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溫嶠傳》云:'嶠先有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zhèn)未旬而卒,時年四十二。'溫嶠因牙齒痛得實在受不了了,直接讓醫(yī)生給拔了。 中醫(yī)認為:齒為骨之余,齦為胃之絡(luò)。牙齒與牙齦通過諸多經(jīng)脈的運行,與內(nèi)臟保持著密切的關(guān)系。牙痛是牙髓病中發(fā)病率最高的一種,所以牙痛肯定是體內(nèi)疾患的外在表現(xiàn)! 牙痛是多種牙齒疾病和牙周疾病常見癥狀之一。包括西醫(yī)學的急性牙髓炎、牙齦炎、牙周炎等疾病。 致病原因不一,在中醫(yī)臨床上又有不同的表現(xiàn):胃火牙痛型、風熱牙痛型、虛火牙痛型、齲齒型牙痛。類型不同,治法各異。 【胃火型牙痛】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胃熱每致血分也熱。'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平常喜歡嗜食辛辣的人,腸胃容易積聚熱量,蘊化為火,循經(jīng)上蒸牙床,傷及齦肉。于是就會并發(fā)口臭、牙齦出血、牙齒腫痛等癥狀,這叫胃火型牙痛。 〖臨床表現(xiàn)〗:牙齒疼痛劇烈,牙齦紅腫較甚;或出膿滲血,腫連腮頰,或頭痛,口渴飲冷,口氣酸臭;或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厚。治宜清胃散熱,涼血止痛。
【風火型牙痛】'風為六淫之首',六淫之邪都是夾風而至。四時中的寒熱暑濕燥火均借風氣的流動,侵發(fā)肌體而發(fā)病,此為外因。內(nèi)有心胃肝火上攻,內(nèi)外夾擊導致的牙痛稱之為'風火型牙痛'。 〖臨床表現(xiàn)〗:牙齒痛,牙齦紅腫,患處遇冷則痛減,受熱則痛增;或伴有發(fā)熱、惡寒、口渴,舌紅,苔薄白而干,脈浮數(shù)。治宜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虛火型牙痛】此乃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或口腔不潔等所致的牙痛。 〖臨床表現(xiàn)〗:牙齒隱隱作痛或微痛,牙齦微紅,微腫。時間久了則齦肉萎縮,牙齒浮動,咬物無力,午后疼痛加重,伴有腰酸痛,口干卻不思飲水。舌質(zhì)紅嫩無苔,脈細數(shù)。 治宜滋陰益腎,涼血止痛。
【齲齒型牙痛】本病屬于中醫(yī)顏齒、蛀牙、牙蟲等癥范疇。各種年齡、性別均可發(fā)病。其臨床特點以牙體有齲洞,伴刺激痛或自發(fā)性疼痛等為主癥。其病因為蟲。其病機為胃腑濕熱,聚于口齒,或腎精虧損,牙失所養(yǎng),牙蟲乘而蝕之所致。 【臨床單驗方選萃】 1. 〖巴豆膏〗 巴豆1粒,大蒜1枚。上藥同搗為膏,取膏少許,以適量棉花蘸藥膏裹塞于耳內(nèi)。左牙痛塞左耳、右牙痛塞右耳,8小時換藥1次。 治療各種牙痛,且療效可靠。一般3-5分鐘即可止痛,連用2-3次病可痊愈。(張士金《浙江中醫(yī)雜志》,1987(8):370) 2. 〖一笑散〗 川椒6g,為末,巴豆1粒(去殼滿爛)。以飯和丸如油菜子大,晾干。同時以棉裹1丸置蛀孔內(nèi)。結(jié)果:一般20分管即可止痛。(陳氏《浙江中醫(yī)雜志》1982;11~12:504.) 3.〖齲齒漱口水〗 藥用川烏、草烏、高良委、細辛、白芷各3g,為末,浸入白酒100ml中,煨熱,含漱于患牙處。2~3次痛止,療效滿意。(岳氏《新中醫(yī)》1982;6:31.) 4.〖牙痛散〗 細辛1g,黃連1g,白芷2g,吳茱萸2g,生地3g,炙甘草2g,冰片1g。 先將前6味藥研末,過120日篩,再將冰片研細,與上述諸藥未混勻,經(jīng)紫外線照射滅菌后裝瓶備用。使用時將藥末擦在牙痛患處或牙縫內(nèi),以滿為止。數(shù)分鐘后,吐出較多清誕(不可吞咽哦),疼痛漸止。每日4次,一般3-5天可愈,近期治愈率100%。(宋高峰,等.《中醫(yī)外治雜志》,1996;5(4):46) *大蒜芯芽7枚。將7個大蒜瓣中間芽芯取出,搗爛如泥,用75%酒精棉球消毒患側(cè)養(yǎng)老穴,干后,將蒜泥敷于穴上,用敷料覆蓋,膠布固定,10小時去掉敷料,將穴位上的水泡刺破,放出流體,擦干,涂上紫藥水,再包扎3天,局部皮膚即平復。該方適用于各種牙痛,一般用藥一次即見效。(馬保榮《中醫(yī)外治雜志》1996;5(6):8)
〖結(jié)語〗保護牙齒,從小做起! 牙痛患者,在飲食上忌食辛辣刺激厚味之品,戒煙酒。 注意口腔衛(wèi)生,早晚刷牙,飯后漱口。飯后不宜用牙簽剔牙,以免損傷齒齦組織,造成感染、潰爛面疼痛。 《直指方》曰:'百物養(yǎng)生,莫先口齒。'古代雖然沒有牙刷,但是有漱口水,重視牙齒保護的程度絕不亞于今人。'齒常叩、唾常咽',則是中醫(yī)推崇的健齒固齒之妙法。簡單方便的保健法,值得一試哦! |
|
來自: 濤濤hc6nrw4ml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