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教授講座筆記之十--------口腔病方
牙齒、牙周、口腔黏膜、唇、頰、舌等
炎癥→中醫(yī)可介入;外傷、畸形、腫瘤→西醫(yī)
(1) 口腔黏膜病-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口瘡)-成藥錫類散
-扁平性口腔潰瘍(苔癬)-好發(fā)成口腔癌-(白色網(wǎng)紋狀丘疹)
金匱(狐惑病)-白塞氏病(口、眼、外生殖器潰瘍)、多系統(tǒng)炎癥
(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
(2) 牙周組織炎癥-牙周病、牙齦炎
(3) 舌覺異常、口味異常
經(jīng)方思路:(1)專病專方(辨病)
(2)整體治療(口腔為局部病變,亦可能機體表癥)
一、 甘草瀉心湯 (比較半夏瀉心湯→當甘草用量大(4升)時,由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
經(jīng)方:甘草4兩 黃連1兩 黃芩3兩 人參3兩 干姜3兩 半夏半升 大棗12枚
黃煌:生甘草6~20g 黃連3~6g 黃芩6~20g 黨參10~20g 干姜6~12g 姜制半夏6~12g
大棗15~30g
1. 消化道黏膜修復劑,口腔潰瘍專方,由口腔→肛門之粘膜潰瘍均可用
2. 上述之三大口腔黏膜病均可用(日本古方派常用)→愈合快、發(fā)作周期延長
藥理:
(1) 黃連、甘草、杏仁(甘草丸)→可治口鼻生瘡 (宋時醫(yī)案)
黃連、甘草、蜂蜜、豬油→膠狀
(2) 口腔潰瘍多伴有煩燥、失眠→黃連專治癥
(3) 舌瘡,舌為心之苗,心火旺→黃連專治癥
(4) 口瘡多伴有消化癥狀→本方組(半夏瀉心湯)為消化道炎癥主方
(5) 黃連+黃芩→心下痞、下痢(葛根芩連湯)→(各式瀉心湯)
3. 方中甘草用量多在6g以上,也有到30g (甘草副作用:反酸、腹脹、浮腫)
4. 加減:
(1) 舌紅、唇紅、月經(jīng)有血塊者→重用黃芩到20~30g
(2) 淋巴結腫大者→加連翹20~30g
(3) 便秘、口臭、潰瘍局部紅腫、色黃→加大黃3~10g
二、 炙甘草湯
原方:甘草 生姜 人參 生地 桂枝 阿膠 麥門冬 麻仁 大棗
黃煌方:炙甘草3~15g 干姜5~10g 人參或黨參10~20g 生地10~20g 肉桂6~12g
阿膠6~12g 火麻仁6~12g 大棗15~30g
1. 本方是腫瘤患者惡液質(zhì),極度消瘦、貧血時之營養(yǎng)方,以食道、胃、肝、肺癌居多
(體質(zhì)極度虛弱、大出血后循環(huán)衰竭)→推測用于當時戰(zhàn)爭傷員
為古代的止血強方,又稱復脈湯
大劑量生地、阿膠→止血
人參、桂枝、炙甘草、麥門冬→強心定悸
本方含19種胺基酸,9種為人類必須胺基酸
2. 本方式用羸瘦、面色憔悴、皮膚干之口腔潰瘍、腫瘤、干燥、牙齦出血(晚期口腔癌)等
羸瘦、貧血、大便干結者(方內(nèi)有許多滋陰藥)最有效
病理性口干燥-陰虛、津脫→化療,無苔
3. 為方便長時期服用,可加入鹿角膠、蜂蜜做成膏劑
三、 (三黃)瀉心湯 (金匱16、17: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原方:大黃2兩 黃連1兩 黃芩1兩
黃煌:大黃6~12g 黃連3~6g 黃芩10~20g
1. 古代之瀉火止血方,仲景用于吐血、衄血患者
2. 本方可用于牙周炎、牙齦炎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導致之牙齦出血
--多伴有唇紅、舌紅、口臭、便秘、失眠、焦慮
3. 市面上作用類似之成藥:三黃片、清膠囊、黃連上清丸(尚有石膏、連翹、梔子,大黃量較大,可能會腹瀉)
中老年人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者合適
四、 葛根湯
經(jīng)方:葛根4兩 麻黃3兩 桂枝2兩 芍藥2兩 甘草3兩 生姜3兩 大棗12枚
黃煌:葛根12~30g 生麻黃5~12g 肉桂6~12g/桂枝10~20g 白芍/赤芍10~15g
生甘草3~10g 生姜10~20g/干姜5~10g 大棗15~30g
