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一個例子,來談?wù)勊卧姷奈兜馈?/span> 這種味道,只有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晚唐詩人杜牧在《初冬夜飲》中寫道:“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桿?”南唐后主李煜在《清平樂》中寫道:“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同或不同的名花,都是同樣的惆悵難言。看得透世俗紛雜,究竟是會更快樂一點、還是更憂愁一點?恐怕還是后者罷了。人生的苦與悲,在短短幾句詩里,散于只言片語,詩人內(nèi)心的“惆悵”未多言說,卻全在言辭之外。 宋代人如何表達(dá)這種情緒呢? 且讀讀蘇東坡這首: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這首詩作于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詩人作為一個中年人,他的母親、妻子、父親已經(jīng)相繼離世,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的“新舊黨派”之爭,蘇軾背負(fù)著滿腹“惆悵”遠(yuǎn)走朝堂,去密州做“地方官”,寫此詩數(shù)月之前的隆冬時節(jié),一名叫作孔宗翰的官員接任了蘇軾密州知府一職,蘇軾則由密州轉(zhuǎn)去徐州為官。轉(zhuǎn)年春日,蘇軾從徐州寫了五首絕句給密州的孔宗翰,這首即是五首寫給孔宗翰的絕句之一。 宋詩的風(fēng)格格外凄清愁郁,詩人看到梨花而觸發(fā)了內(nèi)心對于人生短暫、春光易逝的淡淡憂愁,也從本詩里抒發(fā)了看淡世態(tài)炎涼、人生百態(tài)的淡泊心境,意從郁郁失意中尋求解脫,表明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正坦蕩的傲然風(fēng)骨。蘇詩的“愁詩”,也不同于其他詩人的“愁詩”,字里行間中那抹引人向上的力量,即使被滿眼柳絮與梨花“壓”得微乎其微,也仍然讓人感慨于詩人的卓然心志與不俗氣骨。不得不說,蘇東坡就是蘇東坡。 而宋詩的價值也正在于此。 宋代雖然內(nèi)憂外患,甚至國破家亡,然而宋代的精神卻是在憂傷之中堅守。 這不正是中年人的精神么?無論壓力再大,都要堅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