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見字如面》里讀了吳三桂寫給父親的家書,尤其朗讀者趙立新極其生動的朗讀,動人心弦,在信中面對投降的父親,吳三桂大義凜然的說:即使油鍋炸了你,我也不會多看一眼!如果我們不知道歷史,還以為吳三桂是一個大義滅親,忠君愛國的英雄人物呢? 見字如面是一檔文化欄目 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吳三桂是不管父親死活,沒有投降給李自成,反而投降給滿清,給清朝統(tǒng)一中原立下赫赫軍功,被封為“平西王”,后來,由于康熙削藩,吳三桂再次反清,恩,就是這樣一個反復的“反賊”。 看了網友對這期節(jié)目的點評,我感悟出吳三桂要是想不被罵,只能隨崇禎去死!怎么死,還有很多說法。 如果頑抗到底,戰(zhàn)死的話,后來的政權會說吳三桂以卵擊石,不知好歹; 如果自殺,人家會說吳三桂害怕的要死,沒等敵人打過來就自殺了; 吳三桂 如果投降給李自成,那么絕對是大奸大惡之人,沒得商量的事情,李自成逼死了明朝的國君,你還投降給他,不是佞臣賊子是什么? 投降給滿清,是現實的結果,結果大家都看到了,明朝和清朝的人都對他恨之入骨,就是沒有直接參與攻打中原,事后也沒有造反清朝的洪承疇,后來也沒得什么好,最后還被列入貳臣傳。 對于吳三桂的一生,雖然頗具爭議,絕對是傳奇的一生。 松錦大戰(zhàn),首功震懾遼東的吳三桂 拋開后面的故事,在山海關大戰(zhàn)之前,吳三桂絕對是明朝的良將,遼東名門之后,背景和實力兼得的人物,尤其是松錦大戰(zhàn)前夕,明清第一次遭遇在松山城外的乳峰山激戰(zhàn),擊潰清軍,洪承疇上報朝廷,說吳三桂是首功??梢妳侨疬€是很有本事一個人物! 后來松錦大敗,主帥洪承疇被俘,但是吳三桂跑的快?。еP寧軍回到寧遠,成為明末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所謂”勝者為王”,引用在這里再恰當不過了,崇禎只能倚重吳三桂,又是賜腰帶,又是尚方寶劍,吳三桂也挺給面子,崇禎有難,兩次勤王都動身了。 雖然,走的都很慢,但是第一次崇禎見到吳三桂的時候估計已經不敢發(fā)脾氣了,像對待袁崇煥那樣,給你來個3543刀!第二次,干脆沒有看到吳三桂就已經“掛”了。最起碼吳三桂是動了啊,李自成攻打北京之前,崇禎叫了好幾路勤王部隊,除了唐通勤王到陣前投敵外,來的人真不多。 山海關大戰(zhàn)之前,吳三桂的處境 吳三桂的處境其實很尷尬,也很艱難,先前曾想發(fā)兵增援北京,但是又不想提早進入戰(zhàn)斗來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但是,意外是北京直接開城門投降,崇禎自縊,這個結果是李自成、吳三桂,甚至是沈陽的多爾袞都始料不及的。于是,李自成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進城,并且招降吳三桂,本在進京路上的吳三桂一下子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突然失去效忠對象,信仰里好像缺點什么! 然而這一切對沈陽方面來說,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前者皇太極剛死,多爾袞獲得清軍實際最高權力,在皇太極時期,多爾袞就曾作為統(tǒng)帥入關劫掠,如今,面對這樣一次機會,怎能輕易放棄,從得到李自成攻破北京開始,就開始動員軍隊準備再次進京來一票大的! 先是,吳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后來又聽聞農民軍搶了他的家產,奪走了他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怒發(fā)沖冠為紅顏,然后,引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事情雖然如此,但是絕非這么簡單,尤其是紅顏禍水的說法更不可信。 吳三桂除了聽說自己家被抄外,一定會聽到李自成抄了整個京城官員的家,而且肯定也聽聞農民軍在京城的所作所為,作為一個將門之后,具有戰(zhàn)略遠見的人,吳三桂肯定認為這樣的政權并不能長久,另一方面,李自成并沒有給吳三桂開出更好的條件,就是價碼不夠高,沒有談不攏的買賣,只有談不攏的價錢??紤]再三吳三桂率部奪回山海關,以觀局勢變化!