1. 本方適用于風寒型(疲勞,受風寒,肌肉酸痛)的牙周膿腫、牙髓炎、三叉神經(jīng)痛、面神經(jīng)炎
2. 體質(zhì):面黝黑、黃暗、粗糙、壯實、嗜睡、咽喉不紅
→體力勞動或身壯之青年
3. 本方為發(fā)汗解表劑,發(fā)汗力輕微,服藥后避風寒
若大便干結,苔厚者可加大黃
4. 醫(yī)案:用葛根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治面癱,有效
五、 附子理中湯 (成藥有附子理中丸→主腹脹、腸鳴)
黃煌方:制附子6~12g 黨參10~20g/紅參6~12g 干姜10~20g 白朮10~20g
炙/干甘草6~20g
1. 本方為溫熱性強壯藥,可用于虛寒型牙周炎、膿腫等,可消散炎癥、消散膿液、破潰愈合
2. 其人多見面色黃暗、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小便清長、脈象無力等、局部牙周紫暗漫腫、疼痛不休
→服藥后,腹部舒適,精神好
4. 臨床經(jīng)驗:加黃連、肉桂效果更好
黃煌教授講座筆記之十一----婦人妊娠 (金匱內(nèi)與婦科有關者有: 產(chǎn)后 妊娠 雜病三篇)
一、 溫經(jīng)湯(能否懷孕) 金匱: 婦人雜病22篇9條
原方:吳茱萸3兩 當歸2兩 川芎2兩 芍藥2兩 人參2兩 桂枝2兩
阿膠2兩(另烊,是止血藥) 生姜2兩 牡丹皮2兩 甘草2兩 半夏半升 麥門冬1升
黃煌方:吳茱萸3~10g 當歸6~12g 川芎6~12g 白芍/赤芍6~12g 黨參6~12g
桂枝6~12g/肉桂3~6g 阿膠6~12g(另烊) 生姜6~12g/干姜3~6g 牡丹皮6~12g
生/炙甘草6~12g 姜制半夏6~12g 麥門冬12~24g 紅棗15~30g(為了口感好)
1. 本方是女性調(diào)經(jīng)方,多用于閉經(jīng)、不孕癥、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習慣性流產(chǎn)(連續(xù)流產(chǎn)3次或3次以上)
閉經(jīng):(1)原發(fā)性閉經(jīng)-年滿18歲,尚未初潮 (占 5%)
(2)繼發(fā)性閉經(jīng)-月經(jīng)已經(jīng)來潮,而出現(xiàn)6個月月經(jīng)不行者 (占 95%)
兩者皆可用溫經(jīng)湯,但按病變部位,可分子宮性、卵巢性、垂體性、
下丘腦性閉經(jīng),其中子宮性、卵巢性閉經(jīng)效果較好
不孕癥:”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多為無排卵者、月經(jīng)量少、月經(jīng)周期亂、基礎體溫呈單相型
- 日本經(jīng)驗:適用溫經(jīng)湯的婦女大部分伴有手掌皮膚干裂、角質(zhì)化
- 目前臨床所見閉經(jīng)多與減肥藥與過度飲食節(jié)制有關
- 本方服用期要三個月以上
- 適用于宮血癥(功能性失調(diào)子宮出血) (阿膠止血 全方為天然雌激素)
2. 可用于老年性陰道炎、外陰搔癢癥、手足皸裂、指掌角質(zhì)化、黃褐斑、口唇干枯、發(fā)枯黃脆等
3. 本方適應面較廣,但必須用于羸瘦而干枯的女子
溫經(jīng)湯體質(zhì):羸瘦而皮膚松弛、腹壁薄而無力、口唇干燥而不紅潤、皮膚干枯發(fā)黃發(fā)暗、缺乏光澤或潮紅或暗紅或黃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腳掌出現(xiàn)裂口、疼痛或發(fā)熱感、還有的女性可能出現(xiàn)陰道炎
4. 為方便服用,可加進紅棗、蜂蜜、冰糖等濃煎收膏,也是女性冬令進補的保健品
平時多食用豬皮、羊肉、牛肉、豬肝等
5.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溫經(jīng)湯可作用于下丘腦,促進促性腺素釋放激素的分泌
6. 加減
(1) 腹痛明顯:加大當歸、白芍、牡丹皮、川芎的用量
(2) 出血者:加大阿膠的用量,還可加入生地 (參考炙甘草湯)
(3) 頭痛、關節(jié)疼痛者:加大吳茱萸、桂枝、生姜
(4) 大便干結、皮膚如鱗甲者:可加桃仁
(5) 閉經(jīng)、基礎體溫低者:可加鹿角膠、制附子
