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確實點中了《道德經(jīng)》的要點。但不能簡單地說通篇談的是反向思維。 《道德經(jīng)》的思想基礎(chǔ)是建立在“道”的概念之上的,整部《道德經(jīng)》上篇就叫《道經(jīng)》;體現(xiàn)“道”的具體性質(zhì)的是“德”,后半篇就叫《德經(jīng)》。(馬王堆出土帛書剛好相反,另當別論)道德經(jīng)的核心是“反者道之動”,這句話才讓整部書充滿了辯證法。 一定意義上,《道德經(jīng)》整篇都在講“反者道之動”(《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的道理。包括什么事“反者道之動”,如何在進行著“道之動”,圣人君子都在向哪個方向做“道之動”,等等。比如,這個“反者道之動”,還有自己的過程,《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講,“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p> 但是《道德經(jīng)》不會承認它在講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反向思維”。因為,反向思維是有預設(shè)前提的,是向我們的常識和慣性、刻板思維的反面去思維,是建立事物和它的相反方向上的聯(lián)系。我們用分析的方法進行思考,把事物定義得清清楚楚,事物是分清楚了,但是與此同時,也切割了事物之間的辯證聯(lián)系,采用反向思維這樣的變通思維方法,就是分析思維用自己的語言和方法,反映辯證思維的方法。 我們所說的反向思維是主觀意識的自覺的運用,是思維的方法。“反者道之動”卻被認為是世界和社會運動變化的本質(zhì)規(guī)律,這個差別是巨大的。《道德經(jīng)》認為凡事都是向?qū)α⒚孓D(zhuǎn)化的,它包括了“反向思維”,但比反向思維更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當然也有局限性,就是把事物的變化看得過于簡單化和絕對化了。 為什么有這樣的差距?我們認為這是來自兩個哲學體系的差異。反向思維的概念是分析主義和還原論的概念,是來自我們的分析主義的概念體系。《道德經(jīng)》則是中國傳統(tǒng)辯證法的思想體系。當然,分析主義的概念也可以幫助我們來分析“辯證法”的概念,只是要注意到概念之間的差異。劃分清楚了的概念之間的差別,中國傳統(tǒng)辯證法和其它哲學同樣可以對話。 對于“反向思維”這樣的概念可以用來分析和認識中國傳統(tǒng)辯證法,同時,對于象《道德經(jīng)》這樣的所謂中國傳統(tǒng)“三玄”之一的經(jīng)典,也不要真的覺得是“玄而又玄”,把他們神圣化和神秘化。把“道可道非常道”變成“不可道”,那樣就在實際上阻止了他們在現(xiàn)代的生命力,和走入人們心靈智慧的道路。 |
|
來自: milano1895 > 《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