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比喻對蠢人談?wù)摳呱畹牡览恚踪M(fèi)口舌。也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出自漢·牟融《理惑論》: 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zhuǎn)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弦外之音:音樂作為一種不確定性極強(qiáng)的藝術(shù),所講究和所要追求的正是對這種“弦外之音”的感知。從表面上來看,弦外之音是用來表示音樂演奏時(shí)聽到或感悟到的,并不是樂曲或樂音本身,而是音樂之外的涵義,即“音樂的意蘊(yùn)”。后世將這個(gè)成語引申為“言外之意”、“話里有話”。即在特定場合下,說話人出于種種原因,并不直接說出自己的本意,卻又使聽的人能夠理解自己隱含的意思。 出自《宋書·范曄傳》。南朝范曄的《獄中與諸甥侄書》中載: 吾于音樂,聽功不及自揮,但所精非雅聲,為可恨。然至于一絕處,亦復(fù)何異邪。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 余音繞梁 三日不絕:優(yōu)美動(dòng)聽的音樂長久地在屋梁上回蕩,使人感覺長時(shí)間沒有停止。形容歌聲優(yōu)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源于《列子》中的一個(gè)故事: 周朝時(shí),韓娥向東去齊國,路上缺乏糧食,便到雍門唱歌乞討換取食物。而她走了以后,歌聲的余音在房梁間繚繞,經(jīng)過多日未斷絕左右鄰舍都認(rèn)為她還沒離開,韓娥投宿一家旅店,因?yàn)樨毨獾搅寺玫曛魅说奈耆瑁n娥便用長音悲哭,整個(gè)街巷的老人小孩都悲傷憂愁,淚眼相對,多日吃不下飯。人們趕緊追趕韓娥。韓娥回來,又用長音放聲歌唱。整個(gè)街巷的老人小孩高興的又蹦又跳,不能自控,忘記了先前的悲傷。于是人們給了她很多的財(cái)物,打發(fā)她走了。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驹诹魉?,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