(6) 使口味可口:可加入紅棗、桂圓
二、 當歸芍藥散(保胎)→1.懷孕婦女;2.腹痛 (金匱: 婦人雜病20篇17條)
原方:當歸3兩 芍藥1斤 川芎半斤 茯苓4兩 澤瀉半斤 白朮4兩
黃煌方:當歸6~12g 芍藥10~20g 川芎6~12g 茯苓10~20g 澤瀉15~30g 白朮10~20g
※當歸、川芎、芍藥此三味藥專治腹痛,若無明顯頭痛、腹痛量可減少
※茯苓、澤瀉、白朮有利水、消浮腫的作用,若有浮腫,藥量可增加
1. 本方是古代的保胎方,最適用于妊娠腹痛、胎位不正 (有轉(zhuǎn)移胎位效果)
2. 本方也可用于以疼痛為特征的婦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子宮附件炎、痛經(jīng)等
3. 本方對閉經(jīng)、不孕癥也有效果
4. 本方還可以用于婦女常見黃褐斑、座瘡、貧血等 (缺鐵性貧血亦可)
5. 最適合體質(zhì):面色黃、貧血浮腫貌、下肢常有浮腫、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常腹痛、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常常有頭暈、頭痛、心悸等
6. 本方原為散劑,并用酒調(diào)和后服用,現(xiàn)在可用膠囊、丸劑,如用湯劑時,要量應減至原方1/3為宜
7. 關于逍遙散,可以看作是四逆散和當歸芍藥散 (胸肋苦滿) 的合方加減
三、 桂枝茯苓丸 (生得下) (金匱: 婦人雜病20篇 2條)
原方:桂枝 茯苓 牡丹皮 芍藥 桃仁各等分
黃煌方:桂枝10~20g/肉桂6~12g 茯苓10~20g 牡丹皮10~20g 白/赤芍10~20g
桃仁10~20g
1. 本方是古代的催生湯,現(xiàn)代臨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
(在古代營養(yǎng)不良、疲勞、顛簸、沖撞等,常導致婦女流產(chǎn),在流產(chǎn)的婦女中,常有胎死腹中,常用本方治療) (胎死服之可下)
2. 本方多用于婦科炎癥及相關疾病,如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子宮內(nèi)膜炎、盆腔瘀血綜合癥、輸卵管粘連不通、子宮內(nèi)膜異位政、痛經(jīng)、異位妊娠、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葡萄胎、產(chǎn)后惡露不盡
3. 本方診斷要注重望診和腹診 (瘀血體質(zhì))
望診→體質(zhì)強壯、面色多紅、暗紅、皮膚干燥(查小腿) 或起鱗屑、唇色暗紅、舌質(zhì)暗
紫
腹診→腹部大體充實、臍兩側(cè)尤以左側(cè)下腹更充實、觸之有抵抗、主訴大多
伴有壓痛 (腹肌緊)
4. 本方的經(jīng)典劑型是蜜丸,但目前臨床使用時有膠囊劑及湯劑
5. 加減
(1) 便秘、腰痛、腹痛:加制大黃
(2) 腹痛:加當歸、川芎
(3) 腰腿痛或下肢浮腫:加牛膝
(4) 浮腫、便溏:加白朮、茯苓、澤瀉
六 溫膽湯(非仲景方,是宋朝時用經(jīng)方加減)
姜制半夏10~20g 茯苓10~20g 陳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 枳殼6~12g
干姜3~6g/生姜3~6片 紅棗10~20g
1. 傳統(tǒng)化無形之痰方 可用于神經(jīng)癥 恐懼癥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 精神分裂癥
口腔科治舌覺味覺異常 (須先排除腦梗 腦瘤)
2. 適用患者常有下列癥狀:
膽怯 驚恐 虛煩恍惚 失眠 多惡夢 頭昏 頭痛 胸悶 自汗 惡心
4. 加減法:
煩躁臉油光 + 黃連胸悶焦慮 加 山梔
腹脹 加 厚樸齒痕舌明顯 重用符苓
5. 除煩湯: 半夏厚樸湯 加 山梔 枳實 黃芩 連翹主治舌體異覺有效
黃煌教授講座筆記----婦人病方
戰(zhàn)爭年代,婦女的地位迅速提高,承擔了提供人力資源的重要任務
要能懷得上,保得住,生得下
第一張方:溫經(jīng)湯
解決“懷得上”的問題
