定是愚蠢的,但凡是常識的東西,都是行將拋棄的謬誤。這個世界的問題,不在于聰明人充滿疑惑,而是傻子們堅信不疑。羅素說很多人寧可死也不愿意獨立思考。若所有的魚都朝一個方向游,萬一錯了呢?你敢朝另外的方向游嗎?與其更好,不如不同。恰恰與大眾不一樣,才能獲得不一樣的收獲。 因此,創(chuàng)新精神的前提是具備批判思維。
推薦書籍 《自私的基因》 《機器人叛亂》 《三體》 《人類簡史》 《清教徒禮物》 《批判性思維》 《這才是心理學》 《窮查理寶典》 《物演通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