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目一 概論 癭病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導致臟腑經絡功能失調,氣滯、血瘀、痰凝結于頸部,而 逐漸形成。 1.氣滯 情志不暢,肝失疏泄,氣機升降失常,則形成氣滯。氣郁日久,積聚成形,或與外來 或內生致病因素合邪為病,即可導致癭病的發(fā)生,如氣癭。 2.血瘀 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氣滯日久必致血瘀,形成癥結腫塊,如石癭。 3.痰凝 肝氣郁滯,橫逆犯脾,脾失健運,痰濕內生,或因外邪所侵,體質虛弱等,多能使氣 機阻滯,津液積聚為痰,痰凝成核,如肉癭。 4.痰火郁結 肝郁胃熱,風溫風火客于肺胃,積熱上壅,熱毒灼津為痰,痰火凝聚,搏結而成,如癭癰。 5.沖任失調 沖脈為總領諸經氣血之要沖,能調節(jié)十二經氣血,任脈主下身之陰經。沖任失調,肝木失養(yǎng),腎陰不足,可引起心悸、煩熱、多汗及月經不調等一系列相應癥狀發(fā)生。
細目二 氣 癭 (一)病因病機 本病的原因是:一為憂恚,二為水土。外因平素飲水或食物中含碘不足;內因情志不暢,憂怒無節(jié),氣化失調,升降障礙,營運阻塞。此外,產后腎氣虧虛,外邪乘虛侵入,亦能引起。 (二)臨床表現 女性發(fā)病率較男性略高。一般多發(fā)生在青春期,在流行地區(qū)常見于入學年齡的兒童。初起時無明顯不適感,甲狀腺呈彌漫性腫大,腺體表面較平坦,質軟不痛,皮色如常,腺體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如腫塊進行性增大,可呈下垂狀,自覺沉重感,可壓迫氣管、食管、血管、神經等而引起各種癥狀。 (1)壓迫氣管,比較常見。自一側壓迫,可使氣管向他側移位或變彎曲;自兩側壓迫,氣管變?yōu)楸馄?,由于氣管內腔變窄,呼吸發(fā)生困難。 (2)壓迫食管,可引起吞咽不適感,但不會引起梗阻癥狀。 (3)壓迫頸深部大靜脈,可引起頭頸部的血液回流受阻,出現頸部和胸前表淺靜脈的明顯擴張。 (4)壓迫喉返神經,可引起聲帶麻痹,患者聲音嘶啞。 (三)內治法及預防 1.內治法 肝郁氣滯證 主癥:頸部彌漫性腫大,邊緣不清,隨喜怒消長,皮色如常,質軟無壓痛,腫塊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伴急躁易怒,善太息。舌質淡紅,苔薄,脈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軟堅。 方藥:四海舒郁丸加減。 2.預防 (1)在流行地區(qū)內,除改善水源外,應以碘化食鹽作集體性預防。 (2)經常用海帶或其他海產植物佐餐,尤其在懷孕期和哺乳期。 (3)平時保持心情舒暢,勿郁怒動氣 細目三 肉 癭 (-)概念、特點及病因病機 肉癭是癭病中較常見的一種,其臨床特點是頸前喉結一側或兩側結塊,柔韌而圓,如肉之團,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發(fā)展緩慢。好發(fā)于青年女性及中年人。相當于西醫(yī)的甲狀腺腺瘤或囊腫,屬甲狀腺的良性腫瘤。 其病因病機是由于憂思郁怒,氣滯、痰濁、瘀血凝結而成。情志抑郁,肝失條達,氣滯血瘀;或憂思郁怒,肝旺侮土,脾失運化,痰濕內蘊。氣滯、濕痰、瘀血隨經絡而行,留注于結喉,聚而成形,乃成肉癭。 (二)辨證論治 1.氣滯痰凝證 主癥:頸部一側或兩側腫塊呈圓形或卵圓形,不紅不熱,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如腫塊過大可有呼吸不暢或吞咽不利。苔薄膩,脈弦滑。 治法:理氣解郁,化痰軟堅。 方藥:逍遙散合海藻玉壺湯加減。 2. 氣陰兩虛證 主癥:頸部腫塊柔韌,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常伴有急躁易怒,汗出心悸,失眠多夢,消谷善饑,形體消瘦,月經不調,手部震顫等。舌紅,苔薄,脈弦。 治法:益氣養(yǎng)陰,軟堅散結。 方藥:生脈散合海藻玉壺湯加減。
細目四 石 癭
(-)含義與特點 癭病堅硬如石不可移動者,稱為石癭。其特點是結喉兩側結塊,堅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好發(fā)于40歲以上中年人。相當于西醫(yī)的甲狀腺癌。 (二)病因病機與診斷 1.病因病機 由于情志內傷,肝脾氣逆,痰濕內生,氣滯則血瘀,瘀血與痰濕凝結,上逆于頸部而成。亦有由肉癭日久轉化而來。 2.診斷 (1)臨床表現:多見于40歲以上患者,女多于男,或既往有肉癭病史。頸前多年存在的腫塊,生長迅速,質地堅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推之不移,并可出現吞咽時移動受限??砂橛刑弁?,若頸叢神經淺支受侵,則耳、枕、肩部劇痛。若腫塊壓迫,引起喉頭移位或侵犯喉部神經時,可引起呼吸或吞咽困難,甚或發(fā)生聲音嘶啞。若侵蝕氣管造成潰瘍時,可有咳血。頸部靜脈受壓時,可發(fā)生頸部靜脈怒張與面部浮腫。 石癭的淋巴結轉移較為常見,有時頸部出現的淋巴結腫大,往往是一些微小而不易觸及的乳頭狀腺癌的最初體征。血行轉移多出現在肺和骨。 (2)輔助檢查甲狀腺同位素131碘掃描,多顯示為涼結節(jié)(或冷結節(jié)),進行B型超聲、CT檢查,以明確診斷。 (三)治療原則 石癭為惡性腫瘤,一旦確診,宜早期手術切除。
|
|
來自: 張繼少華總部 > 《中醫(yī)外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