吳茱萸3-10克(很苦) 當歸6-12克 川芎6-12克 白芍6-12克 黨參6-12克 桂枝6-12克(肉桂3-6克) 阿膠6-12克 生姜6-12克(干姜3-6克) 丹皮6-12克 甘草6-12克 制半夏6-12克 麥門冬12-24克 加紅棗15-30克,味道會好些
有四物湯(缺地黃),有桂枝湯(缺大棗),有麥門冬湯,有半張桂枝茯苓丸(有桂枝、丹皮、芍藥)
治療近50歲的婦人,腹瀉多日不止,傍晚發(fā)熱感,小腹痛、脹感,手掌煩熱,口唇非常干燥(枯),面色憔悴。
本方是女性調(diào)經(jīng)方。多用于閉經(jīng)、不孕、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
閉經(jīng):原發(fā)性閉經(jīng):女性年滿18歲尚未來潮。舉例:丑小鴨變亭亭玉立少女
繼發(fā)性閉經(jīng):月經(jīng)已經(jīng)來潮,而出現(xiàn)6個月月經(jīng)不行者(占閉經(jīng)患者95%),與減肥有關
服用期要三個月以上才有效果,甚至一年以上,一定要有耐心,原方最有用
2.不孕癥
《金匱要略》:“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大部分和不排卵有關系,月經(jīng)周期紊亂,即使來的話,量也非常少。排卵后無持續(xù)一周以上高溫,無雙相,或曲線平坦,或高低不平。
日本經(jīng)驗:適用溫經(jīng)湯的婦女大部分伴有手掌皮膚干裂,角質(zhì)化
指甲周圍毛刺多,不滋潤。口唇干,不滋潤。
美手,美腳方,美容,美首,美甲,美發(fā)
矢數(shù)道明病案:26歲女子,每年僅行經(jīng)三次。雙手指端粗糙、裂口、疼痛,全身經(jīng)常發(fā)冷,但手心、腳心、口唇發(fā)熱。服溫經(jīng)湯后,首先手指皮膚好轉(zhuǎn),后發(fā)熱感消失,五個月后指端指紋恢復正常,一年后懷孕,產(chǎn)下健康女嬰。
青春期少女或卵巢功能開始衰退的中年婦女比較多見
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
青春期少女,或中年婦女(天然雌激素)
3.習慣性流產(chǎn):
連續(xù)發(fā)生流產(chǎn)三次或三次以上,《金匱》:“曾經(jīng)半產(chǎn)”
4. 老年性陰道炎,外陰瘙癢癥,手足皸裂,指掌角化癥(與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女性黃褐斑,嘴唇干枯疼痛,頭發(fā)枯黃,質(zhì)發(fā)脆(發(fā)為血之余),脫落
中醫(yī)理論的血:主要是指月經(jīng)的血,與生殖相關的激素有關
必須是羸瘦而干枯的女子
溫經(jīng)湯體質(zhì):羸瘦,皮膚松弛,腹壁薄而無力(無脂肪),口唇干枯而不紅潤,皮膚干枯發(fā)黃發(fā)暗,缺乏光澤或潮紅或暗紅或黃褐斑,有些患者手掌腳掌出現(xiàn)裂口,疼痛或發(fā)熱感,或出現(xiàn)陰道炎(老年),毛發(fā)脫落、干枯、發(fā)黃。
調(diào)整體質(zhì)?,F(xiàn)在這種體質(zhì)不是很多
為方便服用,可做成膏滋藥(蘇南習俗),放入紅棗、蜂蜜、冰糖(鹿角膠等)、芝麻、核桃仁、桂圓等,女性冬令進補的保健品
服用溫經(jīng)湯的同時關照病人:平時要多吃
中國女性皮膚好:秘訣有二1.經(jīng)常吃豬肉,尤其是帶皮的紅燒肉,燉紅燒豬手(放入黃豆),或豬肝(有補血作用)
2.大量吃蔬菜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它可促進促性腺素的分泌,作用于下丘腦
加減:
出血:加大阿膠的用量,或加生地黃
腹痛明顯:加大當歸、芍藥、丹皮、川芎的用量
頭痛、關節(jié)疼痛者:加大吳茱萸(良好的止痛劑)、桂枝、生姜
大便干結,皮膚如魚鱗狀:加桃仁(主治肌膚甲錯)
閉經(jīng),基礎體溫低者:加鹿角膠,制附子
使口味可口:可加入紅棗,桂圓肉
第二張方:當歸芍藥散
流產(chǎn):古代常見
懷孕的婦女出現(xiàn)肚子痛,用當歸芍藥散
治療孕婦的痤瘡
當歸6-12克 芍藥10-20克 川芎6-12克 茯苓10-20克 白術10-20克 澤瀉15-30克
最適用于妊娠腹痛和胎位不正
