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6歲吳毅強 能讀懂三千年前的古文字 他的故事,要從魯迅與顧頡剛爭論過“大禹治水”講起 治水的大禹是一條蟲? 近百年前的1920年,顧頡剛先生曾提出,大禹并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禹或是九鼎上鑄的一種動物……或者有敷土的樣子,所以就算他是開天辟地的人。流傳到后來,就成了真的人王?!?/p> 這個假設受到許多學者的反對。1935年,魯迅創(chuàng)作的《理水》(后收入《故事新編》中),寫大禹治水的故事—— 發(fā)大水了。許多學者聚集在文化山上等救兵,他們不相信真的有個禹會來治水。學者說:“你們是受了謠言的騙的。其實并沒有所謂的禹?!怼且粭l蟲,蟲會治水的嗎?” 正是從這條“蟲”開始,吳毅強打開了對古文字的好奇和熱情。 他由碩士時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轉而投身古文字,由讀博士至今,已經10年。 2018第一天,我們從一個匠心故事說起。 如今談工匠精神,因為它在快速高效的生活中看似無跡可循。 靜下心來觀察,有這樣一群人,重復執(zhí)著于一件事,把專注、思考、創(chuàng)新帶入其中,久而久之,水滴石穿。一生只做一件事。 這件事,性價比或許不高。當事情完成,也未必會有物質意義上的賺頭。 但這種精神的存在,不是雞湯,而是告訴我們,這世上真的有不同尋常的堅持。 而這份倔強的堅持,終將告訴我們,將進入的是怎樣一種未來。 吳毅強目前主要從事金文研究,與他有一面之緣的一位浙大老師這樣描述他:與學問無關的人,他大概看都不看一眼。 在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出土文獻研究中心,記者見到了吳毅強,他與另外三位老師共用一間約25平米的辦公室,每張辦公桌上的古籍都摞到空中。來訪者踮起腳往里看,幾乎看不到大家的臉。 采訪在研究院的會議室進行,吳毅強抱進來的材料是四本巨大部頭的工具書:《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夏商周青銅器研究·西周篇》(上、下冊)、《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柒)》——他說選這幾本是因為甲骨、金文、簡帛都涵蓋到了。 他穿著很厚實的夾層沖鋒衣,看上去仍舊單?。凰f話聲音柔和,臉小,沒什么表情——正是“傳說”中的樣子。 當他開講,又是另外一種狀態(tài)。 談到魯迅與顧頡剛的“爭論”,吳毅強說:“魯迅先生這是在諷刺顧頡剛先生的假說?!币贿厡懴隆坝怼弊值慕鹞淖中巍?,該字的主體部分 是蟲、蛇之形, 是后來增加的裝飾部分,“你看這個字的造型,所以魯迅說大禹是條蟲?!?/p> “對古史的研究,除了現有的文獻記載,還有一個相對可靠的方式,就是利用考古材料,尤其是研究出土文物上的文字記載?!?/p> 遂公盨不起眼,但銘文很重要。 吳毅強翻文獻找到一件文物。2002年,由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遂公盨(豳公盨),是一件西周的食器。器物的底部記載著一段98字銘文,開篇記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后篇論述的內容卻是“為政以德”。 吳毅強找出銘文拓片的影印材料,逐字讀出。“這段記述開頭部分,和《史記》上記錄的大禹治水的內容基本吻合?!边@是他的結論。 “至少說明,西周的時候,人們就知道大禹。”他又翻出另外的文獻——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戰(zhàn)國中晚期的竹簡圖,“其中的一篇《容城氏》,也講到大禹治水的故事,內容更豐富、生動?!?/p> 兩個半小時的采訪中,要把甲骨文、金文的基本知識即便只是囫圇吞棗地“吃下去”,記者還是有點吃力,但吳毅強的認真、踏實,著實讓聽者沉迷。 記者從另一位浙大年輕老師那里,聽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有一天她經過吳毅強的辦公室,就想去“瞻仰”一下這位傳說中的古文字迷。“我以為寒暄幾句就可以出來的,結果他滔滔不絕講了很久很久……引經據典的時候,更是一邊掏出實物,一邊翻書,那些書每一頁都在他腦子里,很快就可以找到出處?!?/p> 只要跟吳毅強談學問,他一定會表現出這樣盛開的狀態(tài)。 普通人大約無法理解吳毅強沉浸于古文字的單調,但是,于他,這真是一件美事。 “金文都是鑄刻或者雕刻在青銅器上,器物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器,距今約2900年,造型小巧流暢。盨上所鑄銘文字體優(yōu)美,行款疏朗,且字字珠璣,幾無廢言?!?/p> 吳毅強能讀懂的古文字,在現代人看來,有如天書;他順著文字內容,能考證、串聯(lián)起幾千年前的歷史。這還不夠有趣?! 述:這輩子沒見過這樣的80后 我和吳老師只差4歲,但是我肯定這輩子沒有見過這樣的80后。 采訪后,我跟他聊這代人對時代的困惑和壓抑,他只是有點同情地看著我,禮貌地附和一下。我才恍然大悟,他可能很少被這些凡事困擾。聽他講古文字的時候,他表達中的那種素凈的歡樂,能讓人緩解日常附身的焦慮。 吳老師也表達了他對日常的知足,研究中心望出去,有浙大紫金港校區(qū)最好的風景,斗室之內的研究氛圍非常具有包容性…… 要不是我去采訪,他的一天是這樣過的: 早上7點多到校,先是讀一段古書,《左傳》、《史記》、《詩經》、《尚書》、《禮記》……輪著讀;接著9點到晚上9點,是工作時間。近期的工作內容是統(tǒng)計甲骨文單字、編輯工具書、整理博士后論文書稿?!敖裉爝€與同事討論了李斯,法家理論是否更適合社會治理?!?/p> 他不看電視,也不玩手機,沒有微信,只用QQ——單為傳圖。“我之前一直用直板手機,最近兩年才換了智能手機。” 我又從他的一個“校車搭子”曉勇那里聽說了這樣一件事情:曉勇是搞攝影的,吳老師跟他說自己也是攝影愛好者,想學習一下攝影。后來聊天才知道,他想學攝影,是為了把古文字更好地通過影像的方式展現出來。 我這時才知道,他換智能手機,是因為需要有大的屏幕,與同行進行更好的圖片交流。(記者 章咪佳) 吳毅強 生于1981年9月。浙大文化遺產研究院教師(出土文獻研究中心)。 主要從事商周青銅器、古文字、先秦史及漢魏南北朝碑志研究。 曾在國內外刊物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兩部:《郭店楚簡〈老子〉集釋》(合撰,第二作者)和《鳥蟲書字匯》(合撰,第二作者)。其中,《鳥蟲書字匯》獲2014年度全國優(yōu)秀古籍圖書“一等獎”和第十八屆(2014年度)華東地區(qū)優(yōu)秀古籍圖書獎“特等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