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來自十堰市太和醫(yī)院的趙猛主任為大家主講「外側副韌帶解剖、損傷機制及診斷方法」。 外側副韌帶也叫腓側副韌帶,不如三角韌帶堅強,分前中后三束: ● 前:距腓前韌帶(ATFL,圖中④) ● 中:跟腓韌帶(CFL,圖中②) ● 后:距腓后韌帶(PTFL,圖中⑧) ● 薄弱(寬約1cm、厚約2mm),走向近似水平 ● 起:外踝尖上1cm外踝前緣 ● 止:距骨外側關節(jié)面與頸的外側面交界處 ● 限制足內翻(踝關節(jié)跖屈位緊張) ● 限制距骨前移 ● 斷裂后,踝關節(jié)前抽屜試驗( ) ● 中等堅強,呈條索狀,越過腓骨長短肌 ● 起:腓骨尖前方與ATFL相鄰處 ● 止:跟骨外側面隆起 ● 限制足內翻(踝關節(jié)背伸位緊張) ● 斷裂后,被動足內翻,距骨發(fā)生傾斜,易脫位,需臨床修補。 ● 最堅強 ● 起:外踝的內側面外側窩 ● 止:距骨的外側結節(jié) ● 限制踝關節(jié)過度背伸 ● 完全斷裂,距腓間距>3mm,單獨斷裂少見 ● 跖屈,距骨體較寬的部分滑出踝穴,較窄的部分進入關節(jié)內,踝穴變窄,同時,下脛腓聯合韌帶松弛,踝關節(jié)不穩(wěn),易發(fā)生韌帶損傷。 ● 踝關節(jié)內踝較外踝短,外側副韌帶比內側副韌帶薄弱,足內翻肌群較外翻肌群力量強。 ● 因此,當踝關節(jié)快速運動時,如果足來不及協(xié)調位置,易造成內翻、內旋、跖屈位著地,使得外側副韌帶承受超過生理限度的強大張力,發(fā)生損傷。 ● 踝關節(jié)跖屈合并內翻,尤以距腓前韌帶和跟腓韌帶最容易損傷。 ● 踝關節(jié)外側副韌帶的損傷占全身肌-骨系統(tǒng)損傷的25% ● 單純距腓前韌帶撕裂傷占66% ● 伴跟腓韌帶撕裂傷占20% ● 外側副韌帶中,距腓前韌帶最容易損傷 ● 10-40%會變成慢性踝關節(jié)不穩(wěn)定 ● 外傷史或反復扭傷,少數患者沒有急性踝關節(jié)損傷史 ● 踝外側和/或踝關節(jié)疼痛、壓痛和外側韌帶處壓痛 ● 足內翻動作顯示韌帶松弛 ● 除外特殊人群:體操、舞蹈、雜技演員 外側副韌帶損傷的體格檢查包括前抽屜試驗、內翻應力試驗等。 ● 前抽屜試驗(屈膝,踝關節(jié)跖屈10-15°,放松) ▲( ) ● 內翻應力試驗 距骨傾斜角檢查:患者坐位,踝關節(jié)自然跖屈10-20°,檢查者一手穩(wěn)定脛骨下端內側(內踝區(qū)),另一只手于后足應用內翻壓力使得踝關節(jié)內翻,此方法對距腓前韌帶合并跟腓韌帶損傷有意義,單純的距腓前韌帶損傷時,距骨傾斜較小,正常情況下,與對側對比小于5°。 ● 距骨傾斜角大于9°或較對側>5° ● 距骨位移較對側>3mm ● 距骨位移>6mm ● 應力位攝片本身可能加重韌帶損傷的程度,而且臨床證明可信度不高。 超聲檢查具有即時、可做動態(tài)檢查、無放射性等優(yōu)點。距腓前韌帶損傷診斷中,超聲準確率高達91%,同時結合常規(guī)X線檢查靈敏度可達到96.4%。 ● 超聲表現: 一度:韌帶增厚超過2mm,回聲減低,連續(xù)性尚好; 二度:韌帶紋理部分中斷或變薄,周邊關節(jié)腔可有積液; 三度:韌帶紋理連續(xù)性完全中斷,短端回縮,周圍關節(jié)腔可有積液,可伴韌帶止點撕脫性骨折。 ● 韌帶部分撕裂傷、或者韌帶內部退行性變都導致信號異常。 ● Sisson 依賴檢查時踝關節(jié)的應力、位置、醫(yī)生經驗。 ● Kazuniori比較了B超和關節(jié)鏡的檢查,發(fā)現部分B超認為韌帶損傷的患者,關節(jié)鏡下發(fā)現連續(xù)性存在,B超準確率87%。 ● 臨床工作中發(fā)現,僅僅依靠病史、體檢、X線難以滿足需要。 ● MRI對軟組織顯示效果和對比度的優(yōu)越性而被廣泛地應用到踝關節(jié)外側韌帶損傷的診斷。 ● 具有非侵襲性、評價快速、多平面顯示、無射線損害等優(yōu)點 。 ● ATFL在T1WI上根據掃描的角度不同可以顯示為點狀、片狀及條狀低信號影。 ● 而周圍的脂肪在T1WI上顯示為白色高信號影,故二者之間形成良好的對比,有利于韌帶的顯現。 ● 外側副韌帶損傷的MRI影像學特征可包括: 韌帶完全缺失或不顯影; 韌帶粗細正常但是信號增加; 外形不規(guī)則或波狀改變而信號正常; 容易遺漏不同層次之間的損傷。 ▲ ATFL (上圖正確顯示ATFL的MRI層面:距骨頭頸體的全貌出現,腓骨遠端呈逗號形態(tài)) ▲ CFL ▲ PTFL ● 可以顯示各韌帶斷裂部位、程度和分離間距,也可以作為微創(chuàng)修復的手段。 ● 關節(jié)腔內注入造影劑,拍攝X線片觀察有無造影劑從內或外側及上方溢出,不少學者證實該方法在診斷距腓前韌帶損傷時陽性率較高。 ● 解剖與損傷機制關系密切,是基礎。 ● 診斷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暫無金標準,依賴檢查者個人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正義主編.足踝外科學 [M].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6. [2]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主編.實用骨科學 [M].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12. [3] S.Terry Canale主編,王巖譯.坎貝爾骨科手術學 [M].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09. [4] van Dijk. Ankle Arthroscopy [M]. Springer, 2014. [5] Perrich KD, Goodwin DW, Hecht PJ, et al. Ankle ligaments on MRI: appearance of normal and injured ligaments [J].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2009, 193(3):687-95. [6] Sisson L, Croy T, Saliba S, et al. Comparison of ankle arthrometry to stress ultrasound imaging in the assessment of ankle laxity in healthy adul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2011, 6(4):297-305. 趙猛,主任醫(y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十堰市太和醫(yī)院創(chuàng)傷骨科主任。擅長各種復雜骨折的規(guī)范治療、斷肢(指)再植、大血管損傷、肢體復雜外傷的保肢修復等。 本期責任編輯:雪晨 聲明 本文引用的圖片等信息來源于文末參考文獻中的書籍和專業(yè)文獻以及網絡。這種引用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專業(yè)知識、技能和經驗的交流和分享,不希望被引用的機構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
|
來自: 家門人才濟濟 > 《踝關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