《金匱》:婦人懷妊,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類聚方廣義》:懷孕后胎長得不好可用
舉例:孕婦偏頭痛,浮腫,用后腹痛、膽囊炎好轉(zhuǎn),服后感覺胎兒頭在轉(zhuǎn)動,一直服用此方,足月生產(chǎn)健康男嬰
文獻報道:用本方加味治療胎位異常170例,轉(zhuǎn)胎率達80%以上,療效高于膝胸臥位。
治療以疼痛為特征的婦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子宮附件炎、痛經(jīng)等
岳美中治慢性盆腔炎:腹痛,白帶多,頭部眩暈
可做成膠囊,治療痛經(jīng)療效高于田七痛經(jīng)膠囊
最適合體質(zhì):有點胖,也可能比較重的女孩,可用當歸芍藥散加牛膝
也可治療不孕癥(日本),閉經(jīng),黃褐斑,缺鐵性貧血的女性:用的機會比較多。
指征:不是所有的黃褐斑,胎位不正,不孕癥都可用
體質(zhì)要求:面色黃,貧血浮腫貌,下肢常有浮腫,經(jīng)常腹痛(有的是痛經(jīng)),大便大部分不成型,常有頭昏頭暈、心悸、肌肉痙攣跳動。形象的說是黃臉婆。
很多有水,有浮腫的人也會出現(xiàn)頭痛,最好的方:五苓散。因此當歸芍藥散也可治療頭痛。
與溫經(jīng)湯體質(zhì)區(qū)別:一個胖一個瘦;一個干枯一個有水腫。
原為散劑,并用酒調(diào)和服用(酒可活血)。也可用酸奶調(diào)服(原味酸奶)。如果用水沖粉末,容易卡在喉嚨里導致咳嗽。
加減:無明顯疼痛者,芍藥、川芎酌情減少
浮腫明顯者:茯苓,白術,澤瀉要加量
相近方:逍遙散,當歸芍藥散和四逆散的合方加減,其證要有胸脅苦滿----經(jīng)前乳房脹痛,或用膽囊炎、膽石癥等膽系疾病
其中大量的芍藥可以通便,可治便秘
第三張方:桂枝茯苓丸
桂枝(肉桂) 茯苓 丹皮 白芍 桃仁
各10克,或各15克
原意:古代用于下死胎。是古代的催生湯,原名“奪命丹”。“胎未死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
治療:婦科很多炎癥和相關炎癥: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子宮內(nèi)膜炎、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盆腔瘀血綜合征、輸卵管粘連不通、宮外孕、卵巢囊腫、子宮肌瘤、痛經(jīng)、葡萄胎、產(chǎn)后惡露不盡、胎膜殘留、子宮復舊不全等
男人生殖系統(tǒng)疾病亦可用: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精囊炎、睪丸炎等,“奇妙得不得了”
體質(zhì)要求:
三個指征:
臉征:望診:面部皮膚粗糙,面色紅或暗紅,面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酒糟鼻、皮膚毛孔粗大,有痘痘
腹征:腹部大體充實,有力,臍兩側(cè),尤其是左側(cè)更充實,甚至有明顯壓痛。也有病人不一定出現(xiàn)疼痛
腿征:皮膚干燥,瘙癢、脫屑,小腿容易抽筋。小腿以下,腰以上皮膚發(fā)癢,容易生凍瘡。下肢皮膚較暗。腳掌皮膚干燥,皸裂,容易裂口。甚至潰瘍
康元制藥有軟膠囊,日本學者主張用丸劑(較湯劑有效成分高)
加制大黃:治便秘。
痛得厲害:加當歸,川芎
腰痛:加牛膝。治腰椎間盤突出、椎間管狹窄
浮腫,便溏:加白術,茯苓,澤瀉;與當歸芍藥散合方
第四張方:黃連阿膠湯
治療心中煩,不得臥。
也可用來治療婦科病
黃連(四兩)6-10克 黃芩(二兩)6-12克 白芍6-12克(12-20克) 阿膠(三兩)10-20克(另烊) 雞蛋黃2個
中國人不大敢吃生雞蛋,故介紹病人吃溏心雞蛋
有止血作用:清熱除煩止血,主要用來治療月經(jīng)過多。
黃芩:古人用來治療子宮出血的常用藥。三黃瀉心湯
阿膠:更是止血藥。古人沒有“養(yǎng)血”的概念。炙甘草湯(止外傷大出血),豬苓湯(止尿血)皆用來止血。
還可用治內(nèi)科其它疾?。?.出血性疾?。罕阊?、尿血、鼻衄、咯血、嘔血、皮下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2.躁狂性疾?。航箲],精神分裂患者可用,抑郁癥,老年性癡呆,神經(jīng)衰弱。都表現(xiàn)為失眠
