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tài)度”簽約賬號 問丨根據《明史》記載,明朝初期進攻云南將領沐英,首先在使用火器對付叛軍大象等野獸兵種。有感于火藥裝填速度太慢,而改進的一種戰(zhàn)術射擊方式。 具體是由三人為一個小組。先由最前面的火槍手射擊,然后退至隊伍后方專心裝填彈藥,由第二名士兵上前開火。三人交替裝彈、開火,使原本射擊一次需要一分鐘以上的火槍效率提升三倍! 那么這種戰(zhàn)術是否是世界首創(chuàng),并且是最頂尖的水平呢? 明粉們津津樂道的三段擊 明軍的三段擊,總被不是明粉們視為“明朝軍事科技,領先全球各地的象征”。但實際上,三段擊的思維并非明朝獨創(chuàng),更不是火藥武器出現后才有的事情?;鹚幬淦髟谑澜绺鞯仄占芭c形成主流后,三段擊式的戰(zhàn)術屢見不鮮。 明朝歷史上關于三段擊的最早記載,來自沐英在云南面對大象時的作戰(zhàn)記錄。即3排手持原始火門槍的士兵,依次發(fā)射后到后排填裝。問題是,以火門槍非常低的射速,僅僅三排的數量,根本無法保持火力的連續(xù)性。 明朝早期軍隊 早在公元前后的古羅馬軍隊里,使用輕型標槍的輕裝步兵,就會使用這種簡單的后退射擊戰(zhàn)術。士兵在投擲標槍后,退回到后排,然后再來一輪,一直到標槍射完或是戰(zhàn)斗情況有變。 羅馬輕步兵早就會后退射擊原理了 在中世紀,非常依賴弩作戰(zhàn)的宋朝軍隊,就采用了簡單的三段擊射擊法。只不過因為弓弩的操作比較簡單,所以不需要后退到后排去填裝。只需要填裝后站起來射擊就可以了。這套戰(zhàn)術與后來明朝使用的辦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宋朝的弩手三段擊 唯一存在區(qū)別的原因,在于火門槍和火繩槍都需要使用火藥發(fā)射。士兵手持明火或在火繩上保持火星,都需要彼此間隔操作。否則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殉爆,不僅傷害自己,還會害了周圍戰(zhàn)友。 所以,拿著火門槍的早期明軍士兵,只是簡單的復刻了宋代就有的戰(zhàn)術。唯一的改進,大概就是迫于早期火藥武器的安全操作規(guī)范來微調的。拿著火繩槍的晚期明軍士兵,更是在照搬數百年前就形成的條例。根本談不上什么偉大創(chuàng)新。 明朝的三段擊與宋朝的有什么本質區(qū)別? 在歐洲,早在明朝人認可火繩槍的威力前,著名的西班牙方陣戰(zhàn)術已經差不多研究完成。早期因為火繩槍士兵是長槍方陣的火力補充,所以數量不多,也是3-4排就覺得基本足夠了。這種戰(zhàn)法同樣是中世紀弩兵的戰(zhàn)術演變,談不上什么高明。 西班牙方陣在明朝重視火繩槍之前就已經掌握了多排輪射 但隨著火槍的重要性逐步體現出來,西班牙方陣中的火槍手比例也大大提升了。這個時候,依然覺得火繩槍操作繁瑣的歐洲人,為了增強火力的持續(xù)密度,將士兵的排列數增加。火繩槍手經常以6-8排的厚度出戰(zhàn)。在個別情況下,因為戰(zhàn)場狹窄,部隊呈縱隊樣式作戰(zhàn),火槍手隊列的厚度就更為可怕了。 西班牙方陣的火槍手火力遠勝明軍 這種6-8排縱深的火繩槍手,在火力連續(xù)性上比明朝時簡單的3排來說,孰強孰弱?只要沒有生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的人,都能快速得出答案。 