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教學中,學生作為特殊的對話者、解釋者,他們的知識積累還不夠豐富,他們的人生閱歷還不夠豐富,他們的審美能力還限于初步的、淺層次的,這就決定了 肖老師以形式多樣的朗讀活動貫穿整個課堂,在朗讀中感受、品味、思考、體悟,并進行拓展延伸。在朗讀的過程中,讓文字變得有溫度,有立體感,使學生的思維在朗讀中深入。
不可否認,朗讀是有技巧的。在品味課文、指導學生朗讀時,肖老師的點撥恰當、準確、到位,一“課”貫之。如:“每一次,文章當中哪個句子能說明?來,同學們,我們一起讀讀。”師生共讀: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肖老師點撥“讀書,不僅要學會在明顯狀態(tài)的詞上會讀,還要學會從不明顯的詞上去
顯然學生已經明確了答案。但僅有答案還不夠,肖老師還要深入地挖掘“他們還記得孔乙己什么”這一問題。于是課堂上有了師生“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
請看這幾個教學片段: 師生分角色讀“他總仍舊是偷……打折了怎樣呢?” 師:你發(fā)現(xiàn)嗎?掌柜這時候說話還有什么特點? 生:句子很短的,特別急切。 師:而且說話過程中有沒有把“孔乙己”給加進去?我們把主語孔乙己加進去試試。 師生共讀:“孔乙己后來怎么樣?”“孔乙己后來呢?”“孔乙己打折了怎樣呢”。 師:考慮一下,掌柜說話為什么不把“孔乙己”這一事件的當事者放進去? 生:這樣掌柜急于想知道情況,至于人,不在心的。 師:他對孔乙己的生死根本就不關心,他就想知道這個里面是怎么發(fā)生的,好在以后可以面對更多的人說一說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吧。同學們,這些個“后來呢,后來呢,后來呢”讀慢一點還是快一點? 生:快一點,急促。 師:好,我們再來把這段話讀出味道來。 師:很好,我們再來看最后一句話。喝酒的人在說他的最后一句話的時候,用了一個什么標點符號?“許是死了”后面是句號。掌柜的第一聲是感嘆號,讓他也感嘆號結束可以嗎?讀讀看,你來。 生讀:許是死了! 師:你再來讀讀句號結束。 生讀:許是死了。 師:為什么用句號? 生:用句號表示一種不太肯定的語氣。 師:比之感嘆號,這里句號確實有不太肯定的語氣,還有其他意味嗎? 生:用句號表示對孔乙己漠不關心。 生:不輕不重的,隨意說說。
師:生死無所謂了,沒有人會去在意他的生死。這里的句號更能顯示冷漠與生命的無足輕重。我們再一起來讀讀喝酒人的最后一句話。
《孔乙己》要品,要評,要悟,要咬文嚼字,從一個詞語、一個重音、一個標點,帶著我們的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怎么來反映文本,主要是通過語言文字,要走進
聽徐老師和肖老師講課,就像在聽一位高明的說書人講評書,懸念叢生卻又曲徑通幽。他們點擊的是學生的心靈,喚醒的是教師對教育的激情。
徐老師和肖老師淵博的學識、嚴密的邏輯、翔實的資料、生動的例子、流暢的表達,課堂形式生動活潑,結構緊湊,邏輯嚴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等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文化底蘊讓我望塵莫及。他們文本挖掘透徹,課堂靈動渾然,處處閃現(xiàn)人生的智慧,徐老師的課堂脈脈溫情中蘊含風趣,肖老師的課堂張弛有度。尤其是肖老師,在徐老師上完《幽徑悲劇》一文后,面對同一個班級,同時上兩篇藝術性較高的名家名作時,學生是會產生一定疲倦的,肖老師不拘囿于原有的教學設計,而是
欣賞大家的課如同飲一杯綠茶,平淡中有悠長,有回甘;寧靜中有生趣,有節(jié)奏,似曲調抑揚,泉水叮咚!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尤其是對字詞的理解,由字
關于靈動——
每個老師都期待課堂能有精彩的生成。有精彩生成的課,能啟發(fā)教師的再思考,
我不知道肖老師寫不寫教案,但我知道,他上課之前必定反復讀文本?!犊滓壹骸方虒W中的“忘”與“記”,從學生記得自己的生日說起,從幽徑的悲劇說起,從一棵 閱讀的厚度,決定課堂的高度!