3.急性發(fā)熱性疾病:發(fā)熱伴便血,如菌?。豪t白凍。腸傷寒:腸穿孔。
黃連大量治療菌痢、腸傷寒有效。
白芍里面有一種芍藥總苷,對于免疫性疾病可用(干燥綜合征、白塞病、潰瘍性結腸炎)
對于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也可用,黃連有很好的降糖作用。肺結核患者出現(xiàn)咯血可用。
客觀指征:1.紅絳舌。舌絳如火,舌紅少苔。
2.脈象細數(shù)。
3.皮膚粗糙,有脫屑(日本經(jīng)驗)。
4.有出血或出血傾向。
如果舌淡,脈遲緩,不要亂用這張方。
由于黃連用量大,故藥味極苦。中病即止,不能連續(xù)吃
加味:生地,子宮出血一般用生地加阿膠(張仲景經(jīng)驗)
腹痛拒按:加制大黃,即合三黃瀉心湯
少腹痛:加丹皮,善治少腹疼痛
病案:少婦流產(chǎn),下面出血淋漓不盡,血出很紅,黏,嘴唇通紅,皮膚雪白。經(jīng)常口腔潰瘍。伏熱體質(zhì)。一劑血止,一周后口腔潰瘍好轉(zhuǎn),后懷孕。
第五張方:麻黃附子細辛湯
屬溫藥
治療閉經(jīng),不孕,作用同黃體酮。臉色黃,嘴唇發(fā)暗,皮膚粗糙,不大出汗,人胖胖的,月經(jīng)不來。屬寒性體質(zhì)
體質(zhì)與“伏熱美女”完全相反
黃煌教授講座筆記----婦人妊娠(2008-11-23 12:10:30)
黃煌教授講座筆記----婦人妊娠 (金匱內(nèi)與婦科有關者有: 產(chǎn)后 妊娠 雜病三篇)
一、 溫經(jīng)湯(能否懷孕) 金匱: 婦人雜病22篇9條
原方:吳茱萸3兩 當歸2兩 川芎2兩 芍藥2兩 人參2兩 桂枝2兩
阿膠2兩(另烊,是止血藥) 生姜2兩 牡丹皮2兩 甘草2兩 半夏半升 麥門冬1升
黃煌方:吳茱萸3~10g 當歸6~12g 川芎6~12g 白芍/赤芍6~12g 黨參6~12g
桂枝6~12g/肉桂3~6g 阿膠6~12g(另烊) 生姜6~12g/干姜3~6g 牡丹皮6~12g
生/炙甘草6~12g 姜制半夏6~12g 麥門冬12~24g 紅棗15~30g(為了口感好)
1. 本方是女性調(diào)經(jīng)方,多用于閉經(jīng)、不孕癥、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習慣性流產(chǎn)(連續(xù)流產(chǎn)3次或3次以上)
閉經(jīng):(1)原發(fā)性閉經(jīng)-年滿18歲,尚未初潮 (占 5%)
(2)繼發(fā)性閉經(jīng)-月經(jīng)已經(jīng)來潮,而出現(xiàn)6個月月經(jīng)不行者 (占 95%)
兩者皆可用溫經(jīng)湯,但按病變部位,可分子宮性、卵巢性、垂體性、
下丘腦性閉經(jīng),其中子宮性、卵巢性閉經(jīng)效果較好
不孕癥:”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多為無排卵者、月經(jīng)量少、月經(jīng)周期亂、基礎體溫呈單相型
- 日本經(jīng)驗:適用溫經(jīng)湯的婦女大部分伴有手掌皮膚干裂、角質(zhì)化
- 目前臨床所見閉經(jīng)多與減肥藥與過度飲食節(jié)制有關
- 本方服用期要三個月以上
- 適用于宮血癥(功能性失調(diào)子宮出血) (阿膠止血 全方為天然雌激素)
2. 可用于老年性陰道炎、外陰搔癢癥、手足皸裂、指掌角質(zhì)化、黃褐斑、口唇干枯、發(fā)枯黃脆等
3. 本方適應面較廣,但必須用于羸瘦而干枯的女子
溫經(jīng)湯體質(zhì):羸瘦而皮膚松弛、腹壁薄而無力、口唇干燥而不紅潤、皮膚干枯發(fā)黃發(fā)暗、缺乏光澤或潮紅或暗紅或黃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腳掌出現(xiàn)裂口、疼痛或發(fā)熱感、還有的女性可能出現(xiàn)陰道炎
4. 為方便服用,可加進紅棗、蜂蜜、冰糖等濃煎收膏,也是女性冬令進補的保健品
平時多食用豬皮、羊肉、牛肉、豬肝等
5.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溫經(jīng)湯可作用于下丘腦,促進促性腺素釋放激素的分泌