在亂世中,保存實力,手握軍權,是一個政治者的基本素養(yǎng)。 山海關大戰(zhàn)之時,吳三桂的政治投機主義 這時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李自成親率六萬大軍,(還有多種版本,有說十萬、有說二十萬、三十萬,本人還是比較傾向于六萬和十萬說,因為山海關大戰(zhàn)在戰(zhàn)場上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場平常的軍事對抗,并不是特別激烈)來征討吳三桂,不足十萬兵力,對外宣稱三十萬,其實更多的是以聲勢“嚇降”吳三桂。 闖王李自成 此時,吳三桂權衡利弊得失,最終選擇“邀清入關”,共同討伐李自成,正在準備繞過山海關進入中原的多爾袞,接到消息后,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立馬調轉方向,直逼山海關,時間緊,任務重,最先到達戰(zhàn)場的是兩萬先鋒騎兵部隊。 當時,清軍雖然是三方交戰(zhàn)的最大收益者,但是處境最差的吳三桂并沒有更多的資本和多爾袞談判,雖然是“請”,其實后來估計已經是“求”,本來吳三桂想和多爾袞劃黃河為界,南北分治,結果根本不是吳三桂能夠左右的,即使,吳三桂不投降清軍,清軍也可以等李自成與吳三桂兩敗俱傷后再出手,這也是多爾袞看著吳三桂逐漸潰敗,卻遲遲不肯出兵的緣故。 山海關大戰(zhàn) 多爾袞遲遲不肯出兵我認為有兩種考慮,第一是清軍主力未到,貿然出擊,有一定風險;第二是李自成與吳三桂廝殺后,能更大程度上消耗雙方實力,吳三桂雖然降清,但是真降假降,還有待考察,不如消耗他,最后,多爾袞強勢一擊,馬上就要勝利的李自成軍,瞬間就潰不成軍。 在山海關大戰(zhàn)中,吳三桂起到的不是決定性作用,他沒有看起來那么重要,在當時的處境下,如果沒人來打他,他肯定成為藩鎮(zhèn)割據的一方軍閥,但是一旦陷入兩雄爭霸中,吳三桂只能選擇其中一個,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說吳三桂反明的,根本就沒看過歷史書!此時的吳三桂,無論投降給李自成還是多爾袞,都是投降主義,都必須接受道德的譴責。 三藩之亂,并不是影視劇中展示的那么不堪 本來吧!歷史如果以山海關大戰(zhàn)結束為界的話,吳三桂還不會被罵的那么慘,在山海關大戰(zhàn)之后,吳三桂為了表現對滿清的忠誠,南征北戰(zhàn),對農民軍進行殘酷鎮(zhèn)壓,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也是趕盡殺絕。當時的明朝遺民對吳三桂是恨之入骨,但是吳三桂真正成為臭名遠揚,為天下人不恥是在康熙年間,發(fā)動三藩之亂后。無論明清還是滿漢,都認為吳三桂是一個大奸大惡之人,為天下人所唾棄。 早年,陳道明老師出演的《康熙王朝》很受歡迎,里面,康熙三下五除二就干掉了吳三桂,還有《鹿鼎記》中的吳三桂讓韋小寶也是三下五除二就給干掉了,讓我誤認為三藩之亂就是一場鬧劇,長大后由于對歷史的喜愛,對這段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才知道真實的吳三桂并不是影視劇中展示的那么不堪,恰恰相反,吳三桂其實很難對付,差一點就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 鼎盛時期的吳三桂割據地圖 三藩之亂聲勢浩大,當時席卷長江以南地區(qū),時間長達八年,期間,如果吳三桂用兵得當,有獲勝的可能,也有割據南方與清朝劃江而治的可能,給康熙打的一時也是無招架之力。吳三桂此時犯了嚴重的戰(zhàn)略失誤,一心想裂土云南,即使占半壁江山后卻只想和清劃江而治。 終究還是吳三桂歲數大了,73歲,稱帝后因病而死,如果此時的吳三桂不是73歲,而是37歲,那么歷史很可能改寫,所謂成王敗寇,獲勝的吳三桂絕對不會是今日這般名聲。但是,即使是這樣,吳三桂并不是兵敗被俘,相比起那些反叛最后被平滅的人來說,吳三桂戎馬一生,幾經換主,亂世之中而無所懼,并且年老之時,還能起兵造反,簡直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啊! 其實,在明末那樣的亂世,尤其是被少數民族奪得政權后的恥辱,必須找一些人來發(fā)泄!所以,明末的人物,沒有挨罵的真的很少,上到皇帝崇禎,下到文武百官,再到黎民百姓,農民起義軍,南明小朝廷,幾乎沒有幸免于難的,更別提洪承疇、吳三桂這些投降派了。 歡迎點擊關注頭條號:史論縱橫 |
|