后期的西班牙方陣更是甩開明軍一大截 可能是讓明粉們更不愿意看到的是,不受西歐戰(zhàn)術影響的東歐、俄羅斯與奧斯曼等國,火槍手們,也會嚴格的排列出各自縱深的隊伍,很多時候遠遠超過了3排。 當明朝軍隊依然在最多排出3排火槍手出陣時,亞洲各地的奧斯曼軍隊、殖民地衛(wèi)隊、莫臥兒印度人,都會派出超過了3排的純火槍手隊伍。連續(xù)不斷的火力輸出,對于素質較差的亞洲民兵而言,已經是非常巨大的震撼了。這反過來限制了亞洲各國對于歐式長槍方陣的依賴,也在早期阻礙了刺刀的普及。 在印度對射的葡萄牙與奧斯曼火槍手 回到西歐地區(qū),在西班牙方陣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荷蘭與瑞典線列戰(zhàn)術,則將火繩槍的厚度基本設定在6-10排。依靠后退射擊、嚴格訓練、早期紙包裝的火藥+子彈混合包裝,這種戰(zhàn)術得到了全歐洲的認可。 瑞典人的6排輪射 足足六段擊哦 為了在需要時,瞬間增強火力密度和爆發(fā)力。瑞典人最早開始在特殊情況下,訓練6排火槍手隊列合并成三排。第一排蹲著、第二排半蹲、第三排站立,同時發(fā)射手中的火繩槍。這種增強火力方式,又被后來的很多明粉以訛傳訛為學習明朝三段擊的表現。實際上,兩種戰(zhàn)術根本不是一回事。背后所折射出的戰(zhàn)術理念差距、技術基礎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的。 采用三排齊射的蘇格蘭步兵 此時的明朝呢?空有三段擊概念,卻不是所有部隊都付諸執(zhí)行的。在17世紀,不少部隊在歐洲人開始換裝燧發(fā)槍的年代,他們依然連火繩槍都沒有全部裝備上。在不少戰(zhàn)斗中,基本上也是簡單列隊后亂放一氣而已。這種表現和所謂的領先地位,沒有絲毫共通處。 可怕的是,歐洲方面則沒有就此停止前進的腳步。在燧發(fā)槍與刺刀逐步普及后,火槍安全性加強,火星濺出引爆火藥的幾率大大降低。于是,法國人就開始取消了士兵射擊后,到后排去重新填裝的規(guī)定。4-6排縱深的士兵,在射擊后直接蹲下填裝即可。完成填裝,再起立依次射擊。這種做法,難道應該被視為學習宋代弩手的射擊戰(zhàn)術嗎? 荷蘭人繼續(xù)改進他們的戰(zhàn)術,并且最終將這套新成果傳入英國。著名的盎格魯-荷蘭射擊戰(zhàn)術,就此出現。為了加強正面殺傷效率,士兵隊列的正面被拉長,縱深減低為3排。士兵們會像當初瑞典軍隊的三排齊射一樣,前后3人同時發(fā)射。這種射擊戰(zhàn)術也就被歐洲各國軍隊,使用到19世紀。由歐洲人訓練或影響的土耳其、伊朗與印度地區(qū)的新式軍隊,也一并接納了這一體系。 薩爾滸之戰(zhàn)中明軍 既沒有普及火繩槍更沒有三段擊 當然,這些17世紀后期-18世紀初的革新,已經與明朝毫無關系了。畢竟,明朝在完成全軍裝備火繩槍以前就完蛋了。 清軍的火繩槍部隊一般也有5-6排縱深 繼承明軍軍隊的清軍,在百年內將早期火門槍基本淘汰,一律換裝了火繩槍。為了火力的延續(xù)性,他們也會采用后退射擊的辦法。只不過不是3排而是5-6排,因為那樣實在是太單薄了。于是,清軍步兵在17世紀后期,終于達到了西亞與中亞在16世紀中期就達到的水平了。 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