6. 加減
(1) 腹痛明顯:加大當歸、白芍、牡丹皮、川芎的用量
(2) 出血者:加大阿膠的用量,還可加入生地 (參考炙甘草湯)
(3) 頭痛、關節(jié)疼痛者:加大吳茱萸、桂枝、生姜
(4) 大便干結、皮膚如鱗甲者:可加桃仁
(5) 閉經(jīng)、基礎體溫低者:可加鹿角膠、制附子
(6) 使口味可口:可加入紅棗、桂圓
二、 當歸芍藥散(保胎)→1.懷孕婦女;2.腹痛 (金匱: 婦人雜病20篇17條)
原方:當歸3兩 芍藥1斤 川芎半斤 茯苓4兩 澤瀉半斤 白朮4兩
黃煌方:當歸6~12g 芍藥10~20g 川芎6~12g 茯苓10~20g 澤瀉15~30g 白朮10~20g
※當歸、川芎、芍藥此三味藥專治腹痛,若無明顯頭痛、腹痛量可減少
※茯苓、澤瀉、白朮有利水、消浮腫的作用,若有浮腫,藥量可增加
1. 本方是古代的保胎方,最適用于妊娠腹痛、胎位不正 (有轉(zhuǎn)移胎位效果)
2. 本方也可用于以疼痛為特征的婦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子宮附件炎、痛經(jīng)等
3. 本方對閉經(jīng)、不孕癥也有效果
4. 本方還可以用于婦女常見黃褐斑、座瘡、貧血等 (缺鐵性貧血亦可)
5. 最適合體質(zhì):面色黃、貧血浮腫貌、下肢常有浮腫、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常腹痛、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常常有頭暈、頭痛、心悸等
6. 本方原為散劑,并用酒調(diào)和后服用,現(xiàn)在可用膠囊、丸劑,如用湯劑時,要量應減至原方1/3為宜
7. 關于逍遙散,可以看作是四逆散和當歸芍藥散 (胸肋苦滿) 的合方加減
三、 桂枝茯苓丸 (生得下) (金匱: 婦人雜病20篇 2條)
原方:桂枝 茯苓 牡丹皮 芍藥 桃仁各等分
黃煌方:桂枝10~20g/肉桂6~12g 茯苓10~20g 牡丹皮10~20g 白/赤芍10~20g
桃仁10~20g
1. 本方是古代的催生湯,現(xiàn)代臨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
(在古代營養(yǎng)不良、疲勞、顛簸、沖撞等,常導致婦女流產(chǎn),在流產(chǎn)的婦女中,常有胎死腹中,常用本方治療) (胎死服之可下)
2. 本方多用于婦科炎癥及相關疾病,如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子宮內(nèi)膜炎、盆腔瘀血綜合癥、輸卵管粘連不通、子宮內(nèi)膜異位政、痛經(jīng)、異位妊娠、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葡萄胎、產(chǎn)后惡露不盡
3. 本方診斷要注重望診和腹診 (瘀血體質(zhì))
望診→體質(zhì)強壯、面色多紅、暗紅、皮膚干燥(查小腿) 或起鱗屑、唇色暗紅、舌質(zhì)暗
紫
腹診→腹部大體充實、臍兩側(cè)尤以左側(cè)下腹更充實、觸之有抵抗、主訴大多
伴有壓痛 (腹肌緊)
4. 本方的經(jīng)典劑型是蜜丸,但目前臨床使用時有膠囊劑及湯劑
5. 加減
(1) 便秘、腰痛、腹痛:加制大黃
(2) 腹痛:加當歸、川芎
(3) 腰腿痛或下肢浮腫:加牛膝
(4) 浮腫、便溏:加白朮、茯苓、澤瀉
黃煌教授講座筆記之十二----皮膚病方
(不要人命 但可能是內(nèi)病外表 影響生活質(zhì)量與心理)
皮膚病分類:
1. 病毒細菌性皮膚?。簡渭儼捳?、帶狀皰疹(纏腰火丹)(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扁平疣、膿皰瘡(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丹毒、毛囊炎
2. 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span>
濕疹→滲出而得名
蕁(ㄊㄢ)痲疹→(風疹塊) 過敏
物性皮炎→磺胺類、抗生素類
異位性皮膚炎、遺傳過敏性濕疹
3. 結締組織及免疫性皮膚?。?/span>
