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fù)『 早安 』,詩詞君送你一天好心情—— ◆ ◆ ◆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孝是我們?yōu)槿颂幨赖囊豁椈緶?zhǔn)則。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對于父母的態(tài)度。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jīng)常會聽到這么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xù)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么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么嗎?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上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span> 本來的意思是這樣的:不孝的表現(xiàn)有很多,以不盡后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子的時候沒有告訴父母,是沒有盡到后輩的責(zé)任。 古時候常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要一切聽從的父母的安排,舜結(jié)婚沒有稟告父母就是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也就是“不孝”。 古文中的“三”并不是指的有三件事,而是表示一個虛數(shù),形容很多。 “無”的意思是:“沒有盡到……的責(zé)任”。沒有盡到作為后代的責(zé)任,這叫無后。 那為什么現(xiàn)在人們都會把“無后為大”理解為沒有后代呢? 在漢代人趙岐所著的《十三經(jīng)注疏》中,趙岐說:“于禮有不孝者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 。” 是說古代有三大不孝: 1、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孔子《孝經(jīng)》上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dāng)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本褪钦f要順從、唯唯諾諾,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rèn)可,不能指出。 而到了孟子時代,儒家思想已經(jīng)開始反思,對于這種情況,孟子的儒家思想認(rèn)為這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即不孝。 這是一種思想上的進(jìn)步,因為父母也是人,父母也會犯錯,特別是在現(xiàn)代社會,由于父母們有時候未必有機會接觸到社會上的新鮮知識,比較容易上當(dāng)受騙。這時候就需要子女幫助父母們多多學(xué)習(xí),多多提高。 2、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dāng)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放到現(xiàn)代就是說,父母年邁,家庭比較貧困的情況下,做子女的如果不好好工作,讓父母過上不愁吃穿的生活,這也是一種不孝。因為父母在年輕的時候也一定付出了很多辛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們能健康成長,衣食無憂。 3、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這里就是趙岐就把孟子的意思給曲解了,很明顯,趙岐的意思是沒有后代則是對長輩的不尊重、不孝順。而且照趙岐的看法,“無后”排在前兩種不孝的后面,也不是什么真正的“為大”了。 不過,雖然趙岐與孟子的話有分歧,但是弘揚孝道精神,在現(xiàn)代也是有必要的。我們應(yīng)注重的是如何盡好孝道,而不必過分糾結(jié)個別字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