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診 斷:主癥 : ①腹大如鼓 , 腹壁青筋 暴露; ②脅肋刺痛 , 固定不移; ③舌紫紅或有瘀斑 , 苔 白 潤(rùn) 。次癥 : ① 脘 腹脹 滿 , 噯氣 , 納 差 ; ② 口渴 不 欲 飲 ; ③ 面色黯黑, 面頸胸臂有絲狀血痣 , 肌膚甲錯(cuò) ; ④脈細(xì)澀。 葶 藶 10g , 大 棗 6g ,莪 術(shù) 12g , 薏 苡仁 30g , 黃芪 、 黨參 、 茯 苓各 15g , 炙 甘草 10g 兼見濕熱者加茵陳 、 垂盆草等; 兼見熱毒者金銀花、 蒲公英 等; 兼見 陰虛者 加旱蓮草、 女貞子等; 兼見 陽(yáng)虛者加 肉桂、 制附片等 ; 兼 見納少加炙雞內(nèi)金、 炒谷芽、 炒麥 芽等。 根據(jù)肝硬化腹水 的主要 臨床表現(xiàn) ,屬 于 “臌 脹” 范 疇 。早在 《 內(nèi) 經(jīng) 》 就 有 肝 硬 化 腹 水 病 證 的相 關(guān) 論 述 , 《 靈樞 · 水脹篇》謂 : “ 臌脹何如? 腹脹 ,身皆 大 ,大與膚 脹 等也。色蒼 黃 ,腹 筋起 ,此 其候 也 。 ” 一般認(rèn)為,臌脹所涉及 的臟腑主要是肝脾腎。肝失疏 泄 ,脾失健運(yùn) ,腎失氣化是形成臌脹的關(guān)鍵病機(jī) 。氣 滯 、血瘀 、水停是形成臌脹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特 點(diǎn) 為本 虛標(biāo) 實(shí) 。肝硬 化腹 水 病 因治 療 是 關(guān)鍵 ,如 抗病 毒 、戒酒 、糾正代 謝紊 亂 狀 態(tài)等 ,而 “本 虛 標(biāo) 實(shí) ” 是 本病 的基本 特征 ,治則 當(dāng)權(quán) 衡 虛實(shí) ,或 扶 正 ,或 扶 正 與瀉 實(shí) 并 用 、互 用 。其 病 因與 疫 蟲 毒 感 染 、酒 食 不 節(jié)、黃疸 、脅痛 、積聚失治有關(guān) ,情志不遂亦可誘發(fā) 葶藶 大棗 瀉肺 湯 , 治 療 “支 飲 不 得 息 ” 及 “水 走腸 間 , 瀝 瀝有聲 ” ?,F(xiàn)代 醫(yī)學(xué) 證實(shí) , 證 實(shí)葶 藶 子 具有 利 尿 , 強(qiáng) 心 , 平喘, 抗癌 等作 用 。近代 臨床多用 于治療 胸水 、 心 衰 , 而用 于治 療 肝 硬 化 腹 水 較 少 報(bào) 道 。本 方 在 葶 藶 大 棗瀉肺湯基礎(chǔ)上 , 伍 以參芪 , 顧護(hù)正氣 , 莪術(shù)行氣祛瘀 ,薏苡仁、 茯苓利水消腫 、 健脾去濕 , 炙甘草溫中調(diào)和 , 共 奏活血化瘀 , 行氣利水 之效。本方逐水為先 , 兼扶正 、 祛瘀 、 健脾 , 緊扣氣滯、 血瘀、 水停之關(guān)鍵 , 弛張有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