系統(tǒng)性紅斑性狼瘡→侵犯皮膚及臟器的免疫性疾病
白塞氏病
4. 紅斑及丘疹鱗屑性皮膚病:
銀屑病→ 病因不明,可能與細菌或遺傳有關
5. 神經(jīng)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神經(jīng)性皮炎 (慢性苔癬)
單純性癢疹
6. 角化性皮膚病→掌跖(ㄓ)
7. 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黃褐斑→黑色素沉淀
白癜(ㄉㄧㄢ)瘋→脫色性病變、泛發(fā)性白色斑片
8. 皮膚附屬器官
(挫) 座瘡
酒糟(漕) 鼻(好發(fā)于鼻部)
斑禿→精神、分泌等
黏膜病→唇炎
一、 桂枝湯 (太陽病第13.15.54.234.276條)
治戰(zhàn)場上士兵之饑寒交迫,非發(fā)汗、感冒藥,為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強壯方
煌:桂枝10~20g 白/赤芍10~20g 生甘草3~10g 干姜3~10g 紅棗10~30g
1. 本方為皮膚營養(yǎng)劑(調(diào)和腠理營衛(wèi))→丘疹、糜爛、潰瘍等
白而干,局部不紅,色淡為特點
2. 本方可治毛囊炎、座瘡、蕁麻疹、濕疹、下肢潰瘍、糖尿病足、皸裂
(初期可發(fā)可消,潰爛可托可補)
→桂枝湯合桂枝茯苓丸:下肢潰瘍不收口
黃耆桂枝湯+玉屏風散:雙手裂口
3. 桂枝湯是調(diào)理體質(zhì)的方→消瘦、皮膚干枯、舌淡
二、 葛根湯 (桂枝湯+葛根+麻黃)
1. 所適用之皮膚病,以肌肉豐滿而皮膚干燥,丘疹、鱗屑為特征
體質(zhì)較壯實,不出汗→冬天嚴重,夏輕快(汗出即緩)
2. 常用之皮膚病有→以項背部效果好
3. 體質(zhì):黝黑、黃暗、粗糙、壯實、嗜睡、咽喉不紅
(桂枝癥體質(zhì)者慎用!)
4. 加大黃(推陳出新)、川芎(溫辛、散寒凝,使氣往上走)→用于治療頭面部瘡疾
三、 小柴胡湯
1. 以丘疹、皰疹、糜爛、苔蘚樣變、搔癢劇烈等為特征
尤適合過敏性與病毒性皮膚病
2. 帶狀皰疹→劇烈疼痛,可加
(1) 四逆散、連翹(咽炎、淋巴腺腫大)
(2) 紅花瓜蔞甘草
局部分泌多、浮腫等→可配五苓散
單純性皰疹→可加連翹、山梔子
神經(jīng)性、過敏性、遺傳性皮炎→多配半夏厚樸湯、四逆散等
3. 合方:
出汗多,口渴→白虎湯
腹瀉,浮腫→五苓散
四、 桂枝茯苓丸 (常加大黃 桃仁承氣湯)
1. 皮膚干燥起鱗屑、囊腫結節(jié)、局部色素沉著、紫暗為特征
2. 銀屑病、座瘡、脫發(fā) (川芎)、酒糟鼻等
3. 望診:體質(zhì)較強壯、面色多紅、暗,唇色暗紅,舌質(zhì)紫暗,
腹充實,觸有抗按感,壓痛
4. 加減
(1) 便秘、腰痛、腹痛:加制大黃
(2) 腹痛:加當歸、川芎
(3) 腰腿痛或下肢浮腫:加牛膝
(4) 浮腫、便溏:加白朮、茯苓、澤瀉
五、 黃連解毒湯
1. 多用于熱毒重癥,見紅、腫、熱、痛、煩者
2. 可治濕疹、膿皰瘡(黃水瘡)→只要分泌物為黃(痰、帶下、瀉、汗)均可用
3. 體質(zhì):體強,肌肉堅實,面紅油光,口唇暗紅,目赤多眵(ㄔ),舌質(zhì)老硬,腹按之不適、抵抗感,易煩躁,上腹痞悶、疼痛,皮膚常有瘡癤,口易生瘡,小便黃短,口嘴苦、黏
4. 加減:
溫清飲:加四物湯→出血、充血之皮膚病
溫清飲再加柴胡、連翹、荊芥、白芷、薄荷、桔梗、甘草:荊芥連翹湯→適用于頭面部之 (挫) 座瘡
合防風通圣散→治毛囊炎
六、 防風通圣散(金元-劉完素) (方組含 麻杏石甘 調(diào)胃承氣 當歸芍藥…)
黃煌: 防風5~10g 荊芥5~10g 連翹5~10g 麻黃5~10g 薄荷3~6g 川芎5~10g 當歸5~10g 白/ 赤芍5~10g 白朮5~10g 山梔子5~10g 制大黃5~10g 芒硝3~6g 黃芩5~10g 生石膏 10~20g 桔梗5~10g 甘草3~6g 滑石6~12g 生姜6~12g
1. 本方所治皮膚病→蕁麻疹、座瘡、濕疹、扁平疣
2. 體質(zhì):壯實肥胖,面紅多油膩,皮干燥粗糙,好毛囊炎,食欲好,便秘,唇紅或暗紅
→有異位性皮炎之治緩病例。
(防風通圣散變方→麻杏甘石湯+大黃、連翹、荊芥、防風、滑石、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