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聽得最多的是宏村、西遞,名聲在外,整天游人如織,熱鬧非凡。不如另辟蹊徑,去一處小眾的徽州古村。今天去的古村叫右龍村,不要門票,沒有掛紅燈籠,沒有任何商業(yè)、推銷和叫賣的影子,有的,只是陽光,藍天、古樹,老屋,以及淳樸,安詳而友善的面孔。
右龍村座落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西南部,毗鄰江西省浮梁縣瑤里鎮(zhèn),始建于唐末。現(xiàn)存“徽州古道(徽州府—浮梁縣)”五公里貫穿全村,全部為石板石蹬建筑,村莊內(nèi)古道沿河建有石板護欄,居民建筑多為徽派建筑.....
一條大約1米寬的石板路從村中穿過。這就是明清時期通往浮梁的“徽州大道”。400年來,這段路幾乎完好地保存在這里,直到今日,依然是村民徒步去往江西的便捷之道。
在沿溪古道入村口,有一座石砌的小廟。起初以為是避雨的路亭或是土地神廟,后來才知,這座石砌的房子是專門為旁邊的古香榧樹敬香用的。為何這棵老香榧樹受到如此敬待?村中老人說,有一年夏天突發(fā)山洪,兇猛的洪水沖走了村中的一個小孩。在這性命攸關(guān)的時刻,恰是這棵老樹用自己粗大的胳膊,將小孩攔在了它的枝頭,小孩因此得救。從此,村民們就在這棵樹下蓋起了一座石房,自發(fā)地祭拜這棵老香榧樹了。 自右龍村至浮梁瑤里古鎮(zhèn)的右龍嶺古道又稱徽州大道,是徽饒古道保存最完好的一段,路面皆由麻石鋪砌而成。古道繞村而過,直通皖贛邊界以及更遠的地方。 徽饒古道上的簡易木橋。
右龍村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茂密的植被。村圍底層的緩坡被茶園覆蓋,稍高的山坡有成片的油茶園和香榧樹,遠村山坡竹林婆娑,更高處則是挺拔的松柏。登高俯瞰,右龍村就像一個碩大的徽派盆景,靜靜地安落在綠色的盆地里。
村里保存有一段建于明代的石板水街,沿河護欄是用整塊青石板連接而成,數(shù)百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洪水沖刷,水街已是斑駁陸離、滄桑滿目,可那些石板依然挺立在河邊,保護著村民往來的安全。這些石板是“徽州大路”通衢的見證者,也是右龍村歲月輪回的無字史書。
慈祥的老人,頭發(fā)花白,飽風(fēng)霜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留下的皺紋。 剃著光頭的小男孩,一個圓臉恰如紅蘋果一般,一對單眼皮眼睛很有神,一張小口含著手指,頭歪向一側(cè),還頗有點淘氣味兒。
古石板護欄前,姐妹倆合看一本書。
這里就是右龍村,我們進村時,剛好是中午用餐時間,平時這里來的人很少,餐館不多,有些餐館都是要預(yù)訂的。大家餓著肚子,在村子里尋找小餐館。
走街串巷很少見到幾位村民,偶爾所遇,也是老者坐在門前臺階上漫不經(jīng)心地看著“留守兒童”玩耍,村子靜悄悄的猶如靜止一般,不靜止的卻是每家每戶門前、院內(nèi)的自來水嘩嘩不停地流淌著,這些水管幾乎都沒有安裝水龍頭。這種“浪費”現(xiàn)象對任何外來者而言,都是無法理解的。我不得不啟口詢問村民。原來,右龍村的自來水全來自于山泉,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自引泉入戶,由于雨量充沛,泉水從不枯竭。山泉涓涓而來,流進每家每戶,最后又匯入門前河溪,奔入新安江,直至浙江千島湖。倘若關(guān)閉龍頭,勢必會造成管內(nèi)泥沙沉積,泉水不潔,甚至水管堵塞。 集體餓著肚子,伸長脖子,看著村民吃著香噴噴的飯菜,垂涎欲滴。 村民們還保留著端著飯碗竄門的習(xí)慣。 村中的右龍小校 場地上鐵鍋里燃燒的是茶樹果的殼,冬天放在暖爐內(nèi)當碳火取暖用。 午后的閑暇,是曬太陽嘮家常的好時光。 村中的古廊橋。 新安江源頭從這里流入浙江。 古老的樹皮屋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不過,村里人告訴我們,現(xiàn)在,這樣的樹皮屋已經(jīng)沒人住了。
村民正在制作地瓜干。這是最原始的制作方法,將整塊地瓜去皮,然后制片。
村中跑了N次,最后終于找到一家不錯的農(nóng)家樂。老板娘圍著灶臺前后忙碌著。 這些菜都來自自家小菜園和采自山上的野菜,還有小溪里的野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