肖老師讓我覺得最精彩的應該是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孔乙己是如何毀于愚氓之手的,第一個片段中,酒客們嘲笑孔乙己,牽掛孔乙己的傷疤,那個又字,那個新字,都
思考。在兩節(jié)課的興奮、驚喜之余,更多的是帶給我的思考。我們看到了學生和老師之間平等的對話,學生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課堂教學并受到平等對待的自由和權利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在流動課堂環(huán)節(jié)中。獨立的思考、個性化的理解、自由表達,這些都是老師教育智慧的再現(xiàn)。讓語文教學走進生活,讓生活的鮮潤滋養(yǎng)語文課堂、通過課堂教學溝通文本與生活,使學生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學到的不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課堂是生命的、生態(tài)的、生活的課堂。課堂是互動的、流動的、靈動的課堂。課堂是自主、挑戰(zhàn)、創(chuàng)造的課堂。課堂更是情意的、本真的課堂。語文教師,不但要有一雙慧眼能解讀文本和學生分享,還要有一雙聰慧的耳朵,善于傾聽到不同的聲音,讓課堂收獲到意想不到的別樣精彩??粗@場期待已久的雪,品讀這從幽徑中走出的孔乙己,感受著古藤帶來的陣陣幽香。
(1)上學時就聽老師講,但凡做老師,一定要是一個演員,一個激情的演繹者。只有這樣才能帶領學生身臨其境,進入文本,和文中人物同喜同輩。如此對于感知文本大有裨益,肖老師舉手投足無疑就是這點最好的詮釋者。 (2)用讀來體悟情感:兩位名師無疑都在讀上下足了功夫,《孔乙己》的同課異構,讓我對讀的層次性有了更深的認識。教師引導—找出詞句—讀出來—評價—有情朗讀—體悟情感,肖老師就是如此耐心細致的引領學生反復朗讀“噢!”,結果看客的麻木冷漠也就躍然紙上了。 (3)打破傳統(tǒng)導入,傳統(tǒng)導入似乎不是設套式的“請君入甕”就是設置懸念的凡夫俗套,徐杰老師直奔主題倒是干脆利落,而肖老師以《幽靜悲劇》作為導入更是立足學生,大開大合。 (4)似乎兩位老師在授課時,都有一個共同點:設置一個主問題,提問開口大,讓學生有話說,抓住一個點,迅速展開,緊接著提問充滿藝術,具有針對性。
散文與小說的教學居然可以如此,藤蘿與孔乙己原來有那么多的相似之處,值得品味的也不是只有“唯一一個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深刻透徹的理解教材是對教學做充分的準備,把教材鉆研得越深,課上起來就越簡單、越得心應手。肖培東老師便是這樣,對每一節(jié)課的設計才有獨到之處,不因循守舊,尊重學生學情。聽肖培東老師的課總覺得師生之間是如此的和諧,也許這樣的和諧是因為承接了上一節(jié)課幽徑悲劇的理解。學生以已知去探索無知,這個最基本的教學規(guī)律常常被一篇篇獨立的文章局限了。追求語文教學的延伸與拓展,往往耕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文本與文本之間、文體與文體之間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可以開發(fā)利用的資源。同一個作者作品之間的關聯(lián),同一種文體之間的關聯(lián),同一種主題之間的關聯(lián),同一種表現(xiàn)手法之間的關聯(lián),不同作者之間的
如果說徐杰老師對于孩子們的成長給予的是實實在在的幫助,那么肖培東老師給予孩子們的便是心靈的關懷與情感的滋養(yǎng)。最近一直在困擾我的問題是什么才是真正“生成的課堂”,肖老師的課給了我一些答案。生成的課堂是根據(jù)學情出發(fā),真正尊重學生的課堂。何謂“學情”?恐怕不僅僅是我們平時在寫設計寫反思時主要提到的學生具備的學科基礎、知識水平等這些客觀的存在。今天我對“學情”還有了更多的認識,那就是學生的情感、他們此時此地的心里狀態(tài)、情緒變化、思想波動都可以算是學情。 徐杰老師的《幽徑悲劇》講得入情入理,孩子們還沉浸在那一株古藤的悲劇之中無法立刻走出,但十分鐘之后,他們又要和肖培東老師一同閱讀小說《孔乙己》,這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也是一種壓力,但是肖老師尊重孩子們,尊重他們的心理,尊重他們的情感,尊重他們的狀態(tài),對自己的教學做出了調整,既然孩子們走不出古藤蘿的悲劇,那么沒有關系,我們就把這株哭泣的藤蘿帶進孔乙己的世界,進行比較閱讀。事實上老師尊重了學生,便是尊重了自己,尊重了師生同享的這個課堂,當我們相互尊重時便自然而然地達成了師生的共識,形成了共鳴。于是在這樣一種默契的良好氛圍中,不僅僅孔乙己被讀“活”了,咸亨酒店里的看客們被讀“活”了,就連那一個個句號與嘆號都被讀“活”了。這便是這一節(jié)課最領人激動并難以忘懷的原因所在。
優(yōu)秀的老師課堂風格各有不同,但對于語文的悟性和睿智卻都是驚人的相似。肖老師精彩的《孔乙己》與鄭桂華老師的作文指導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課堂的展開都是基于學生能力、思維和情緒而展開的。肖老師授課班級在第一節(jié)課時已與徐杰老師配合上了《幽徑悲劇》,肖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情緒特點,打通了兩堂課的氣脈,臨時借來語文書閱讀了第一次接觸的《幽徑悲劇》并從兩篇文本中找到共性,導入課堂,引領學生逐漸從《幽徑悲劇》走入《孔乙己》的文本深處,也利用這樣的契機令學生加深了對《幽徑悲劇》的印象,對《孔乙己》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兩位老師的睿智讓人驚嘆,但驚嘆過后我也感受到他們超越常人的專注、努力和慧心,能將文本、課堂完全駕馭手中,平常肯定有大量的閱讀和思考方能有如此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教學功底,更感受到他們對學生、對教學的尊重,每堂示范課都沒有當做自我能力的展示、炫耀,而是踏踏實實講課,心中、眼中只有文學和學生,只有這樣的求實、真率才能有如此精彩的課堂生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