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口渴咽干鼻燥,舌紅,苔薄白而干,右脈數(shù)大。 外感燥邪初期,病位在肺,易傷肺津。 肺津損傷,影響肺的宣降功能,故可致咳嗽;肺津傷,則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口渴咽干鼻燥。 津傷導(dǎo)致陰虛,陰虛可生肺熱,所以可見舌紅苔薄白而干、右脈數(shù)大等肺熱之征。 清宣肺熱,養(yǎng)陰潤燥。 桑菊飲(桑葉、菊花、桔梗、連翹、杏仁、薄荷、生甘草、葦根)加沙參、梨皮之類; 或用桑杏湯(桑葉、象貝、香豉、梔皮、梨皮、杏仁、沙參)。 桑菊飲和桑杏湯皆出自吳鞠通的《溫病條辨》。 上焦篇第6條:“太陰風(fēng)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上焦篇第55條:“感燥而咳者,桑菊飲主之”。 桑菊飲是清宣肺熱的主方,溫病初期熱邪犯肺,以咳為主者用之。 吳鞠通本身也將桑菊飲用于外感燥邪初期的咳嗽,但外感燥邪初期除咳嗽外,還有明顯的燥傷津液的表現(xiàn),用桑菊飲原方生津潤燥的力量不夠,需再加沙參、麥冬、梨皮、花粉等養(yǎng)陰潤肺之品。 可以這么理解,外感熱邪初期的咳嗽是肺熱為主,有津傷的趨勢和表現(xiàn),但肺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肺熱清則津自存; 外感燥邪初期的咳嗽是津傷為主,有肺熱的趨勢和表現(xiàn),但是津傷導(dǎo)致陰虛,陰虛導(dǎo)致的肺熱,肺津傷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療應(yīng)以生津潤燥為主,兼清肺熱。 桑菊飲是清肺熱兼有潤肺的功能,但潤肺的力量不夠。 上焦篇第54條:“秋感燥氣,右脈數(shù)大,傷手太陰氣分者,桑杏湯主之”。桑杏湯是吳鞠通專為外感燥邪初期咳嗽而設(shè)的方。 外感燥邪初期,現(xiàn)行的教科書稱為“秋燥表證”。將其稱為“秋燥表證”的原因就是在外感燥邪初期有時可見“微惡風(fēng)寒”。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燥邪沒有收引、凝滯之性,不可能束縛人體的衛(wèi)氣,是不可能導(dǎo)致“惡寒”的。 所以“惡寒”不是外感燥邪初期固有的表現(xiàn),而是外感燥邪的兼證,即燥傷肺津兼有外感寒邪。 有無“惡寒”,治療是不一樣的。 如果沒有“微惡風(fēng)寒”,則清宣肺熱,養(yǎng)陰潤燥即可,可用桑菊飲加沙參、麥冬、梨皮、花粉之類,或用桑杏湯;有“微惡風(fēng)寒”則宜兼以散寒,在前方的基礎(chǔ)上加荊芥、防風(fēng)之類。 |
|
來自: Dementia豆豆 > 《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